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6 米!油气勘探向深地进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8
  • 2月13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传来捷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完钻井深9026米,创亚洲最深直井纪录。蓬深6井位于绵阳市盐亭县境内,是一口重点预探井,旨在探索8000米以深灯影组地层含油气性。四川的油气勘探科研团队计划今年年内向万米深井发起冲击。

     

    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黄文俊 摄

    为什么天然气井能打这么深?下一步还将面临哪些待解难题?近日,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进行了专访。

    访谈嘉宾

    罗平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清友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记者:四川打出了9026米的深井,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这意味着什么?

    罗平亚: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事件,9026米将成为体现中国钻井水平的重要标志。40多年前,我国第一口7000米深井(关基井)在绵阳市梓潼县诞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现在距离关基井仅70多公里的绵阳市盐亭县,又诞生了亚洲最深的直井。当年我们举全国之力,集全国的技术优势来打7000米深井,现在9026米的深度,主要依靠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和川庆钻探公司就完成了。这说明我国深井钻井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从跟跑到了并跑阶段。

    刘清友:蓬深6井所使用的钻机、地面固控设备、钻井泵、钻头及配套螺杆钻具等均为国产化装备,说明我国已经掌握世界先进的超深井—特深井的钻完井技术和装备支撑,标志着我国钻井装备和钻井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亚洲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记者:打出这么深的井,对行业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刘清友:蓬深6井所探索的灯影组含油气层,是目前发现的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含油气层。它的顺利完钻,可以获取地球深层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极大深化四川盆地演化历史的研究,为拓展万米深层油气新领域积累了宝贵资料和经验,也获取了四川盆地更多的油气资源信息,深化超深—特深层油气资源富集机理研究,推动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向更深层发展,不断突破油气勘探禁区。

    罗平亚:深井技术有很多技术指标,比如打得深、打得好、打得快、成本低,对油层的发现和保护是不是做得最好,这些都是评价指标。普通的钻井往下挖100米都难,何况往地下9公里多要克服重重困难,与岩石作斗争,本身又含有大量的高温高压的油气水层,要打成一个安全的、符合要求的井是非常难的,堪比征服珠穆朗玛峰。行业方面,钻井、物探、工程等技术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随着深度的要求都在进步。

    记者:为什么苏联在30年前已经打出超过1.2万米的深井,而我们近几年才突破9000米?

    刘清友:这当然跟钻井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有关,但也跟我们国家更复杂的地质条件有关。四川盆地的地质复杂程度在全球都排在前列,具有古老、高演化、高地应力等突出特点,地层层系和岩石组合类型多样,岩石研磨性极强、非常坚硬、塑性大,钻井穿越不同的地层,会遇到各种复杂多变的井下情况,对钻井技术提出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核心钻井装备技术也是从引进到自主研发,不断发展和取得突破。

    记者:深层、超深层已经成为我国油气重大发现主阵地,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也不断向地球深部迈进,部署在广元剑阁的万米深井将于今年年内开钻。向深地进军,您认为当前还有哪些障碍和难题?

    罗平亚:从全球来看,油气勘探往深层、超深层发展是重要的趋势,我国把深部油气勘探作为国家战略,四川盆地向万米深井发起挑战。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物探和地质工程以外,钻井技术必须全部过关。

    过关的意思是,不仅要打到这个深度,而且要打好,打得快,成本尽量低。只有这些都完成后,才有可能对深部油气进行商业性开发。2020年,国家重大专项对我国钻井水平进行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基本建立了解决7000米深井的技术体系,从打成第一口7000米深井,到真正建成它的技术体系,我们用了40年的时间。

