《石墨烯基电化学电容器储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06
  •  电化学电容器具有可快速充电、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可用作大功率电源,在混合电动汽车、备用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电化学电容器相比于电池其能量密度较低,即单位体积内储存的能量低,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在便携式智能设备中的应用, 需要进一步提高体积能量密度。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及香港大学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在线发表题为“可调层间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电化学电容储能研究”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制备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热膨胀还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经过真空抽滤,得到片层间距可调节的复合石墨烯基薄膜。通过调控片层间距,实现了优化整个电极材料孔隙率的效果。当电极材料的孔隙尺寸与电解液的离子尺寸相匹配时,孔隙的空间利用达到了最优化,从而极大化了体积能量密度。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设计了全固态柔性电化学电容器,石墨烯薄膜电极材料本身良好的弯折性能,保证了整个器件的柔性,并进一步发展了智能器件,通过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电路连接方式,实现了不同的输出效果。

      该合作研究的实验工作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李庄男博士在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合作研究完成, 所有作者共同参与了数据分析、讨论及论文撰写工作。李庄男博士为第一作者,李峰研究员、Ivan Parkin教授、郭正晓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英国工程物理研究委员会、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项目资助。

相关报告
  • 《电工研究所在高性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3
    • 近日,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联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在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2D Graphene/MnO Heterostructure with Strongly Stable Interface Enabling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Solid-state Lithium-Ion Capacitors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 2022, 2202342)上。   锂离子电容器作为一种有效结合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以及长循环寿命,有效弥补了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之间的性能差异。电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精细的结构设计工程被认为是提高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式之一。马衍伟团队提出了一种通用静电自组装策略,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原位生长了具有卷心菜结构的MnO复合纳米材料(rGO/MnO)。通过深入的原位实验表征以及理论计算,证实了rGO/MnO异质结构具有较强的界面作用和良好的储锂动力学。由于rGO/MnO复合纳米材料具有高电荷转移速率、丰富的反应位点以及稳定的异质结构,基于rGO/MnO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的电极具有高比容量(0.1 A/g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860 mAh/g)、优异的倍率性能(10 A/g下比容量为211 mAh/g)以及长循环稳定性。因此rGO/MnO复合纳米材料可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理想的负极材料。   通过将这种高性能石墨烯基复合材料作为负极与活性炭正极进行组装,马衍伟团队成功制备出柔性固态锂离子电容器(AC//rGO/MnO)。经测试,这一电容器基于电极活性材料总质量的能量密度最高达到194 Wh/kg,功率密度最高可达40.7 kW/kg。这是迄今为止报道柔性固态锂离子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最高值。此外,在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AC//rGO/MnO电容器的容量保持率可达77.8%,并且安全性能高。   科研团队表示,这一研究提出的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设计策略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柔性锂离子电容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大连洁净能源研究院合作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等的支持。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化学剥离法制备氟掺杂石墨烯及其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04
    •   近日,我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创新特区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Klaus Müllen教授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合作,采用电化学剥离方法一步高效制备出氟掺杂石墨烯,并以此开发出高比能全固态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微机电系统(如微型机器人、微型传感器)朝着轻薄短小、多功能集成方向的快速发展,亟需开发与其相配套的高能量密度、柔性化、微型化储能器件。   最近,该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绿色环保的电化学剥离法一步制备出氟掺杂石墨烯。该方法以石墨为原料,在中性含氟的水系电解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一步实现了石墨的高效剥离和氟掺杂,以此可宏量制备出氟掺杂石墨烯。科研人员通过掩膜板协助过滤法得到氟掺杂石墨烯微电极,以高电压离子液体凝胶为电解质,成功组装出高比能全固态微型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高达56mWh/cm3。同时,该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优异的柔性和循环稳定性,在弯曲的状态下5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3%。此外,该微型储能器件还表现出良好的模块化集成能力,可有效调控输出工作电压和容量。该工作为高效制备掺杂石墨烯和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新策略。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