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岸带 立法全覆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06
  • 海岸带,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山东省位于黄海和渤海之滨,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海岸带保护责任重大。   近年来,山东省沿海7市都制定了海岸带保护法规,既考虑了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的共性,又考虑了各地的独特性,同时多管齐下,严格执法,开展生态修复。自此,海岸带越来越美。   家住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王晓萱在外地读大学。寒假回来,她发现海边变化很大。在风河入海口,陆海交接处,海水、河水融为一体。她说,“比以前干净了,景观也美了不少哩。”   这得益于山东正推进的海岸带保护。山东是海洋大省,濒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一般包括海岸线向海洋一侧延伸的近岸海域和向陆地一侧延伸的滨海陆地。   海岸带是山东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山东加强海岸带保护,一方面推进沿海各市海岸带保护立法全覆盖,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源头治理,同时,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岸线、陆域、水域等资源。   加强立法 科学分类管控   2019年11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从事海域执法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六大队监察员李萌说,“作为一线执法人员,我们需要尽快熟悉相关法条,找准执法依据,依法执法。”   海岸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为了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陆续批准通过《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沿海7市海岸带保护法规,实现了本省海岸带保护立法全覆盖。   “在调研和立法过程中,我们格外重视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立法工作,确保实现在海岸带保护过程中有法可依。”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据介绍,因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山东沿海7市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状况也不尽一致。   在立法时,各市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既考虑了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的共性,又考虑了各地的独特性。比如,全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东营在制定保护条例时,就海岸带范围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化工项目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切实提高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海岸带保护并不是一禁了之,应该分类管控,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区域,分别确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控要求。”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室调研员周怡萍介绍,在立法调研时发现,群众亲海意愿强烈,涉海企业从生产发展角度也提出诉求;后来,立法过程中则更加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严格执法 狠抓源头治理   检查执法装备,戴上口罩,从单位出发,奔向城市阳台东侧海域——最近,李萌正对海边养殖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对非法养殖构筑物进行清理。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李萌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在海岸线上进行巡查。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仅海岸线就达282公里。李萌所在的综合行政执法局六大队负责新区整个海域和海岛的巡查监管。   “自从新区进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后,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大部分海岸线都靠步巡,每天步行10多公里。现在海岸沿线道路基本都打通了,经过生态修复,风景也更加优美。”李萌说,2016年3月“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清理整治海岸线137公里,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4万平方米,拆除海域养殖池600多万平方米,修建蓝色海湾路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78公里岸线,新建景观桥梁11处,绿化面积近220万平方米。   李萌说,“但是,‘轻松’并不代表‘放松’。”据介绍,青岛西海岸新区相继开展了“海盾”“碧海”等多个专项执法行动,去年处理举报50余起、制止违法行为30余次。“现在我们对整个海岸线每天巡查一遍,行程100多公里。”李萌说。   山东坚持问题导向和源头治理,依法解决海岸带私搭乱建、盗采海砂、污染排放、海水内侵等问题,实现陆海交接带的依法规范利用。   “盗采海砂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威胁。”莱州市一位海洋渔业执法人员表示,盗采海砂还极易引发海岸线倒退、海水倒灌等灾害。对此,莱州严厉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行为,依法处以顶格高额罚款,将非法盗采海砂行为纳入刑事犯罪予以立案查处。莱州还开通举报公开电话,完善巡查和举报制度,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对莱州湾所辖海域开展常态化综合治理行动。目前,非法盗采海砂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系统修复 让海岸带美起来   这两年,日照市的海龙湾水域迎来了不少“稀客”:太平洋蠵龟、黄嘴白鹭、东亚江豚等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海洋生物。这得益于海龙湾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挪走港口、退港还湾。   “这说明我们海岸带附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日照市海洋发展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好生态还为日照引来不少游客。   为遏制海岸带功能退化,山东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整治,支持通过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来修复滨海湿地。   在莱州湾畔,近海陆地湿地,有不少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滨海湿地是海陆之间宽阔的生态过渡带,能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滨海湿地项目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海水与淡水由橡胶坝分割,河流上游来水,由拦水闸拦水先进入湿地,实现水质净化后,再流入莱州湾海域。湿地蓄淡压咸作用将会逐步改善周边区域土壤高盐碱现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山东沿海城市还拓展群众亲海空间,畅通观海视廊。   如今,在威海市,漫步于葡萄滩感受海风徐徐,骑着自行车徜徉于柳树湾环海路的自行车道,徜徉在幸福公园欣赏威海湾的波清景美,成为受市民欢迎的休闲活动。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区开展了威海湾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在恢复近海生态的同时,将海岸线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建设了幸福公园、海源公园、伴月湾公园、生态滨海步道等海洋生态岸线,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临海而居、择海而憩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报告
