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叶藻进行海岸带修复工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2017年3月27日,美国国家海洋局(National Ocean Service)在其网站上发布题为《大量大叶藻草甸重建》(The Rebirth of a Healthy Eelgrass Meadow)的报道指出,这个创新性的修复项目为鱼类、蟹和海湾扇贝提供了了数千英亩的的优质栖息地。弗吉尼亚东部海岸的大叶藻海草床恢复工作是在2000年从来自约克河的几粒种子开始的。今天,这些海草草甸已经扩展到6195英亩,为在孵化场饲养的大约200000个海湾扇贝提供了生长场地。

    海草床不仅能够通过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吸附细颗粒沉积物来改善水质,还能为重要的商业性鱼苗和螃蟹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同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东海岸的大叶藻被连续的飓风连根拔起和疾病的破坏,而地球上最大的和最成功的大叶藻修复工程正在那地方。位于弗吉尼亚东海岸的大西洋边,利用弗吉尼亚海岸带管理项目支持的创新方法迅速增加了大叶藻的数量,并且用这个方法修复了这个地区的栖息地,这个方法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或许也有效。

    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发明了一种收获和投放种子的新方法。该团队选取最合适的地区投放种子,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到巨大成果。自2000年以来,已有超过7100万粒种子被被投放到498英亩的海底。这些种子已经长成覆盖超过6196英亩的海藻。国家沿海项目也曾与其他机构一同把海湾扇贝再次引入到海草床上。超过200000只海湾扇贝已饲养成熟,野生种群在2017年预计将超过78000个。

