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新能源“点亮”中国拉美合作新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1
  • 保持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连续三年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继续显示出强大活力,新基建和新能源正继续拓展这条崭新的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

    16日,以“开放创新、携手共进”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重庆举行。参会嘉宾普遍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中拉双方近年在贸易、投资、农业等领域合作成果依旧异常丰硕。继续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牵引,共同推动中拉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与会代表最为强烈的愿望。

    中国贸促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继续保持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已连续三年超过3000亿美元。今年1-9月,中拉贸易额已达到3318.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5.5%。拉美也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在拉美中资企业超过2700家。2020年仅重庆与拉美国家的进出口额就达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1%。

    阿根廷圣达菲省省长奥马尔·安赫尔说,阿根廷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圣达菲省贡献了20%,从2019年到2020年中国一直是该省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口比前一年有所减少,但今年出口复苏非常明显,与2020年同期相比出口额已经增加了25%。

    16日,参会嘉宾在第十四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开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传统贸易和投资往来持续火热的同时,中拉双方也不断尝试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成了首选。从公路、铁路、机场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到5G通信网络,新基建正不断“点亮”中国拉美合作新机遇。

    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国学术网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0年间,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共138个,项目资金总额超过9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逾60万个就业岗位。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地铁、巴西巴伊亚州云轨等交通项目相继落地,推动拉美国家互联互通发展。

    “多年来中国交建积极拓展拉美地区市场,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实施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墨西哥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重点项目,成为推动中拉合作和友谊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岗说,未来中国交建愿意在公路、铁路、机场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增强合作,推动中拉基础设施更高质量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能源也逐渐成为双方经贸交往的另一个突破口。在本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上,中拉企业在新能源领域达成多个投资协议,如西藏珠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阿根廷萨尔塔省政府签署了约17亿美元投资协议,明确未来将在该省建设年产超10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

    西藏珠峰公司副董事长张杰元表示,目前萨尔塔省还没有在产锂盐项目,此次与萨尔塔省签署投资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在当地锂盐湖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阶段性目标。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全球副总裁路易斯·爱德华多说:“中国投资助力建设的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拉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条件。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让我意识到中拉关系如今已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多领域合作,本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还发布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工商界重庆倡议》,内容包括中拉工商界在共同应对疫情挑战、坚定秉持开放理念、持续推进设施联通、有效推动资金融通、大力开展创新合作以及全面支持中小企业等方面达成的共识。