  • 《利用大叶藻进行海岸带修复工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2017年3月27日,美国国家海洋局(National Ocean Service)在其网站上发布题为《大量大叶藻草甸重建》(The Rebirth of a Healthy Eelgrass Meadow)的报道指出,这个创新性的修复项目为鱼类、蟹和海湾扇贝提供了了数千英亩的的优质栖息地。弗吉尼亚东部海岸的大叶藻海草床恢复工作是在2000年从来自约克河的几粒种子开始的。今天,这些海草草甸已经扩展到6195英亩,为在孵化场饲养的大约200000个海湾扇贝提供了生长场地。 海草床不仅能够通过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吸附细颗粒沉积物来改善水质,还能为重要的商业性鱼苗和螃蟹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同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东海岸的大叶藻被连续的飓风连根拔起和疾病的破坏,而地球上最大的和最成功的大叶藻修复工程正在那地方。位于弗吉尼亚东海岸的大西洋边,利用弗吉尼亚海岸带管理项目支持的创新方法迅速增加了大叶藻的数量,并且用这个方法修复了这个地区的栖息地,这个方法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或许也有效。 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发明了一种收获和投放种子的新方法。该团队选取最合适的地区投放种子,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到巨大成果。自2000年以来,已有超过7100万粒种子被被投放到498英亩的海底。这些种子已经长成覆盖超过6196英亩的海藻。国家沿海项目也曾与其他机构一同把海湾扇贝再次引入到海草床上。超过200000只海湾扇贝已饲养成熟,野生种群在2017年预计将超过78000个。 (王晓峰 编译)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科研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05
    • 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岸带中心”)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紧密围绕自然资源部职责,积极推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的重点科室之一。2019年,海洋一所推进实施中长期规划,分步骤将海岸带科学、海洋空间管理与规划研究领域的多个团队进行整合,于2020年12月完成海岸带中心班子建设和人员配置。 2022年,海岸带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党组工作部署,在海洋一所党委的正确指导下,砥砺前行、努力奋进,积极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重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海岸带碳汇时空模拟与精细化核算、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与各层级实践、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海岛生态地理、自然资源创新评估与咨询政策等研究工作,以政治引领促进业务提升,以业务发展彰显政治担当,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领域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为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一、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标正式发布实施 海岸带中心牵头编制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 0349-2022)行业标准于2022年9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方法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实现零的突破,成功入选“2022中国‘双碳’十大事件”及2023年全国科技周主场活动。针对海洋碳汇概念界定不明、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立足我国实际,通过借鉴吸收IPCC和CDM碳汇计量方法中的先进思想,重点解决了海洋碳汇的定义和量化两大关键问题。此外,该方法还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提供了一套的用于核算我国海洋碳汇能力的完整实施方案,为海洋碳汇能力核算与区域比较提供支持,确保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该方法的制定,为未来海洋碳汇研究充分预留了空间,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海洋碳汇赋能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海岛志》《中国滨海沙滩志》编研项目进展顺利 海岸带中心牵头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海岛志》编研”进展顺利,各任务承担单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志书编纂等工作,专家组、总编纂组和编纂委员会强化指导、从严把关,形成了《中国海岛志》编纂技术标准、海岛数据资料集、13卷《中国海岛志》初稿等研究成果,完成了项目中期目标要求并顺利通过中期验收,为后续研究和结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10月,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滨海沙滩志》编研”获科技部批准立项,旨在全面摸清我国沙滩资源家底。该专项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海洋一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南海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等12家单位共同承担,计划在四年执行期内,采用统一、规范的编纂技术标准,整编全国滨海沙滩数据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阐述沙滩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专项最终将编纂《中国滨海沙滩志》8册,拟收录全国长度大于500米的沙滩1000余个,形成全国滨海沙滩基础数据资料集,并依托科技部平台开放共享,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海岸带规划、滨海旅游发展、海岸带减灾防灾与保护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   滨海湿地调查监测与碳汇时空模拟工作有序推进 依托全国滨海湿地类型调查项目,海岸带中心在沿海各省市滨海湿地类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汇总并集成全国滨海湿地类型成果数据,完成了全国滨海湿地类型数量调查与统计分析,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申报的《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获国标立项批准。