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在zGNRs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获得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中室温铁磁性的直接实验证据》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26
  • 石墨烯作为独特的二维材料,其p轨道电子磁性与传统磁性材料中d/f轨道电子的局域磁性不同,这为探索纯碳基量子磁性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zGNRs)因在费米能级附近可能具有独特的磁性电子态,被认为在自旋电子学器件领域具有潜力。然而,通过电输运方法探测zGNRs的磁性面临多重挑战。例如,自下而上组装的纳米带通常长度过短,难以进行可靠的器件制备。同时,zGNRs边界的高化学反应活性也可能导致不稳定性或不均匀掺杂。此外,在较窄的zGNRs中,边缘态的强反铁磁耦合会使得在电学上难以测量其磁性信号。这些因素阻碍了针对zGNRs磁性的直接探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浩敏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慧山等,在zGNRs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基于前期积累,通过金属粒子预刻蚀六方氮化硼(hBN)得到取向的原子沟槽,并利用气相催化CVD方法实现沟槽内石墨烯纳米带的手性可控制备,得到嵌入hBN晶格的~9 nm宽度的zGNRs样品。结合扫描NV色心显微镜和磁输运测量,团队在实验中直接证实了其本征磁性。

    研究发现,嵌入hBN晶格的zGNRs具有更高的边界稳定性,并具备内建电场,为探测zGNRs磁性创造了理想条件。借助扫描NV色心显微镜技术,研究在常温下直接观测到zGNRs的磁性信号。在电学输运测量中,制备的约9纳米宽的zGNR晶体管展现出高导电性和弹道输运特性。在磁场作用下,器件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磁阻,磁阻变化在4 K温度下达约175 Ω,磁阻比约为1.3%,同时该信号在350 K时依然存在。磁滞现象仅在垂直于zGNRs平面的磁场下出现,证实了其磁各向异性。研究分析磁阻随倾斜角变化发现,磁矩垂直于样品表面。此外,磁阻变化随源漏偏压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揭示了磁响应与电荷输运和热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结合扫描NV色心显微镜技术和输运测量,直接证实了嵌入hBN的zGNRs中本征磁性的存在,为通过电场控制磁性提供了可能。这一成果加深了科研人员对石墨烯磁性性质的认知,为开发基于石墨烯的自旋电子学器件开辟了新道路。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10.1038/s41563-025-02317-4)。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508/t20250820_5079939.shtml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曹化强《自然·通讯》:在黑磷烯纳米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8-18
    • 8月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曹化强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将块体黑磷以‘拉开拉链’方式制备成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Unzipping of black phosphorus to form zigzag-phosphorene nanobelt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电化学手段控制氧分子浓度,制备出沿锯齿型(zigzag)取向的纳米带;同时,通过调节电流密度可实现黑磷烯纳米片、纳米带和量子点的可控制备;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氧分子对黑磷烯实现定向切割的机理;利用所制备的黑磷烯纳米带构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对其载流子输运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黑磷烯二维纳米结构,包括单原子层黑磷烯和少层黑磷烯(<10层)。与石墨烯不同,黑磷烯本身具有带隙以及独特的各向异性。理论计算预测,黑磷烯在zigzag方向具有比摇椅型(armchair)方向具有更加优异的热学、力学以及半导体性质,因此zigzag取向黑磷烯纳米带在热电、柔性电子和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受限于黑磷烯的稳定性以及现有的合成技术,黑磷烯纳米带有效制备成为其研究及应用的关键瓶颈。 受启发于黑磷在空气环境中可被氧化分解,团队设计了一种通过电化学方法,通过改变电流密度有效调节离子插层速率和黑磷烯周边的氧分子浓度,从而可控制备黑磷烯纳米结构的维度和尺寸,获得一系列黑磷烯纳米结构,包括纳米片、纳米带和量子点(图1)。结构表征证明了所制备的黑磷烯纳米带具有很好的结晶性和柔韧性。 图1 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结构表征 图2 电化学解离黑磷晶体形成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机理 该电化学解离机制认为制备过程分为两步,即离子插层和氧驱动解离过程(图2)。