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劳岩石群岛港口的耐热珊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1-04
  • 海洋变暖正在推动海洋热浪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对珊瑚礁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热带珊瑚与微小的单细胞藻类共生,对高温敏感,当海洋过热时,它们会表现出一种称为白化的应激反应。在过去的40年里,海洋热浪造成了大范围的白化,导致了数百万只珊瑚的死亡。正因为如此,全球正在寻找能够承受热应力的珊瑚礁,全球正在寻找能够承受高温压力、在未来变暖中生存下来,并作为耐热珊瑚幼虫的来源,以自然或通过恢复来补充受影响地区的珊瑚礁。
    现在,研究帕劳(一个位于西热带太平洋的群岛)珊瑚礁的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一个普通珊瑚物种的遗传亚群,这种珊瑚物种对与海洋热浪相关的极端高温表现出非凡的耐受性。此外,科学家们发现有证据表明,这些珊瑚的幼虫正在从帕劳泻湖深处的产地前往外礁,在那里它们生存和生长,并保持它们的耐热性。了解促进这些珊瑚耐热性的潜在机制,以及其幼虫的繁殖能力,将对加强21世纪海洋中的珊瑚礁保护和恢复工作有很大帮助。
    在帕劳的主要泻湖中,一个非常古老的化石珊瑚礁网络已经隆起,形成了一系列被称为罗克群岛的山脉。这些地层减缓了它们内部和周围的水流,创造了局部环境,其中水温始终高于帕劳珊瑚礁的其他地区。科学家对包括岩石群岛在内的帕劳关键珊瑚物种Porites lobata(叶珊瑚)进行了采样。他们进行了骨架活检,并检查了核心的应力带,这是白化的明显迹象,是珊瑚对高温的一种应力反应。他们发现,在1998年的强烈热浪中,来自岩石群岛的珊瑚比来自珊瑚礁其他地区的珊瑚白化得更少,这表明热耐受性增强。
    科学家随后调查了珊瑚的遗传学特性,并在同一物种中发现了四个不同的谱系。在较温暖的罗克群岛,某些谱系(“LB”和“RD”谱系)更为常见。科学家们能够将每种珊瑚的遗传学与其自身的白化历史相匹配,并发现在1998年期间,来自“LB”和“RD”品系的个体白化的数量较少,这表明热耐受性增强。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发现LB谱系并不局限于帕劳罗克群岛。他们发现一些LB也生活在较冷的外礁上。对这些地区白化历史的检查再次揭示了较少的应力带,表明它们保持了其与罗克群岛近亲种群的热耐受性特征。
    这表明罗克群岛为邻近地区提供了自然耐受的幼虫,寻找和保护这些耐热珊瑚的来源是21世纪气候变化下珊瑚礁生存的关键。随着全球海洋继续变暖,来自极端栖息地的珊瑚将处于竞争优势,并可能使原本脆弱的珊瑚礁得以生存。确定和保护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能够茁壮成长的环境耐受珊瑚的自然繁殖地,对于未来几十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持久性至关重要。
    该研究将珊瑚遗传学与骨骼中保存的白化历史记录相结合,以阐明来自耐高温极端栖息地的珊瑚如何散布在珊瑚礁景观中。这种综合视角对于改善变暖海洋中珊瑚群落的预测至关重要。这项工作是超级珊瑚礁计划的科学基础,帕劳的研究表明,超级珊瑚礁是存在的,并且还提供了可用于支持其保护的可操作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在帕劳,还有其他珊瑚礁,那里的珊瑚群落并没有像科学家根据热应力水平预测的那样严重白化。当我们找到耐高温或抗白化的珊瑚群落,并保护它们免受其他可能杀死它们的压力(如炸药、过度捕捞或沿海开发),它们将产生数以百万计的幼虫,这些幼虫将像我们在帕劳看到的那样,在原产地以外的地方随波逐流,它们将重新填充那些被热浪破坏的珊瑚礁。(於维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palaus-rock-islands-harbor-heat-resistant-corals/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成功研发出“耐热”珊瑚来适应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01
    • 耐热性增强的珊瑚有可能抵抗海洋热浪对珊瑚礁白化的影响。目前,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热浪现象越来越普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合成生物学未来科学平台科学带头人Patrick Buerger博士提到,全世界珊瑚礁都在减少。气候变化缩减了珊瑚的覆盖范围,随着水温上升,珊瑚白化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在增加,幸存的珊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研究小组通过增强珊瑚体内微藻共生体的耐热性,使珊瑚对温度诱导的白化更有耐受性。微藻共生体是生活在珊瑚组织内的微小藻类细胞。Buerger博士认为,这种方法通过控制珊瑚的微藻来增强珊瑚的耐热性,这是珊瑚耐热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小组从珊瑚中分离出微藻,并在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的共生实验室进行培养。使用一种叫做“定向进化”的技术,他们让培养的微藻在四年的时间里暴露在越来越高的温度下,有助于其适应和生存。一旦微藻被重新引入到珊瑚幼虫中,新建立的珊瑚—藻类共生关系比原来的更耐热。 目前,在夏季的海洋热浪中,微藻暴露在与海洋温度相当的温度下,导致大堡礁珊瑚白化。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耐热微藻在光合作用和提高珊瑚动物的热反应方面表现更好。这些令人兴奋的发现表明,微藻和珊瑚之间是直接相互联系的。下一步研究计划是在一系列珊瑚品种中进一步测试成虫群落中的藻类。这一突破为提高珊瑚的耐热性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途径,是澳大利亚科学界的一大胜利。 (刘思青 编译)