该标准实现了滨海湿地分类统一和调查标准规范,依据该规程开展滨海湿地调查,可为滨海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更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并为我国履行《湿地公约》及其他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提供支撑服务。 在多年滨海湿地调查监测与碳汇研究基础上,海岸带中心开展了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SOC)四维时空模拟研究,以近几十年来滨海湿地SOC时空变化为核心,以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分布区——长江口崇明岛为研究区,融合分区-递进模拟方法,依次开展二维(水平空间)、三维(水平-垂直空间)和四维(历史和现状时空)模拟。通过单次现场调查和长时序遥感影像,重建了滨海湿地SOC的四维时空演化特征,实现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今至昨”的SOC时空模拟。该研究提供了一套兼具准确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滨海湿地SOC时空模拟方法,以健康、协调、可持续碳汇为目标对滨海湿地土壤增汇提出对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已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于学术期刊《Catena》(SCI一区TOP期刊,IF=6.367)。 四、   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经济规划工作高质量推进 海岸带中心立足传统优势,加强科研攻关,以海岸带空间规划相关工作支撑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核心职责。2022年,参与申报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优化与系统调控理论与方法”、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陆海统筹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专项“江苏海域立体分层确权关键技术研究与三维平台应用”等获批立项。海岸带中心深化海洋与海岸带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系统构建“空间评价-分区管控-实施传导-管控规则”的规划技术体系,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了全国、区域、省、市、县、片区多层级规划海洋实践探索,其中山东、青岛分别是全国首批省级和市级海岸带规划试点;《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洋空间详细规划》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新框架下的首个海洋空间详细规划试点;牵头的烟台市海洋与海岸带专项规划、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洋)、荣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洋)、荣成市海洋与海岸带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均有序推进,有力支撑了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进程;牵头的全国首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标准——《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规程》已完成专家论证。海岸带中心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聚焦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系统开展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年度利用计划和海岸带空间用途管制研究。海岸带中心专家任烟台市市级海岸建筑退缩线专家组成员,在首批市级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工作中负责全市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技术保障工作,同时承担烟台市莱山区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工作。此外,海岸带中心还开展了基于水依赖程度的海岸带空间用途研究,为海岸建筑退缩线配套政策提供技术支撑;牵头编制《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宗海界定技术规范》,以服务地方海域管理现实需求。 同时,海岸带中心也承担了诸多地方海洋经济规划工作,为地方海洋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参与编撰《深圳海洋发展规划》,开展了深圳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发展特征与全球治理模式研究,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完成《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并通过专题报告评审,《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图册》交付印刷。 五、   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海岸带中心聚焦我国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空白,致力于解决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不同地域空间,海岸带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异明显,其开发适宜性受哪些控制因子影响?性质和程度如何准确测度?人地-人海关系下,海岸带区域政策导向与开发适宜性如何耦合,如何将科学研究与评价结果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中? 具体工作方面,海岸带中心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框架下,根据海岸带区域实际特征,提出了一套兼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且直接服务于空间规划的海岸带“双评价”技术方法,并选择我国海岸带不同区域的两个海岛群——山东庙岛群岛和浙江洞头群岛为研究区开展实践应用,为针对性进行海岸带地区“双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具体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一区TOP期刊)、《Heliyon》(SCI,Cell旗下全学科期刊)。 六、   海岛生态系统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海岛生态指数和发展指数相关研究工作始于2016年,在“方法研究-实例验证-常态化发布”的总体路线下,于2017年形成海岛生态指数和海岛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在当年开展了40个海岛的验证评估,相关成果在2017年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上发布。2017-2022年,基于问卷调查、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统计数据、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评估数据,持续开展年度海岛生态指数和发展指数验证评估,累计开展523岛次的海岛生态指数评价、354岛次的海岛发展指数评价。2021年,海岛生态指数和海岛发展指数评估方法共形成海洋行业标准2部,先后出版专著3部。2022年,评估报告再次在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暨2022国际海岛论坛发布。 具体研究方面,针对海岛植被、土壤和景观三类关键要素,开展了海岛关键生态要素空间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子研究。