    (王晓峰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oceanservice.noaa.gov/news/mar17/eelgrass-restoration.html
相关报告
  • 《山东海岸带 立法全覆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06
    • 海岸带,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山东省位于黄海和渤海之滨,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海岸带保护责任重大。   近年来,山东省沿海7市都制定了海岸带保护法规,既考虑了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的共性,又考虑了各地的独特性,同时多管齐下,严格执法,开展生态修复。自此,海岸带越来越美。   家住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王晓萱在外地读大学。寒假回来,她发现海边变化很大。在风河入海口,陆海交接处,海水、河水融为一体。她说,“比以前干净了,景观也美了不少哩。”   这得益于山东正推进的海岸带保护。山东是海洋大省,濒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一般包括海岸线向海洋一侧延伸的近岸海域和向陆地一侧延伸的滨海陆地。   海岸带是山东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山东加强海岸带保护,一方面推进沿海各市海岸带保护立法全覆盖,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源头治理,同时,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岸线、陆域、水域等资源。   加强立法 科学分类管控   2019年11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从事海域执法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六大队监察员李萌说,“作为一线执法人员,我们需要尽快熟悉相关法条,找准执法依据,依法执法。”   海岸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为了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陆续批准通过《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沿海7市海岸带保护法规,实现了本省海岸带保护立法全覆盖。   “在调研和立法过程中,我们格外重视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立法工作,确保实现在海岸带保护过程中有法可依。”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据介绍,因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山东沿海7市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状况也不尽一致。   在立法时,各市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既考虑了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的共性,又考虑了各地的独特性。比如,全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东营在制定保护条例时,就海岸带范围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化工项目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切实提高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海岸带保护并不是一禁了之,应该分类管控,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区域,分别确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控要求。”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室调研员周怡萍介绍,在立法调研时发现,群众亲海意愿强烈,涉海企业从生产发展角度也提出诉求;后来,立法过程中则更加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严格执法 狠抓源头治理   检查执法装备,戴上口罩,从单位出发,奔向城市阳台东侧海域——最近,李萌正对海边养殖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对非法养殖构筑物进行清理。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李萌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在海岸线上进行巡查。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仅海岸线就达282公里。李萌所在的综合行政执法局六大队负责新区整个海域和海岛的巡查监管。   “自从新区进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后,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大部分海岸线都靠步巡,每天步行10多公里。现在海岸沿线道路基本都打通了,经过生态修复,风景也更加优美。”李萌说,2016年3月“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清理整治海岸线137公里,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4万平方米,拆除海域养殖池600多万平方米,修建蓝色海湾路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78公里岸线,新建景观桥梁11处,绿化面积近220万平方米。   李萌说,“但是,‘轻松’并不代表‘放松’。”据介绍,青岛西海岸新区相继开展了“海盾”“碧海”等多个专项执法行动,去年处理举报50余起、制止违法行为30余次。“现在我们对整个海岸线每天巡查一遍,行程100多公里。”李萌说。   山东坚持问题导向和源头治理,依法解决海岸带私搭乱建、盗采海砂、污染排放、海水内侵等问题,实现陆海交接带的依法规范利用。   “盗采海砂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威胁。”莱州市一位海洋渔业执法人员表示,盗采海砂还极易引发海岸线倒退、海水倒灌等灾害。对此,莱州严厉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行为,依法处以顶格高额罚款,将非法盗采海砂行为纳入刑事犯罪予以立案查处。莱州还开通举报公开电话,完善巡查和举报制度,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对莱州湾所辖海域开展常态化综合治理行动。目前,非法盗采海砂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系统修复 让海岸带美起来   这两年,日照市的海龙湾水域迎来了不少“稀客”:太平洋蠵龟、黄嘴白鹭、东亚江豚等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海洋生物。这得益于海龙湾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挪走港口、退港还湾。   “这说明我们海岸带附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日照市海洋发展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好生态还为日照引来不少游客。   为遏制海岸带功能退化,山东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整治,支持通过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来修复滨海湿地。   在莱州湾畔,近海陆地湿地,有不少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滨海湿地是海陆之间宽阔的生态过渡带,能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滨海湿地项目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海水与淡水由橡胶坝分割,河流上游来水,由拦水闸拦水先进入湿地,实现水质净化后,再流入莱州湾海域。湿地蓄淡压咸作用将会逐步改善周边区域土壤高盐碱现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山东沿海城市还拓展群众亲海空间,畅通观海视廊。   如今,在威海市,漫步于葡萄滩感受海风徐徐,骑着自行车徜徉于柳树湾环海路的自行车道,徜徉在幸福公园欣赏威海湾的波清景美,成为受市民欢迎的休闲活动。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区开展了威海湾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在恢复近海生态的同时,将海岸线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建设了幸福公园、海源公园、伴月湾公园、生态滨海步道等海洋生态岸线,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临海而居、择海而憩的获得感、幸福感。
  • 《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试点呈现3大改革亮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4
    • 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近日联合发布《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试点,新华社记者30日就规划的出台背景、改革亮点、突出特点和海洋局下一步举措,采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 推进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制度创新 记者:作为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试点,规划由广东省政府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王宏:此次规划发布,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也是践行海陆一体国土意识和海岸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实践。 近年来,我国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生态产品供需矛盾更加显著,陆海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 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海岸带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试点工作,目的就是要在试点省份海岸带地区进一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保护好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蓝色空间。 规划试点呈现3大改革亮点 记者: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位是什么,规划试点有哪些改革创新亮点? 王宏:海岸带规划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构建海岸带现代化治理格局的新探索。规划的定位是海岸带地区的总体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空间类规划,同时也具有约束作用。规划试点有3大改革创新亮点: ——确立总体指导与统筹协调地位。规划是以海岸带地区陆地和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对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灾害防治等作出的统筹综合安排,对海岸带地区生态保护、岸线保护、海域使用等具有约束作用,对其他相关规划具有指导和协调作用。 ——坚持陆海统筹,重视以海定陆。协调匹配海陆主体功能定位、开发强度、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等,构建功能清晰的海岸带基础空间格局,加强部门、行业和区域统筹,共同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和保护。 ——落实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制度性安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进建立陆海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统筹部署海陆一体化生态屏障建设,维护海岸带生态安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加强海岸带资源集约利用,精细化管控海岸线,形成区域节约集约用海的新模式。 规划编制具有3大特点 记者:《规划》作为党的十九大后出台的第一个省级海岸带规划,有哪些突出特点? 王宏:广东省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在规划编制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规划编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树立以海定陆的海岸带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科学分析海岸带自然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为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设计了生态优先、节约利用、绿色发展的路线图。 ——率先在广东省海岸带统筹划定并落实“三区三线”,包括陆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海洋生态空间、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建设用海空间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围填海控制线,构建了陆海统筹的基础空间“棋盘”。 ——贯彻落实《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将广东省海岸线划分为三类484段,以分类分段功能管控为抓手,坚守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实行海岸线节约利用和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岸线整治修复,并以海岸线为轴协调海域陆域功能对接,提高海岸带空间治理能力。 广东省在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沿海省份编制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推进海岸带区域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等提供经验。 将在渤海地区启动第二阶段试点 记者:围绕规划实施和构建海岸带现代化治理格局,国家海洋局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 王宏:国家海洋局下一步将做好规划实施的指导工作,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对广东省在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同时,总结广东省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进一步深化拓展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试点工作,在渤海地区及有条件省份启动海岸带规划编制第二阶段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