在电化学过程中,BF4-离子沿黑磷a轴方向(即[100]方向,沿zigzag方向)插入黑磷晶体层间,同时,氧分子被化学吸附、解离在黑磷表面上形成悬键氧,通过悬键氧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及P-O-P水解,导致P-P键断开,沿着zigzag方向以“拉开拉链”的方式持续进行,被解离成纳米带。理论计算分析、比较了各种氧分子在黑磷烯上的吸附和解离路径(图3)。结果表明,形成间隙氧对是解离黑磷晶体P-P键并最终形成zigzag取向黑磷烯纳米带的关键步骤。 图3 氧驱动解离块体黑磷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 研究团队采用铜网掩膜法设计制备了基于黑磷烯纳米带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探究了其载流子输运特性,可实现器件p-n型之间的转化,为黑磷烯纳米带在主动式矩阵显示技术、射频器件及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图4 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电子性能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曹化强、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副研究员谢丹和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教授Anthony K. Cheetham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化学系博士生刘志方、微纳电子系博士生孙翊淋为共同第一作者。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李伟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嘉鸥副研究员参与了该项研究。本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中国科大石墨烯磁性调控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闫文盛研究组与副研究员孙治湖合作,通过磁性金属原子精确可控掺杂的策略,实现了二维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研究在共掺杂N原子的辅助下,将Co原子稳定的锚定在石墨烯晶格中,从而在石墨烯中激活了室温本征铁磁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mbedding atomic cobalt into graphene lattices to activate room-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石墨烯由于高载流子迁移率、长自旋扩散长度和弱自旋轨道耦合等优良性质,被认为是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应用中极具前景的材料。如何在本征抗磁的石墨烯中诱导出稳定的室温铁磁性,是石墨烯基自旋电子学器件制备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目前,研究人员已尝试多种途径来实现石墨烯中的铁磁有序(包括利用空位缺陷、sp3功能化、化学掺杂、表面吸附和构造边缘态等),但获得的磁矩往往相对较弱且不稳定,铁磁有序无法在室温下维持。 研究组基于以往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的磁性调控研究经验(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1584;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60, 7251)和DFT材料模拟设计,认为精确可控的磁性过渡金属(Fe、Co、Ni等)掺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为了克服将过渡金属原子嵌入石墨烯晶格的巨大势垒,研究组采用Pauling电负性高于C元素(2.5)的N元素(3.5)进行共掺杂,利用N原子构造锚定位点,将Co原子牢固的束缚在石墨烯晶格中,从而提供稳定的局域磁矩,并通过Co-N-C之间的轨道杂化形成铁磁交换作用,最终实现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图1)。 研究组利用两步浸渍-热解的方法,在N原子辅助下,将Co原子单分散掺杂在石墨烯晶格中,样品在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为0.11emu g-1,居里温度达到400 K。通过同步辐射软、硬X射线谱学技术和多种X射线谱学解析方法(实空间多重散射理论计算、扩展边定量拟合、多组态计算和小波变换),研究证实了样品中的Co是以平面四边形CoN4结构单元原子级分散于石墨烯晶格中,排除了磁性起源于Co相关第二相的可能。DFT电子结构计算进一步表明,CoN4-石墨烯体系具有金属性的能带构造,存在Fermi面处态密度显著增强(根据Stoner判据,确保室温铁磁性),Co-3d和C/N-2p轨道杂化,以及π电子自旋极化,表明CoN4-石墨烯体系中的室温铁磁性起源于传导电子中介的类RKKY长程铁磁交换机制,Co-N4结构单元是室温铁磁性的主要来源。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肥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培育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图1.精确可控的Co原子掺杂激活石墨烯室温铁磁性 图2.同步辐射X射线谱学和常规表征证实Co原子以CoN4分散于石墨烯晶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