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采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全面测度了海岛植被-土壤-景观在海岛和岛内尺度的空间格局,揭示了海岛三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现阶段景观要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从各类自然和人为潜在因子中辨识了海岛生态要素的关键影响因子。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针对河口泥沙岛生态系统健康,构建了包含“状态值”和“恢复力”两个组分、静态-动态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健康模型,其中状态值涵盖了河口泥沙岛关键生态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静态特征,恢复力则反映了不同时间区间内海岛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的动态变化。以崇明岛为研究区、以四个时间节点和三个时间区间为尺度、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开展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崇明岛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岛保护与管理对策。上述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一区TOP)、《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SCI二区)、《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SCI二区)等主流期刊。 七、 基于陆海统筹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不断完善 海岸带中心构建了陆海统筹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和海岸带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方法体系。牵头编制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导则》行业标准获自然资源部批准立项;建立的平原地区海岸带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方法已作为盐城地标发布;建立的海洋生态资产质量的评价方法体系纳入了牵头修订的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产评估技术导则》。 此外,海岸带中心致力于把生态价值的知识产品转化为管理方案,助力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生态管理实践的制度性进步。提出的物质类、调节类和文化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框架,被烟台市政府采用。参与编制的烟台山海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被批准为省级试点,并以此探索了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八、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进展顺利 海岸带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是自然资源部系统2020年度唯一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也是海洋一所首次获得该专项。项目聚焦海洋强国建设路径,以加强新形势下涉海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基础,以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准则,推动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探索新时代海洋综合管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此项目针对国际海洋动态发展趋势,运用地理学、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等研究方法开展态势分析与对策研究,开拓了建言献策新路径。依托项目阶段性成果,海岸带中心撰写并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交国家社科重大专项成果专报5项、《工作简报》2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九、   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地区的实施”成功获批 海洋一所联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泰国、韩国、印尼等国家相关机构申报的“海洋十年”项目“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平洋及邻近地区实施”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设立并实施。 该项目针对西太及邻近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空间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现状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需求等特点,构建了面向该地区的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并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试点和大海洋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海洋空间规划探索,为相关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起到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此外,项目大力推动了地区海洋空间规划的能力建设,加强了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了区域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水平,塑造了区域海洋空间规划与可持续海洋治理的新模式。 十、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等系列出版物获优秀图书奖 海岸带中心依托在海洋空间规划、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取得新成果,多部图书成功入选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出版了《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系列丛书、《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中国海洋创新评价理论与实践》、《全球海洋科学报告》等一系列高质量著作。 其中,《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详细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获2022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长期位居海洋类图书热销榜第一名;《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丛书》获得2021年度优秀科技图书,科学衡量了国家海洋和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客观认识和全面理解我国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具有现实意义;《全球海洋科学报告》荣获“自然资源优秀图书”,并得到了第二届自然资源好书荐读活动的推荐。 万里海岸无穷奥秘,一心为国绘制蓝图。未来,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主战场需求,深耕科研一线,充分发挥海岸带系统科学与海洋综合管理新型交叉学科优势,矢志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