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化学剥离法制备氟掺杂石墨烯及其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04
  •   近日,我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创新特区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Klaus Müllen教授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合作,采用电化学剥离方法一步高效制备出氟掺杂石墨烯,并以此开发出高比能全固态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微机电系统(如微型机器人、微型传感器)朝着轻薄短小、多功能集成方向的快速发展,亟需开发与其相配套的高能量密度、柔性化、微型化储能器件。

      最近,该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绿色环保的电化学剥离法一步制备出氟掺杂石墨烯。该方法以石墨为原料,在中性含氟的水系电解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一步实现了石墨的高效剥离和氟掺杂,以此可宏量制备出氟掺杂石墨烯。科研人员通过掩膜板协助过滤法得到氟掺杂石墨烯微电极,以高电压离子液体凝胶为电解质,成功组装出高比能全固态微型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高达56mWh/cm3。同时,该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优异的柔性和循环稳定性,在弯曲的状态下5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3%。此外,该微型储能器件还表现出良好的模块化集成能力,可有效调控输出工作电压和容量。该工作为高效制备掺杂石墨烯和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新策略。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站立石墨烯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7-04-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吴忠帅研究员与包信和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郭丽伟研究员合作,采用高温热解SiC法制备出高堆叠密度、单取向阵列、直接键合基底的站立石墨烯,并将其应用于高功率微型超级电容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期刊上。 多功能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对小型化、集成化微纳储能系统的需求。微型超级电容器因具有轻量化、厚度薄、体积小、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快速频率响应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设计和构筑非常规、结构有序定向、高离子-电子混合导电、强界面键合的电极材料是发展高功率储能器件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利用高温热解SiC基底方法制备出高堆叠密度、高导电、单一取向的站立石墨烯阵列。与传统电极材料相比,该阵列直接生长在导电SiC基底上,在电极材料与集流体之间形成较强的界面键合作用,并建立了有效的离子和电子传输通道。电解液离子可沿着站立石墨烯平面无障碍快速移动,有效缩短了电解液离子路径,同时,电子从石墨烯平面到集流体实现了快速传输及其存储。采用该阵列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在凝胶和离子液体电解液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面容量、快速的频率响应(9毫秒)、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超高扫描速率(200V/s)。该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达到61W/cm3,理论上可为小型化、集成化电子设备提供足够的峰值功率。上述工作为发展强界面键合电极材料应用于高功率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新方法。
  • 《石墨烯基电化学电容器储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06
    •  电化学电容器具有可快速充电、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可用作大功率电源,在混合电动汽车、备用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电化学电容器相比于电池其能量密度较低,即单位体积内储存的能量低,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在便携式智能设备中的应用, 需要进一步提高体积能量密度。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及香港大学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在线发表题为“可调层间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电化学电容储能研究”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制备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热膨胀还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经过真空抽滤,得到片层间距可调节的复合石墨烯基薄膜。通过调控片层间距,实现了优化整个电极材料孔隙率的效果。当电极材料的孔隙尺寸与电解液的离子尺寸相匹配时,孔隙的空间利用达到了最优化,从而极大化了体积能量密度。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设计了全固态柔性电化学电容器,石墨烯薄膜电极材料本身良好的弯折性能,保证了整个器件的柔性,并进一步发展了智能器件,通过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电路连接方式,实现了不同的输出效果。   该合作研究的实验工作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李庄男博士在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合作研究完成, 所有作者共同参与了数据分析、讨论及论文撰写工作。李庄男博士为第一作者,李峰研究员、Ivan Parkin教授、郭正晓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英国工程物理研究委员会、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