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院改造旧设备提升深地勘探实验水平》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10-20
  • 近日,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经过3年攻关,对一台2006年购入的岩石力学实验设备实现改造升级,使其具备开展高温高压低频岩石物理实验的能力,可模拟地下约6500米环境,提升了深地勘探领域的实验水平。团队自主研发了低频震源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解决了高压下稳定生成高强度、高信噪比低频信号的难题,同时开发出高精度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能够从强噪声背景中提取出极弱的有效信号。最终通过配套开发专业分析软件,将这些创新模块与原有设备的主机及压力舱进行系统性集成。改造后,该设备新增了高温高压低频岩石物理实验能力,将业内低频实验条件由中浅层扩展至地下6500米深度,平均信号丢失率从25%降至13%,成本仅相当于购买进口新设备的15%。目前,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深层页岩样品的低频岩石物理实验,将为深层页岩甜点预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 原文来源: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5-10/15/content_7135075.html
相关报告
  • 《9026 米!油气勘探向深地进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8
    • 2月13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传来捷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完钻井深9026米,创亚洲最深直井纪录。蓬深6井位于绵阳市盐亭县境内,是一口重点预探井,旨在探索8000米以深灯影组地层含油气性。四川的油气勘探科研团队计划今年年内向万米深井发起冲击。   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黄文俊 摄 为什么天然气井能打这么深?下一步还将面临哪些待解难题?近日,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进行了专访。 访谈嘉宾 罗平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清友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记者:四川打出了9026米的深井,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这意味着什么? 罗平亚: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事件,9026米将成为体现中国钻井水平的重要标志。40多年前,我国第一口7000米深井(关基井)在绵阳市梓潼县诞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现在距离关基井仅70多公里的绵阳市盐亭县,又诞生了亚洲最深的直井。当年我们举全国之力,集全国的技术优势来打7000米深井,现在9026米的深度,主要依靠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和川庆钻探公司就完成了。这说明我国深井钻井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从跟跑到了并跑阶段。 刘清友:蓬深6井所使用的钻机、地面固控设备、钻井泵、钻头及配套螺杆钻具等均为国产化装备,说明我国已经掌握世界先进的超深井—特深井的钻完井技术和装备支撑,标志着我国钻井装备和钻井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亚洲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记者:打出这么深的井,对行业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刘清友:蓬深6井所探索的灯影组含油气层,是目前发现的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含油气层。它的顺利完钻,可以获取地球深层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极大深化四川盆地演化历史的研究,为拓展万米深层油气新领域积累了宝贵资料和经验,也获取了四川盆地更多的油气资源信息,深化超深—特深层油气资源富集机理研究,推动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向更深层发展,不断突破油气勘探禁区。 罗平亚:深井技术有很多技术指标,比如打得深、打得好、打得快、成本低,对油层的发现和保护是不是做得最好,这些都是评价指标。普通的钻井往下挖100米都难,何况往地下9公里多要克服重重困难,与岩石作斗争,本身又含有大量的高温高压的油气水层,要打成一个安全的、符合要求的井是非常难的,堪比征服珠穆朗玛峰。行业方面,钻井、物探、工程等技术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随着深度的要求都在进步。 记者:为什么苏联在30年前已经打出超过1.2万米的深井,而我们近几年才突破9000米? 刘清友:这当然跟钻井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有关,但也跟我们国家更复杂的地质条件有关。四川盆地的地质复杂程度在全球都排在前列,具有古老、高演化、高地应力等突出特点,地层层系和岩石组合类型多样,岩石研磨性极强、非常坚硬、塑性大,钻井穿越不同的地层,会遇到各种复杂多变的井下情况,对钻井技术提出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核心钻井装备技术也是从引进到自主研发,不断发展和取得突破。 