    刘清友:都说“上天不易,入地更难”,要向深地进军,我们还面临很多难题。一是深部油气有效探测难题,目前的探测技术对深部油气探测精度不够,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探测技术;二是岩石组分和结构复杂,易造成憋钻、卡钻、井壁失稳、钻井液性能易恶化等难题,影响深部油气开发;三是超高温、超高压、复杂流体难题,以万米深井来说,井下温度将超过200℃,超高温、超高压可能导致部分钻井设备及元器件无法有效运行,甚至造成钻井事故;四是针对万米深井作业的钻井设备,面临提升负荷大、循环压耗高和起下钻强度大等问题,必须开展更大功率、更高压力等级和更高自动化程度的高效钻井装备研发。当然蓬深6井9026米深度完钻,对我们下一步开钻万米深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更有信心完成这一挑战。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69546.shtml
相关报告
  • 《“深海一号”: 带领油气勘探开发走向超深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5
    •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各行各业循着“十四五”规划勾勒的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真抓实干,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报于两会期间推出特别策划,聚焦能源、航天、交通等行业的重大突破,报道其背后的创新历程,展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前不久,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交出了自正式投产以来的傲人成绩单。 在海南陵水海域,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如同一个超大型“巨无霸”傲然矗立在蓝海之上。 它可以把水下1500米深的天然气采出来,通过海底管道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分离出的凝油再通过油轮运输到陆地。 从1500米的深海到千家万户的灶头,天然气完成这趟“旅途”只需1天。而这背后,却是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走向“深蓝”的不懈探索。 从跟跑到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的历史性领跑,“深海一号”意味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被放弃的区域找到“宝藏” 2021年6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仪式在北京和南海气田现场隆重举行。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离海南省三亚市约150公里,所在海域水深1220米到1560米,气田东西横向跨度达到50公里。 2006年,中国海油与国外知名石油公司合作勘探琼东南盆地,并于2010年在该区块的中央峡谷钻探第一口深水井,实现了南海西部深水勘探的突破。 但此后,由于该深水井单块单层储量规模太小,没有开发经济性,加上对中央峡谷的油气成藏条件认识不清,国外知名石油公司在2012年退出了该区块的勘探权益。 敢为人先的中国海洋石油人没有放弃。从全球范围看,自新世纪以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海上油气新发现总储量超过陆地,储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 若从1956年莺歌海油苗调查算起,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军深水将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2014年8月18日,一束巨大的橘黄色火焰从钻井平台的燃烧臂中喷薄而出,瞬间照亮了夜幕下的中国南海。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陵水17-2区块钻获大型气田“深海一号”,测试收获高产油气流。 这是“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投用以来,首次在深水领域获得的重要发现,同时证明了南海琼东南盆地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之后,中国海油又在该海域相继勘探发现了多个深水气田,南海深处的能源宝藏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些深海大气田的发现,得益于我国海洋石油人在勘探技术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坚持。 “以往国外大公司用的是传统的大西洋被动边缘理论,不适用于我们。”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说,“我们继承传统的油气勘探技术理论,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建立了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完善了深水油气勘探技术,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找到了陵水17-2大型勘探潜力的构造群。” “保温瓶内胆”成就国际首创 1500米,通常被国际上定义为深水与超深水的分界线。尽管超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入的每一步都“难如登天”——水深每增加1米,压力、温度、涌流等情况都会发生剧变。一套安装在水下1500米处的设备设施,受到的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站了一个体重300斤的人。而且深水开发对技术、装备能力、关键设计指标的要求都极高。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具备深水开发技术能力。 因此,“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2014年获勘探发现时,多数人的反应是,对外合作,共同开采。 但彼时国际油价正断崖式下跌,国际石油公司纷纷打起退堂鼓。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深海一号”能源站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难度大、任务重,怎么办?中国海油当时已经掌握300米水深油气田开发,但对于深水气田涉足未深,由“浅”入“深”,几乎没有实践经验。 2014年秋,开发方案设计工作提上日程。35岁的李达成为项目副经理兼浮体负责人。 “我们从2014年10月份开始研究,在2015年5月份提出建设一个带储油的半潜式生产平台的选项。”李达说。 业界哗然。很少人能想到,此前从未独立进行过深水设计、首次“自主答题”的中国海油人,会选择一条连外方深水同行都没想过的路——借鉴“保温瓶内胆”原理,开创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的世界先例。 按照世界类似油气田的常规设计,新建凝析油外输管线是技术上可行的方案。但这样一来,将增加约8亿元的成本。 能不能设计一个平台,既能满足气田的生产需求,又能暂时储存少量凝析油?一个新点子在设计团队中闪现。 他们在平台的4根浮体立柱内分别设置5000立方米的凝析油舱,并为油舱装上量身定做的“护体铠甲”,既能解决凝析油储存问题,又避免了油体遭碰撞泄漏的风险。 这项被称为“凝析油U型隔离与安全储存技术”的创新之举,开创了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的世界先例。 随后,“深海一号”又诞生出另外两项世界首创:5万吨级超大结构物大变形半漂浮精准合龙技术、世界最大吨级开敞结构物预斜回正荷载横向转移技术。同时其运用了1500米级水深聚酯缆锚泊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技术、30年不进坞检修的浮体结构疲劳的设计与检测技术等13项国内首创技术。 “潜入”深海的脚步不停 “深海一号”的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从300米深水向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深海一号”气田成功达产10亿立方米,则验证了我国自主创建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先进国家行列。 “深海一号”能源站投产后,所产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道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每年向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 目前,以“深海一号”为重要枢纽,中国海油正积极推动“深海二号”(陵水25-1)等气田的开发,推动南海万亿大气区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以更好地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港)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 更可贵的是,以“深海一号”大气田为代表的深水项目,不仅带动了我国造船、钢铁、机电等民族工业的发展,还让中国海油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的坚定践行者。
