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车规级固态电池如何突破“死亡之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28
  •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研究院的中试基地,一群身着蓝色防护服的年轻人围在一台实验设备前,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掌心大小的银色电池上——这是一块车规级固态电池样品。

    当记者走近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李卓正在将样品送入电池针刺试验机中,为有效观测电池样品在“穿刺试验”中的化学反应,整个试验在寂静中悄悄地进行着,参与人员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紧盯着电池针刺试验机那一个小小的玻璃窗。

    在一个扎破物品的泄气声之后,周围爆发出自豪的欢呼声:“看!我们的电池在针刺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甚至没有冒烟及花火闪现!”

    在隔壁的检测实验台上,数十块不同规格的电池样品依次排列着,连接着密密麻麻的监测线路的电池样品正在经历着液氮低温、水煮高温、连续充放电等不同的试验。看着电脑屏幕上试验统计数据,李卓笑着说:“电池在零下40℃到120℃范围内正常工作,超级快充也不再是梦想。”

    在不远处的车间里,一条小规模的中试产线正全速运转,若干组固态电池陆续走下产线,进入后续严苛且摧残式的检验环节。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研团队,通过持续性的技术攻关,无数次的更新迭代、若干次的选择与坚持,车规级固态电池即将全面攻破,进入工业化量产的前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布局中试平台,围绕中试全链条精准配置创新资源。2022年6月,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该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学科资源,通过建立严格的科技成果筛选机制,重点围绕前沿科技、“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培育工作。

    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则是首批入驻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的转化项目之一。

    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目标”,其产业化将极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然而,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郭新教授团队历时26年攻关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得益于中试的反复论证,该项目即将迎来产业化的曙光。

    “入驻中试基地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就逐步搭建了从研发、生产、测试验证到电池成品的全流程中试生产线,比预计时间缩短了一半。”郭新说,目前,他们公司已开展两轮融资,其中第二轮融资4000万元。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代表,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创立两年多,已先后建成14条中试生产线,孵化成立10家产业化公司,其中7家企业获得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公司估值过亿,1家获得种子独角兽备案资格,累计获得融资超亿元。

    “我们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方向,聚焦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以‘中试熟化+孵化加速+产业培育’为核心任务,探索中试熟化模式,打造中试平台集群,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构建了‘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转化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说。 (张峰、荣先明、周雯、梁秋坪、王晓啸、郭婷婷、周恬、周倩文)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9317-1.html
相关报告
  • 《固态电池,如何破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电池技术备受瞩目,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投资规划总金额超2000亿元。然而,固态电池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固态电池的主要形态,预计2-3年后可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更高,尚处于研发阶段。固态电池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电池厂商需摆脱传统电池业务,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2024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行业融资超过100亿元,投资人看重企业是否有核心材料和对材料体系的深刻理解。固态电池企业的估值模型一般采用“a+b”模式,即公司已有的主业和固态电池业务拓展。 固态电池的崛起有望改变新能源产业生态,带来材料、设备、应用等全方位的变化。未来,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不可限量。固态电池将提升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有望拉动电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未来前景广阔,有望引领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 《【Nature Communications】KETI突破固态电池枝晶难题》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7-11
    •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KETI)联合首尔大学、中央大学研究团队于2025年7月7日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通过将银(Ag)掺入固态电解质,首次充电时诱导银离子自发形成纳米颗粒,成功实现锂金属均匀沉积。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7月刊。 核心研究人员: KETI首席研究员Cho Woo-seok 高级研究员Choi Seung-ho 中央大学教授Park Hae-sun 技术突破点: 创新机制:通过银纳米颗粒自形成技术,有效抑制枝晶生长(传统固态电池因锂沉积不均导致枝晶刺穿隔膜) 性能提升:在7.0mAh/cm2高容量下保持稳定充放电,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超1000Wh/L 工艺优势:无需额外保护层或复杂工艺,可直接整合现有生产线 应用前景: 无负极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提升30%以上 解决商业化最大障碍——电解质与锂反应不均问题 已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炼金术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