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双百”目标超额提前完成》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8-15
  • 日前,北京市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据了解,“双百工程”是北京市在2023年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即“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其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的建设目标,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目前,相关目标已全部超额提前完成。

    “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成效显著,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北京市聚焦机器人“1+4”产品体系,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成果凸显,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其中,北京市发挥其超大城市场景丰富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力度,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打造了机器人公园,形成包含6款产品的“机器人+园林”解决方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在市属公园和园博馆推广应用104台;探索了机器人课堂,初步形成包含课堂学伴、老师助教、课间玩伴和物品运送4类产品的“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先后在我市14所中小学部署38台机器人。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将深入总结“双百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整机引领带动。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突破高精度、柔顺操作等运控技术,多路线布局大幅提升具身智能水平,形成人形机器人等高水平量产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工艺规范、安全可靠的创新产品。

    二是进一步强化全域场景开放。面向全球机器人企业和产品,打造并开放一批公共服务全域场景,形成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机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

    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用好政策和基金,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引育。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携手津冀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原文来源:http://www.ca800.com/news/d_1o6k8n3o30331.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3年行动方案 主攻4类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12月19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在首都之窗发布,方案提出,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到2022年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物流等机器人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发布。据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进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机器人发展战略。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民生领域也对机器人有巨大需求。但北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布局分散、产品应用范围和深度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及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不协调不协同等问题。   《方案》提出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提出要培育形成以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4+1”发展格局,推动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激活工业领域、服务民生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   布局亦庄、房山、顺义、大兴和门头沟   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方案》提出,要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巩固提升机器人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能力,引导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布局,拓展布局房山、顺义、大兴、门头沟等区,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对接河北省和天津市主管部门和企业,推动形成京津冀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积极开展机器人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方案》提出,要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科博会等重要活动,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吸引聚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大对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国际组织、企业和机构在京落户。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间合作项目。   关于三年行动的目标,《方案》提出,到2022年,北京市的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围绕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培育形成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七有”局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3
    • 近日,财政部等部委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第一年度(即2021至2022年度)工作完成了考核评价,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如期且超额完成车辆推广任务,依据考核结果获得首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目前,北京市财政局已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奖励资金及时拨付至相关区及相关企业,为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近年来,北京围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有场景规模、有技术突破、有政策机制、有产业生态、有能源补给、有创新模式、有区域协同”的“七有”局面,全市氢能产业初步完成从源头基础创新到商业化发展路径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正处在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在场景规模上,截至2023年8月,京津冀城市群面向城市公交、包车客运、普货物资、冷链物资、建筑垃圾、生产原料、工业制品、等应用场景,前两个示范年度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数量2509辆,以超额241辆的成绩完成两年推广任务,其中第一年度推广1239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 在技术突破上,经前两年的示范,目前已如期实现电堆、空压机等5项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提前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2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应用,核心性能指标取得较大的突破,实现百辆级以上规模的装车应用。同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车载氢系统以及氢气制、储、运环节装备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在政策机制上,北京市已制定发布氢能产业各类支持政策措施超过50项,涵盖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推广应用、氢能保障和安全监管六大维度,已初步建成“全环节、全方位”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 在产业生态上,北京已初步形成“一南一北”集聚发展的氢能产业布局:京南,大兴、房山、经开区正在加快建设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京北,昌平、海淀、延庆等地区正持续推进建设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在能源补给上,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制氢方式多元、氢气运输可靠、加氢站运营服务能力满足车端需求的协同局面。市内氢气产能按需供应加氢站使用,周边张家口、保定、廊坊等地电解水制氢及工业副产氢已开始供应北京市氢能市场,初步形成跨区域供需匹配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在创新模式上,北京积极谋划氢能叉车、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多领域综合应用,进一步发挥氢能在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对技术创新、政策突破、降本增效和项目落地的带动作用,目前部分项目已率先启动实施,初步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在区域协同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签订《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统筹建立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立足六条产业链图谱绘制和梳理分析工作,推动京津冀强链补链任务落实落地。北京市牵头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图谱的绘制和分析工作,并在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氢能产业主题推介会上发布,相关成果将作为京津冀三地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市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北京市氢能领域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多元、产业生态初现峥嵘。 目前,北京市正全面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统筹推进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开放和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持续支撑源头技术向终端应用场景的转移转化,促进氢能产业的跨区域、集群化的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从10到100”的跨越,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