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3年行动方案 主攻4类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12月19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在首都之窗发布,方案提出,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到2022年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物流等机器人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发布。据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进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机器人发展战略。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民生领域也对机器人有巨大需求。但北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布局分散、产品应用范围和深度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及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不协调不协同等问题。

      《方案》提出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提出要培育形成以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4+1”发展格局,推动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激活工业领域、服务民生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

      布局亦庄、房山、顺义、大兴和门头沟

      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方案》提出,要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巩固提升机器人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能力,引导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布局,拓展布局房山、顺义、大兴、门头沟等区,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对接河北省和天津市主管部门和企业,推动形成京津冀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积极开展机器人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方案》提出,要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科博会等重要活动,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吸引聚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大对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国际组织、企业和机构在京落户。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间合作项目。

      关于三年行动的目标,《方案》提出,到2022年,北京市的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围绕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培育形成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相关报告
  • 《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国家+地方政策文件梳理》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7-28
    • 国家篇: 1.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核心零部件安全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批量生产”的目标。政策聚焦“大脑、小脑、肢体”三大技术群,要求突破端到端大模型、高精度传感器、轻量化骨骼等关键技术,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并提出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 等机制推动技术攻关,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此外,政策强调构建“科技 - 产业 - 金融” 良性循环,鼓励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设立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支持产业链发展。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推进机电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场景制定应用标准。 3.2023 年 10 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培育 2-3 家全球影响力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 2027 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地方篇: 1.北京:《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构建“政策 - 资本 - 产业 - 应用” 四位一体生态,设立 100 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和创新应用。北京亦庄已集聚小米、优必选等 300 余家生态企业,形成 “核心零部件 + 六大机器人品类” 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 2.上海:《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算力补贴、场景开放等措施培育具身智能产业,目标到2027 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估值过百亿企业 10 家以上。临港新片区建设年产能 1 万台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工厂,推动特斯拉等国际企业落地。 3.广东:2025 年行动计划提出引进 3-5 家独角兽企业,依托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构建 “零部件 - 组装” 供应链,深圳同步推出《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目标2026 年培育超 3000 家 AI 企业。 4.山东:《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要求2025 年培育 5 家重点企业,,对年销售额超 5000 万元的整机企业给予最高 800 万元奖励,对核心零部件企业给予最高 300 万元奖补,并设立语料库专项基金支持大模型训练。 5.浙江:《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力争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协同布局和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2个,打造示范应用场景50个,标志性产品在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4+1”专项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人形机器人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发展耐心资本,加大人形机器人投资招引力度。 6.江苏:《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0台/万人以上。 7.安徽:《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到2027年,安徽省将推动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领航企业5个;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打造50个以上标志性产品,建设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迈入中高端领域;打造5个以上领域不少于80项高价值示范应用场景。到203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创新、规模应用等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重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在产品应用推广方面,将精准开放应用场景,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分期分批引导相关单位开展应用场景开放试点,与具身大模型企业、本体设计集成企业共建可全身移动和灵巧操作、能解决制造业柔性生产和非标自动化等问题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品,并对在智能化改造中规模化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予以支持。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双百”目标超额提前完成》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8-15
    • 日前,北京市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据了解,“双百工程”是北京市在2023年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即“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其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的建设目标,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目前,相关目标已全部超额提前完成。 “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成效显著,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北京市聚焦机器人“1+4”产品体系,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成果凸显,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其中,北京市发挥其超大城市场景丰富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力度,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打造了机器人公园,形成包含6款产品的“机器人+园林”解决方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在市属公园和园博馆推广应用104台;探索了机器人课堂,初步形成包含课堂学伴、老师助教、课间玩伴和物品运送4类产品的“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先后在我市14所中小学部署38台机器人。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将深入总结“双百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整机引领带动。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突破高精度、柔顺操作等运控技术,多路线布局大幅提升具身智能水平,形成人形机器人等高水平量产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工艺规范、安全可靠的创新产品。 二是进一步强化全域场景开放。面向全球机器人企业和产品,打造并开放一批公共服务全域场景,形成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机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 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用好政策和基金,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引育。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携手津冀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