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航次科考再出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07
  • 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FIO)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联合实施的2019年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中俄第七次联合科考航次)启航仪式于9月3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港口顺利举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Mikhail Kotyukov部长,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所长Vyacheslav Lobanov教授等出席启航仪式并讲话。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的10名中方科考队员以及部分俄罗斯科考队员参加了启航仪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际处副处长郑伟和海洋地质室副主任刘焱光研究员参加活动。

    Mikhail Kotyukov部长首先祝贺中俄第七次联合调查航次启航,热烈欢迎中方代表团出席联合调查航次启航仪式。他随后简要介绍了俄罗斯联邦正在执行的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希望中俄两国科学家今后进一步加强在海洋领域的合作调查研究。他特别强调,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举行联合科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铁刚所长在致词中指出,过去十几年,中国与俄罗斯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开展了长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今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海洋和极地领域合作是落实和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前期工作中,双方就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的科学目标、调查站位设计、调查项目进行了多次探讨,制定了详细的航次实施,对航次的顺利实施充满信心。他表示,本航次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务实合作,有利于落实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最后,他希望参航人员注意安全,勤奋工作,加强交流与协作,努力完成航次任务,为推动两国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交流合作做出贡献,以优异成绩向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献礼。

    Vyacheslav Lobanov所长热烈欢迎中方代表团参加启航仪式,感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双方科学家为2019年联合调查航次做出的精心准备。他指出,在过去10年,中俄双方已经成功实施了6个联合调查航次,并共同建立了“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即将开展的第七次联合调查航次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务实合作水平。

    该联合调查航次由中国自然资源部预警司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资助,主要目标是开展晚第四纪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的调查和研究,预计调查时间45天。该航次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对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环境与气候变化过程的理解。在中俄双方主管部门的共同支持下,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在合作研究、人员交流、联合调查航次实施等方面开展了长期务实合作,于2017年9月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建立了首个海洋合作调查研究实体-“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并由双方共同运行,目前该联合研究中心运行良好。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由石学法研究员和Sergey Gorbarenko教授共同担任。

    在启航仪式前,李铁刚所长与Vyacheslav Lobanov所长进行了交流,就联合调查航次实施、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以及两所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未来不断加强和拓展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合作。李铁刚所长和Vyacheslav Lobanov所长对调查设备、调查船只情况进行了航前检查,他们勉励参航人员做好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圆满完成调查航次目标和任务。

  • 原文来源:http://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9106.htm
相关报告
  • 《联合科考队开展绘制大西洋深海生物多样性地图调查航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19
    • 2021年1月8日,英国南极调查局(BAS)的科学家乘坐SONNE号科考船对大西洋深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开展调查,此次科考重点主要是查明大西洋深海物种的分布,绘制其生物多样性地图。 Katrin Linse博士和一个由2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计划采集包括从冰岛盆地的海床到亚速尔群岛4000到5000米深处的生物样本。同时,该小组将利用水声技术绘制海底地图。研究小组希望,此次IceDivA科考航次能为更好地了解深海生物群落,并为提出更有效的深海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做出贡献。IceDivA航次基于先行航次数据整合的基础上。 Katrin Linse博士介绍,到目前为止,深海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不如月球研究广泛。他对海洋动物包括蜗牛和金枪鱼、端足类动物和等足类动物的多样性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还计划发现一些已知的物种,和一些有新的、尚未发现的物种。我们团队的目标是分析从冰岛北部到威德尔海最南端的深海动物群落和多样性,这次考察可以填补深海生态系统的研究空白”。 除了使用底表撬网采集底栖生物样本以及生物学研究外,“DArgo2025-RBRpilot”项目也将在此次科考中开展。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10个ARGO浮标将配备测量盐度、温度和压力(CTD)的传感器,以比较它们各自的性能。打破传统的方法,在这次科考中,浮标将在一个位置大量布控,对测量参数进行直接比较。同时,研究区将通过车 载CTD传感器对水体进行精细地测量。这些测量值为评估ARGO浮标数据提供参考。在SONNE号科考船考察过程中,浮标将每隔48小时从海面下潜至2000米深处进行测量,并通过卫星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IceDivA探险队由来自以下机构的21名科学家组成:德国联邦海事和水文地理局(BSH)、英国南极调查局(BAS)、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以及汉堡大学和奥尔登堡大学。 (张灿影 编译)
  • 《中国大洋七十三航次科考任务完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13
    • 近日,中国大洋73航次科学考察队搭乘“大洋号”科考船返航厦门。本航次在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伯区国际海底区域开展了历时105天的资源勘探和环境调查,航程总计2.3万多公里,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年度任务。 本次考察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实施。航次主要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级“潜龙四号”无人自主潜水器(AUV)、结核富集装置、土工力学原位测试仪、箱式取样器、重力柱等设备开展了16项调查项目,获得了大量地质环境样品和丰富的原始数据资料。 本航次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范围,为后续深海资源开发夯实了基础;为合同区环境影响参照区和环境保全参照区环境基线研究提供了底栖生物、食腐生物、颗粒物通量、温盐参数、海流参数等重要基础数据;本航次首次完成了多金属结核丰度原位评估系统和富集装置等勘探装备功能海上试验,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下,我国目前在深海资源领域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3种矿产资源和5块矿区的国家。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推动深海大洋工作,我国在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科技人才和深海资源勘查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将为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绿色、和平利用海底资源,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重要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