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中俄海洋联合科考航次起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11
  • 近日,第九次中俄海洋联合科考航次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港口起航。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实施,共有中俄25名科学家参加该调查航次,预计海上作业45天,所用调查船为俄罗斯“拉夫任捷夫院士号”。该航次计划对白令海和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域开展综合环境调查,查明研究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揭示晚第四纪白令海-西北太平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反馈机理。  

    该联合科考航次是自2010年以来双方实施的第九个联合科考航次。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政府、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总领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部门和单位代表等参加起航仪式。  

    据介绍,近年来,中俄双方在联合科考、平台建设、人员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务实合作,合作水平持续提升。该联合科考航次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双方在西北太平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古气候方面的合作研究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也是中俄推进海洋科技务实合作的重要举措。

  • 原文来源: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508/t20250801_2896274.html
相关报告
  • 《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航次科考再出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07
    • 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FIO)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联合实施的2019年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中俄第七次联合科考航次)启航仪式于9月3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港口顺利举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Mikhail Kotyukov部长,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所长Vyacheslav Lobanov教授等出席启航仪式并讲话。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的10名中方科考队员以及部分俄罗斯科考队员参加了启航仪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际处副处长郑伟和海洋地质室副主任刘焱光研究员参加活动。 Mikhail Kotyukov部长首先祝贺中俄第七次联合调查航次启航,热烈欢迎中方代表团出席联合调查航次启航仪式。他随后简要介绍了俄罗斯联邦正在执行的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希望中俄两国科学家今后进一步加强在海洋领域的合作调查研究。他特别强调,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举行联合科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铁刚所长在致词中指出,过去十几年,中国与俄罗斯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开展了长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今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海洋和极地领域合作是落实和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前期工作中,双方就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的科学目标、调查站位设计、调查项目进行了多次探讨,制定了详细的航次实施,对航次的顺利实施充满信心。他表示,本航次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务实合作,有利于落实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最后,他希望参航人员注意安全,勤奋工作,加强交流与协作,努力完成航次任务,为推动两国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交流合作做出贡献,以优异成绩向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献礼。 Vyacheslav Lobanov所长热烈欢迎中方代表团参加启航仪式,感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双方科学家为2019年联合调查航次做出的精心准备。他指出,在过去10年,中俄双方已经成功实施了6个联合调查航次,并共同建立了“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即将开展的第七次联合调查航次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务实合作水平。 该联合调查航次由中国自然资源部预警司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资助,主要目标是开展晚第四纪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的调查和研究,预计调查时间45天。该航次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对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环境与气候变化过程的理解。在中俄双方主管部门的共同支持下,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在合作研究、人员交流、联合调查航次实施等方面开展了长期务实合作,于2017年9月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建立了首个海洋合作调查研究实体-“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并由双方共同运行,目前该联合研究中心运行良好。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由石学法研究员和Sergey Gorbarenko教授共同担任。 在启航仪式前,李铁刚所长与Vyacheslav Lobanov所长进行了交流,就联合调查航次实施、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以及两所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未来不断加强和拓展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合作。李铁刚所长和Vyacheslav Lobanov所长对调查设备、调查船只情况进行了航前检查,他们勉励参航人员做好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圆满完成调查航次目标和任务。
  • 《第九次北极科考:中国科考队开展冰站作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8月11日在北纬79度13.5分、西经168度50分的北冰洋海域设立短期冰站,开展了本次考察的首个冰站作业。   11日6时左右,29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所载的“黄河”艇到达作业区。此次短期冰站为多学科联合作业,队员们在约6小时内成功开展了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布放、海冰物理冰芯采集、海冰温度链浮标布放、光学观测、生物和化学冰雪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作业。   按计划,本次科考将设立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冰站作业期间,考察队员将全面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完整的科学数据,同时开展冰下生态过程动态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学科考察,实施业务化观测。”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说。   为保证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考察队实行了严格的“下冰”制度,每名到冰上作业的队员,均需提前一天提交作业申请,经考察队审批后方可登冰作业。此外,为防北极熊袭击,科考队设置了专业防熊队员进行观察警戒,“雪龙”号驾驶台也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眺望。如遇突发情况,船载直升机随时可以救援。   7月20日,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2个多月的科考征程。截至8月11本次科考航程已累计达5370海里。(记者申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