  • 《南沙珊瑚岛礁钻探与构造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南海是我国四大海中唯一发育洋壳的海盆,是板块边缘俯冲-张裂形成的特殊类型的边缘海。厘清南海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认识板缘型边缘海成因、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沙地块的裂离与南海海盆扩张是紧密相连的构造演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海盆(IODP 349航次)和北部陆缘(IODP 367和368/368X航次)领导实施的国际大洋钻探逐渐揭示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然而,由于南海南部构造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尤其缺乏科学深钻,对于南沙地块裂离的时代和过程了解非常有限。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颜文研究员和黎刚研究员领导的“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团队,以厘清南沙地块裂离历史为主要科学目标之一,2017年在南沙群岛南缘珊瑚岛礁实施完成了“南科一井”科学钻探。该井是目前南海南部第一口穿透礁体的全取芯科学深钻,总进尺2020.2米,取芯率达到91%,成为目前南海乃至世界岛礁全取芯深度最大的科学钻井。近期,研究团队在“南科一井”构造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会刊》)、Sedimentary Geology(《沉积地质学》)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亚洲地球科学》)上。 研究团队在“南科一井”下部300多米厚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颜色鲜艳的杂色沉积,如此密集的杂色沉积层在南海珊瑚礁钻井中鲜有报道。研究团队围绕“杂色沉积的致色机理及其成因”系统开展了微观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南科一井”杂色沉积层致色的主要因素是微量的赤铁矿,其形成主要源于礁体暴露后大气降水淋滤和富集碳酸盐矿物晶格中的Fe。“南科一井”中大量杂色次生碳酸盐岩的形成是由于美济环礁长期暴露剥蚀而造成的。研究指出,“南科一井”杂色沉积成因的揭示对于认识珊瑚岛礁演化和南沙地块的构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为厘清珊瑚岛礁抬升-剥蚀的历史及其与南沙地块构造演化的关系,研究团队针对“南科一井”珊瑚礁碳酸盐岩开展了高密度的Sr同位素测年,结合国际新兴的碳酸盐岩激光原位U-Pb年代和有孔虫生物地层,深入解析了中新世南沙地块俯冲-碰撞过程及其对南沙群岛南缘珊瑚岛礁发育演化的影响。研究确定“南科一井”538.6 米处的暴露面附近约九百万年的地层缺失主要与南沙地块和沙巴-巴拉望岛弧碰撞相关,指出南海南部陆缘从俯冲碰撞转为构造沉降发生在距今11个百万年,明显晚于南海海盆扩张结束的时间(15个百万年)。“南科一井”新的年代地层学研究更新了前人所认为的“南海南部弧-陆碰撞的结束是直接由南海海盆扩张结束所导致”的观点,并推断南海南部中中新世的构造转型可能主要与吕宋岛弧向北迁移有关。 同时,为树立南沙海域第一口岛礁标准地层剖面,研究团队还开展了高分辨率岩芯扫描、地球化学、矿物学分析以及大量岩石薄片鉴定,以“南科一井”的地层序列首次命名了南沙海域碳酸盐岩渐新世以来6个主要地层单元。集合了古生物地层、Sr同位素地层以及最新的激光U-Pb定年方法,多方法确定了南沙群岛首个珊瑚礁新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的年代框架,将为研究南海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奠定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及王宽诚教育基金经费资助。同时,感谢参与“南科一井”野外科学钻探的全体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人员!   相关论文信息: Li, G., Xu, W.H.*, Luo, Y., Liu, J.G., Zhao, J.X., Feng, Y.X., Chen, J., Sun, Z., Xiang, R., Xu, M., and Yan, W. * (2022). Strontium isotope stratigraphy and LA-ICP-MS U-Pb carbonate age constraints on 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https://doi.org/10.1130/B36365.1.(黎刚等关于“南科一井”年代地层学与南沙地块构造演化研究) Luo, Y., Li, G. *, Xu, W., Liu, J., Cheng, J., Zhao, J., & Yan, W. * (2021). The effect of diagenesis on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Quaternary carbonates at an isolated coral atol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ary Geology 420, 105933. https://doi.org/10.1016/j.sedgeo.2021.105933.(罗云等关于美济礁体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Cheng, J., Wang, S. *, Li, G., Xu, W., Yan, W.*, Luo, Y., Tian, Y., & Wang, M. (2022). Origin of large-scale variegated reef limestone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Miocene regional and global geological 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30, 105202.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2.105202.(程俊等关于“南科一井”杂色沉积层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