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北极科考:中国科考队开展冰站作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8月11日在北纬79度13.5分、西经168度50分的北冰洋海域设立短期冰站,开展了本次考察的首个冰站作业。

      11日6时左右,29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所载的“黄河”艇到达作业区。此次短期冰站为多学科联合作业,队员们在约6小时内成功开展了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布放、海冰物理冰芯采集、海冰温度链浮标布放、光学观测、生物和化学冰雪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作业。

      按计划,本次科考将设立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冰站作业期间,考察队员将全面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完整的科学数据,同时开展冰下生态过程动态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学科考察,实施业务化观测。”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说。

      为保证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考察队实行了严格的“下冰”制度,每名到冰上作业的队员,均需提前一天提交作业申请,经考察队审批后方可登冰作业。此外,为防北极熊袭击,科考队设置了专业防熊队员进行观察警戒,“雪龙”号驾驶台也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眺望。如遇突发情况,船载直升机随时可以救援。

      7月20日,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2个多月的科考征程。截至8月11本次科考航程已累计达5370海里。(记者申铖)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8-13/52692.html
相关报告
  • 《声学所参加第九次北极科考--高纬度地区声学综合考察成果丰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6
    • 2018 年9 月26 日,“雪龙号”科考船凯旋归国,抵达上海,宣告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以下简称“九北”)顺利结束。  声学所吴玉泉副研究员参加了“九北”考察,此次考察历时69 天,总航行里程为12500 海里,最北航行至北纬84.8 度。本次考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按照国家北极考察计划安排了北极海洋环境综合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水声学研究的专业科研人员,吴玉泉博士担任了“九北”考察队声学观测组的组长,担负着在北极这片陌生的海洋上探索“声音”奥秘的职责,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科学组织,精心准备,组织声学考察小组开展核心工作,协调其他考察队员充分帮助。他带领声学考察组及其他辅助队员经常24 小时连续作业,争分夺秒的开展工作,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了声学综合观测,对多分支海洋声学进行了交叉观测,最长连续观测时间为17 个小时,取得了大量翔实的试验数据,为进一步揭示极地冰区特殊的声学环境及水中目标特征演变机理,为北极航道的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为考察队的成员,吴玉泉博士也深入参加了本次考察的其他工作,如CTD 采水,布放回收滑翔机,布放回收潜标,采集冰芯等考察工作,充分参与本次北极考察,为“九北”考察贡献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及力量。  声学所针对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海洋声学的研究,将以北极科学考察为立足点,进而解决北冰洋海域声场监测、环境随机性和信道相干性等重大基础问题,提出可应用于极区海洋环境的海洋声学观探测、通信及导航新方法,力求在国内搭建北极声学、极区水下信号处理、极区水声设备设计的基本架构,最终为我国高纬度声学设备研制和改进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保障。
  • 《北极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7
    • “雪龙”船时8月11日10时,21名科考队员携带多箱仪器设备,乘“黄河”艇前往浮冰区域,开展首个短期冰站作业。这标志着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8月12日、13日,考察队分别开展了第二个、第三个短期冰站作业。短期冰站作业共进行13天。   登上浮冰后,记者看到,考察队员有的测量冰面光照反射率,有的钻取冰芯,有的实施大气观测,还有的队员趴在冰雪上,测量融池的面积、温度、盐度等。据首席科学家助理、冰站作业组组长雷瑞波介绍,在11日8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内,队员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学科项目所需的现场观测和样品取样。现场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2个温度链浮标,开展了2个200米测线的航拍,获取了34根冰芯,观测了2个100米的冰厚剖面,获得冰站微塑料积雪样品1个,采集了50升积雪样品,获取了3个点的融池水。当天18时,队员安全返回“雪龙”船,继续向北挺进,寻找下一个适合短期冰站作业的浮冰。在12日进行的第二个冰站作业中,队员共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1个温度链浮标,获取了33根冰芯,采集了30升积雪样品、2个点的融池水和4个层位的冰下水。   据悉,依据《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现场实施计划》,本次考察期间,将设置长期冰站1个、短期冰站7个。冰站作业涉及海冰物理、冰面气象、水文、光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其间,队员将全面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完整科学数据,同时开展与冰下生态过程及其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参数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