  • 《重磅!中石油重点部署,加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8
    •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印发《关于加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页岩油气规模效益开发,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页岩油气创新和技术发展之路,助力上游业务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下一阶段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部署13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求从4个方面加强组织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内油气开发向非常规资源进军,页岩油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层面也加紧部署,推动页岩油气发展。就在今年7月24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了2022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提出大力推动页岩油、页岩气成为战略接续领域,坚定非常规油气发展方向,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8月25日组织召开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扛起使命担当,强化配套保障,推动页岩油高质量发展。 01. 强化技术攻关,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我国页岩油气资源丰富,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油气也成为我国未来稳产增产的重要资源支撑。 根据中国石油官网报道,《指导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关于加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页岩油气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目标,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发展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探索适应我国地质特点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挥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势,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工程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打造页岩油气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撑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指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突出发展理念创新,着力突破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瓶颈,努力实现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要抓紧抓实各项重点工作,深化地质认识和储层评价,加强方案前期研究,强化成本效益意识,创新发展页岩油气地质与开发理论技术,全力打造工程技术“三把利剑”,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科学技术攻关,推进大平台建产模式,创新工厂化组织方式,加强一体化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强化投资计划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安全绿色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 02.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要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此外,《规划》还将吉木萨尔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致密气,以及松辽盆地大庆古龙页岩油等资源区,列入能源安全保障重点工程。 从2012年起我国政府各部门制定了多项与页岩气有关的政策,支持页岩气开发及产业发展。政策的先后出台对我国页岩气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从0.25亿立方米增长到200.4亿立方米,8年CAGR高达130.67%。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目标,“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我国页岩气产业将加快发展,预计2030年实现页岩气产量800-1000亿立方米,国内页岩气资源有望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翟刚毅表示,从发展势头来看,国内页岩气增产迅速,以年30%速度快速增长,极具接续潜力。其中,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地质资源量为104.1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4%;技术可采量为16.1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2%。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实现工业开发,2021年产量达230亿立方米。 在页岩气发展增速势头不减的同时,国内正全方位加大页岩油工作部署,并取得系列成果。2021年6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获得重大成果,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当年11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勘探取得多点突破,首批上报预测石油地质储量4.58亿吨,初步测算该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40亿吨以上。2022年7月,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在苏北盆地页岩油探井取得重大勘探突破,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的11亿吨页岩油资源量被成功激活。放眼全国,各大油田纷纷在页岩领域展开部署,并相继斩获储量巨大的接替资源,老油区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页岩油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