    “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合作潜力巨大。我相信,在中拉工商界、企业界共同努力下,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将继续为中拉共同建设更高水平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说。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1982.html
相关报告
  • 《新能源企业抢抓ESG新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02
    • 我国新能源企业也越来越重视ESG投资和相关信息披露。 绿色转型正成为全社会发展共识,渗透进各个领域。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下,绿色投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概念炙手可热,市场逐渐将环境、社会及治理(ESG)看作投资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企业也越来越重视ESG投资和相关信息披露。截至目前,包括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在内的新能源企业均每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且这一队伍规模正不断扩大。风头十足的ESG到底代表什么?新能源企业是如何看待ESG指标、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绿电覆盖率不断提升 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霍焱告诉记者:“在‘双碳’目标下,社会各界对ESG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相关理念,希望通过采用光伏电驱动光伏制造全产业链生产,最终实现‘零碳’生产,推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悉,隆基绿能已先后加入RE100、EP100、EV100和SBTi四项国际气候倡议,践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截至今年,隆基绿能连续6年披露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涵盖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霍焱说。 隆基绿能最新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隆基绿能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42.79亿千瓦时,占全部电力使用的47.18%。 除隆基绿能外,远景科技集团、晶科能源、阳光电源等新能源企业也都加入了RE100绿色组织倡议,承诺未来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晶科能源为例,该公司承诺设立科学减排目标,力争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并在2025年前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在2030年前能源管理系统部署到所有运营环节。晶科能源ESG负责人姚臣谌介绍:“2022年,晶科能源绿电覆盖率已达50%。其中,在我国四川省、云南省,以及马来西亚的3个基地,绿电覆盖率甚至达到100%。” 另据通威股份发布的最新一期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年,扩大碳盘查范围,通过建设厂区光伏电站、直购绿电等方式,通威股份实现绿色用电占比45%。 全生命周期减碳排 虽然新能源企业是能源转型的主力军,但一直以来其生产经营却受人诟病:产品发绿电,但生产过程却不“绿”。这也让新能源企业推进ESG势在必行。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解决方案成为越来越多新能源企业的目标。 在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隆基绿能透露,2022年,其全系列硅片产品全部通过法国ECS碳足迹认证,涵盖了硅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包括原料、制造、运输仓储等阶段。 同时,提升电能利用效率,实现全流程能耗控制也是新能源企业达成低碳运营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隆基绿能为例,2022年,公司实现全年节电6.07亿千瓦时,节水959.3万吨。针对单晶、切片、电池及组件各生产单元实施了技术改造,降低耗电量。 晶科能源表示,公司持续加大节能技改,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统计制度,定期报送能源利用情况报表,建立健全能源台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能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2022年,晶科能源通过引入余热回收系统、改用空压机冷却系统等95项技改专案,累计节电约5754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8万吨。 不仅在生产制造环节,在开发、建设能源电站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减少项目对自然的影响同样是新能源企业“造绿”的重要一步。阳光电源在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将持续促进新能源项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广东仁化土壤修复与光伏发电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提名,被看作是发掘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新规范标准保驾护航 ESG也已经成为目前资本市场关注的重要指标。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将于11月9日正式发布中证中央企业50指数、中证国资央企50指数、中证国有企业50指数和中证民企50指数,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投资标的。上述指数都涵盖了ESG评价,ESG评价也是指数样本入选的门槛之一。此外,今年3月,“中国能源行业ESG价值指数”发布,以期反映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 “ESG一定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不能‘戴高帽’,需要有扎实可验证的数据作为支撑。”姚臣谌说,“这些数据看似简单,但背后代表了企业一系列措施和努力。要做好ESG工作,就要关注管理、治理架构、企业战略等各方各面。企业需要超越ESG评价体系去做好绿色转型,持续以更出众的社会实践讲好自身故事,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可持续未来。” 霍焱则强调ESG标准的重要性。“此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和ESG有很多标准,让企业感觉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虽然声音都很‘好听’,但没有统一标准,企业制定相关战略和执行时挑战不小。今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发布全球首套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被看作是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里程碑。有了明确规范,企业可以依照标准推进工作。” 霍焱还指出,ESG将影响整个产业的未来。“在推动落实ESG工作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不能‘躺平’。最近,我们特别欣喜地看到,与我们有合作的供应商都有意识地进行碳排放核查工作,认识到推动ESG的必要性。我们希望隆基绿能发挥‘链主’企业的作用和价值,促进整个光伏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 《中国新能源“风”“光”走出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2
    •  安装有36台2.5MW智能风机的墨西哥半岛风电场于7月底正式投入运营,这一位于古玛雅文化摇篮之一的尤卡坦半岛上的风电场,是中国企业远景能源在墨西哥的第二个并网风电项目。“半岛风电场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3亿千瓦时,将降低当地居民的用电成本。”尤卡坦半岛能源部负责人胡安·卡洛斯·韦加·米尔克说。   今年5月,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电市场-供应侧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球风机制造商前十五强中,有八家中国企业。从2019年全球光伏企业的营业收入统计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占据前十中的七个席位。   2020年以来,尽管受到不断升级的全球竞争格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的风电、光伏企业仍未动摇出海的决心,正在用“新”的面貌,步步踏稳国际新能源市场。   技术实力领跑全球   拥有可再生、永久性、零排放、绿色清洁、资源充足等特性的太阳能与风能,正成为中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量达到204.3GW,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仍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全年光伏发电量224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3%,占我国全年总发电量的3.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而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发电量4057亿千瓦时,首次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5.5%。   英国独立智库Ember于今年3月发布的《全球电力行业回顾2020》的报告中也显示,2019年全球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15%,在全球四大光伏风能主要发展地区中,中国的增速最快,达到16%。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新能源居全球领导地位。据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介绍,在光伏行业,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从上游材料到中游组件再到下游电站投资能力的国家。中国企业拥有全球60%到70%的光伏产业链资源,是全球发展新能源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此外,中国风电产业具有全球40%的产业链资源。   从技术创新来看,我国也保持着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光伏行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电池片产量达到59GW,同比增长15.7%。其中,PERC黑硅多晶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6%,PERC单晶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为22.4%至22.5%,最高量产效率接近23%,皆属于全球领先水平。在风电行业,我国在大容量机组研发,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实力领跑全球”——日本媒体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十多年来,光伏、风能行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由中国企业首先推出或投入大规模使用,中国愈发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   “新”面貌踏稳国际市场   据了解,此次投运的远景能源墨西哥半岛风电场项目前期也经历了激烈的角逐,全球上百家风电企业、近500份项目提案参与投标。远景能源相关人员认为,中国风电企业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还在于“新技术”,此次并网的2.5MW智能风机能适应当地极端温度、盐度和湿度,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确保风机始终运行在最佳工况、最大限度地优化电能产出。   技术创新之下,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引领之势正在显现。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风电市场半壁江山,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为28.9GW,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26.2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7GW,在全球市场占比48%。   发展也促成“新转型”,一些具有丰富海外建设经验的中国企业也正在迎“风”向“光”。今年7月,上海电气新能源公司在沪正式挂牌成立,不久之后,其便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签约,联手成为迪拜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五期900MW独立发电项目的总承包方。   据了解,太阳能公园项目是迪拜“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达到5GW,是阿联酋已生效的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工程。转型新能源后迅速投入全球市场,对此,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建华表示,太阳能发电在全球方兴未艾,项目成功签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上海制造的能力已得到国际认可。   随着中国新能源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与深耕,商业“新模式”也为其向前跨进提质增速。此前,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宣布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TPG集团旗下睿思基金签署总交易金额约7亿美元的项目合同,其中包含35个海外光伏电站项目,总规模近1GW,分布在欧洲和拉美地区。   据天合光能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其海外电站业务签下的最大金额的项目出售合同,这一在境外率先实现项目包整体批量出售的突破,迈出了光伏企业海外项目开发新商业模式的重要一步。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9》提到,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为重点,加快能源设施互联互通,抓好重大标志性合作项目,推动能源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而当下,中国的绿色能源企业也正在用新技术、新转型、新模式,跑稳国际市场。   直面挑战无惧冲击   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向主力能源发展的进程中,仍面临着电网消纳空间限制、电网协同稳定性不足、和其他传统能源的竞争,以及电力体制改革有待突破等问题,中国新能源产业仍面临各方挑战。   在刚刚落幕的“SNEC第十四届(2020)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上,新能源的从业者也在共同探讨新时代下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机遇。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光伏产业即将面临“二次起跳”的机遇,全产业链必须戮力同心,从“单一竞争”走向“链群竞争”。当前,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需求全球共振,装机规模必将再攀新高。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良好,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的持续发展能力。”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光伏发电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正在加速,中国光伏行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都走到了世界领军者的位置,要为全世界向无碳能源转型作出领军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