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酮作为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调节因子》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7-03-17
  • 柑橘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多酚类化合物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生物特性。本次研究总结了一些最新进展,包括柑橘类黄酮调节脂质代谢,代谢参数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柑橘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柚皮素、橙皮素、川陈皮素,和橘皮,已成为治疗代谢失调的潜在的治疗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摄入含有柑橘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相关。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以及数量有限的临床研究中,揭示柑橘类黄酮对降脂、胰岛素增敏、降压、抗炎特性的功效。在动物模型中,通过对啮齿动物的饮食中补充柑橘类黄酮来防止肝脂肪变性和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脂肪酸合成和增加脂肪酸氧化。柑橘类黄酮对代谢类的重要组织包括肝脏、脂肪、肾脏和主动脉的炎症反应比较慢。虽然已经确定了几个潜在的目标,但是黄酮类化合物诱导代谢调控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最终的研究表明柑橘类黄酮对治疗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支持作用。具体的人类相关的研究,剂量,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等,可以促进治疗剂的发展和研究。

相关报告
  • 《胆固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临床结局相关》

    • 来源专题:心血管疾病防治
    • 编译者:张燕舞
    • 发布时间:2018-04-24
    • 目标:利用系列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检查个体内血脂变异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临床结局的之间的关联。 方法和结果:我们对9项临床试验共4976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事后病人级分析,这些患者在多种医学治疗中接受了一系列的冠状动脉IVUS。我们评估了粥样斑块体积百分比(ΔPAV)的进展、临床结局和脂质变异性(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 HDL-C、总胆固醇(TC)/ HDL-C和载脂蛋白B(ApoB))。使用个体内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标准差测量血脂参数的变异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变异性与ΔPAV显着相关(LDL-C:比值比(OR)为1.09,95%置信区间(CI)为1.02,1.17,P = 0.01;非HDL-C:OR为1.10,95% CI为1.02,1.18,P = 0.01;TC / HDL-C:OR为1.14,95% CI为1.06,1.24,P = 0.001;ApoB:OR为1.13,95% CI为1.03,1.24,P = 0.01)。生存曲线显示累积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24个月随访后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变异性增加的四分位数之间显着的逐步关系(所有脂蛋白除HDL-C以外的log-rank P <0.01)。在达到的脂蛋白水平和ΔPAV之间注意到更强的相关性(LDL-C:OR为1.27,95% CI为1.17,1.39,P <0.001;非HDL-C:OR为1.32,95% CI为1.21,1.45,P <0.001;TC / HDL-C:OR为1.31,95% CI为1.19,1.45,P <0.001; ApoB:OR为1.20,95% CI为1.07,1.35,P = 0.003)。 结论:尽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之间的关联性似乎更强,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水平的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临床结局显著相关。这些数据显示实现低度和持续性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水平在促进斑块消退和改善临床结局中的重要性。
  • 《肪细胞HIF2α通过促进神经酰胺分解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9-11-01
    • 肥胖引起的脂肪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低温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功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但其机理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16°C的轻微冷暴露和介导的冷诱导生热作用后,脂肪细胞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上调。脂肪细胞HIF-2α缺乏症通过增加脂肪神经酰胺水平而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削弱了肝细胞胆固醇的消除和生热作用。从机制上讲,编码碱性神经酰胺酶2的基因Acer2被鉴定为HIF-2α的新靶基因,触发了神经酰胺分解代谢。脂肪过表达ACER2可以拯救脂肪细胞HIF-2α缺乏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加重。此外,HIF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FG-4592激活脂肪HIF-2α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并伴有脂肪,血浆神经酰胺和血浆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这项研究强调了脂肪细胞HIF-2α作为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假定药物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