记者:深层、超深层已经成为我国油气重大发现主阵地,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也不断向地球深部迈进,部署在广元剑阁的万米深井将于今年年内开钻。向深地进军,您认为当前还有哪些障碍和难题? 罗平亚:从全球来看,油气勘探往深层、超深层发展是重要的趋势,我国把深部油气勘探作为国家战略,四川盆地向万米深井发起挑战。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物探和地质工程以外,钻井技术必须全部过关。 过关的意思是,不仅要打到这个深度,而且要打好,打得快,成本尽量低。只有这些都完成后,才有可能对深部油气进行商业性开发。2020年,国家重大专项对我国钻井水平进行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基本建立了解决7000米深井的技术体系,从打成第一口7000米深井,到真正建成它的技术体系,我们用了40年的时间。 刘清友:都说“上天不易,入地更难”,要向深地进军,我们还面临很多难题。一是深部油气有效探测难题,目前的探测技术对深部油气探测精度不够,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探测技术;二是岩石组分和结构复杂,易造成憋钻、卡钻、井壁失稳、钻井液性能易恶化等难题,影响深部油气开发;三是超高温、超高压、复杂流体难题,以万米深井来说,井下温度将超过200℃,超高温、超高压可能导致部分钻井设备及元器件无法有效运行,甚至造成钻井事故;四是针对万米深井作业的钻井设备,面临提升负荷大、循环压耗高和起下钻强度大等问题,必须开展更大功率、更高压力等级和更高自动化程度的高效钻井装备研发。当然蓬深6井9026米深度完钻,对我们下一步开钻万米深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更有信心完成这一挑战。
  • 《东方物探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推进非常规勘探提质增效》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5-25
    • 5月16日记者从东方物探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个中心靠前服务单位浙江研究中心在浙江油田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产建区正在开展的“大干100天,献礼建党100周年”劳动竞赛活动中,利用地震地质导向软件GBS跟踪完钻13口水平井,箱体钻遇率在90%以上,获得甲方高度认可。标志着东方物探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为推进浙江油田非常规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浙江油田非常规探区属南方海相复杂山地构造,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及分辨率不足,小地质体难以准确刻画,制约非常规气藏精细勘探;储层空间展布预测精度低,甜点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井位目标优选及水平井组部署工作;非常规气藏箱体薄,精准钻井轨迹控制难,导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针对一系列技术难题,浙江研究中心紧密围绕浙江油田地质及生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着力将地质研究成果不断向工程生产延伸,总结和沉淀了涵盖页岩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的4项配套技术系列,打造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水平井导向与跟踪软件,有力支撑了油田页岩气的勘探评价和产能建设。   立足整体技术优势开展特色技术攻关。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成本高、钻遇率低、效益差等难点,成立5个攻关小组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强化地质理论在勘探开发中的指导作用,多学科融合系统整合地质综合研究、物探方法、油藏开发、软件研发进行集成创新,有效提升页岩气生产全链条服务能力。   细化勘探开发需求,针对精准导向、实时导向,以钻井平台初始速度场为基础,创新形成了基于随钻测井分层结果的地震逐点引导钻进技术,实时迭代更新速度场,及时提供后续地层产状变化,优化钻井参数,提高储层钻遇率。   强化靠前服务,实施“进现场、上井场、全天候、全过程”的生产组织模式,先后在叙永、远安、广汉等地进行一体化现场动态跟踪探井160余口,第一时间解决钻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平均有效箱体钻遇率保持在90%以上;有关技术专家进行全过程技术支持与质量监控,确保重点项目成功运作和成果高质量,解释项目交付合格率100%,项目验收一次通过率100%,有力支持了油田的勘探生产,研究成果得到油田公司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积极践行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突破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瓶颈,将地质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效益。在页岩气甜点地震地质预测及综合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水平井地震逐点引导钻进技术,该技术在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紫金坝井区成熟运用,通过随钻更新速度场的方式,使地震数据与已钻地层吻合,达到靶点预测、倾角预判目的。同时,对探区地震资料和完钻井资料开展系统梳理和排查,在碳酸盐岩地质成藏理论指导下,借鉴相邻探区的成功经验,通过精细论证建立新的成藏模式,提出两个全新的风险勘探领域。经过精细解释和刻画,最终落实4个构造—岩性圈闭,为油田新领域研究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