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中药材年产量达821吨惠及种植户2355户》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12
  • 近年来,凤山县着力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整合涉农资金650万元,发展中药材基地1.6万亩,中药材年产量达821吨,同比增速9.1%,覆盖全县6个乡镇21个村,惠及种植户2355户。  

    药材功劳木是提取小檗碱(黄连素)的重要原材料,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近年来,该县通过采集功劳木野生种子进行人工驯化育苗,广泛发动群众种植。中药饮片产品以功劳木干片为主,预计每年能加工功劳木干片75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3375万元,其余中药饮片产品,包括山豆根、桑枝、夜交藤、何首乌、艾草等预计每年加工200吨,年销售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同时,邀请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到凤山,对全县脱贫村农户发展中草药种植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农民掌握好的产业发展技术,切实解决了产业帮扶弱化等问题,培养了一支业务水平高、技术一流的农业专家队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截至目前,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到凤山县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5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  此外,创建的凤山县道地中药材功劳木产业示范区获得广西4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与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开展功劳木产品开发,功劳木饮片加工、功劳花加工已列入广西标准协会2023年第一批14个团体标准项目,目前,已建成2.28万平方米功劳木饮片加工基地。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建立科技合作基地并获得十大功劳技术支持授权证书,获得广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先锋队科技示范基地称号。(牙侯广)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1093.html
相关报告
  • 《云南中药材产业如何“破圈”?解读来了!》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30
    • 云南是中药材种植大省,也是中药材重要产地。目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产业规模大、品种全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然而,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产业技术支撑不足、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产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亟须确定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摆脱价值链低端困境,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价值、强品牌的“破圈”。 优势: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2023年,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0.48万亩,同比增长5.7%;农业产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3.8%;加工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7.5%;三产产值627亿元,同比增长1.4%;综合产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7%。全省中药材产业从业农民144.6万人,户均年创造产值3.5万元。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这得益于核心单品主要种植区不遗余力地精耕细作。如文山州采取抓种源种质提升品质,抓标准引领擦亮金字招牌,深化合作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发展促增收等举措,全力打造三七千亿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州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9.5万亩、产值3351.5亿元,2024年顺利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目前,文山州已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319个,带动1500余户群众种植三七3万余亩,促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3万余人。 文山州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云南白药集团作为龙头企业的链长功能,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推动标准化种植,实现趁鲜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赋能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目前,当地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的种植户已有500余户,占三七种植户总数的20%;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占三七种植面积的20%左右,联农带农效应明显。 三七只是云南众多中药材核心单品中的一种。如今,天麻、云当归、铁皮石斛、云茯苓、滇黄精等品种的林下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绿色有机基地面积逐年增加。当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占比七分之一;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145种,占全国半壁江山;大宗药材品种10种,占比四分之一。2023年,云南的草果、八角、砂仁、三七、滇重楼等18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农业产值过亿元的中药材品种有31个,其中三七、滇重楼、砂仁、铁皮石斛、天麻等14个品种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   瓶颈:四大难题制约产业发展     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基础和根本保障,关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未来。当前,云南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四大难题,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相比现代农作物种业而言,我省中药材种业仍处于早期发展水平,由于很多中药材的野外自然生长属性较强,人工驯化难度大、周期长,大多数中药材没有主栽品种,良种选育难度大、推广率不高。比如云木香,种植“云香1号”亩均产量可达2.4吨,比农户种植产量高1吨左右,但云南“云香1号”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同时,种子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对天麻种植起关键性作用的萌发菌、蜜环菌,昭通等主种区每年需要2000万瓶萌发菌、蜜环菌,其中65%需要从省外购买。 二是产业技术支撑不足。中药材产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当下全省中药材产业头部企业、高端人才、高新技术等资源要素聚集不够,产业科技成果引进、创新、转化和应用程度低。比如仅加工一项,全国中药材加工企业共4569家,云南有184家,仅占4%,全省三七年产量2万吨,但加工消化能力不足5000吨。因为产地加工能力跟不上,很多药材种出来,还没有分选、晒干,在农户地头就被买走了。 三是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中药材市场供需信息不通畅,上下游间信息不对称,偶尔出现中药材供求失衡,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种植户及企业经济风险较大。种植生产端议价能力低,加上中药材金融产品供应不足,种植户申请小额贷款难、融资担保难,以及中药材特色保险产品不多,覆盖面不够,种植户及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是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中药材产业链上的种植、加工、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联系不紧密,协作整合程度不高,一体化经营模式整体成熟度不高,核心链主主导型的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省中药材产值不高。以2023年为例,全省中药材综合产值165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35亿元、加工产值488亿元、三产产值627亿元,安徽省亳州市去年中药材产业规模达1852亿元,相当于云南全省产值规模。与此同时,云南缺乏影响力大、交易额高的专业中药材交易流通市场,仓储、物流、检测设施和体系不完善。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国家批准的17个市场之一,但交易额只占全国0.5%,入驻商户300家、年交易额20亿元。相比同处西南的成都荷花池市场,入驻商户2000家,年交易额370亿元,分别是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的7倍和近20倍。   路径:各方发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如果说中药材行业的未来是蓝海,那么云南的中药材产业该如何开辟“航道”?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是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需要企业、政府、科技、金融等各方共同发力,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我省有关部门要高位推动、规划布局、制定标准,聚焦“十大云药”等道地药材,选准主打品种,解决好“种什么”问题;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展林下种植、间作套种和设施农业等,解决“种在哪”的问题;通过抓紧制定道地药材名录,分类制定标准,明确产品规格,让产品有标准、交易有规格,解决“怎么种”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存在的种质退化、质量低劣、市场混乱等问题,开展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研究,建立健全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检疫机制和全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中药材良种选育、提纯复壮、道地药材种质创新等评价研究,建立云南省中药材种质资源数据库。此外,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从省级层面出台更多相关法规,开展中药材新品种登记或认定工作,切实保护中药材原创性,加大育种者权益保护。 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当好主力军、发挥带动作用,推进GAP基地建设,重点向中药材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积极开展中药材药用部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用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药用部分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延伸性产品,以及药食同源类产品的研发和商品化生产加工,向中药材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 省内科研院所、高校要加大中药材耕种、采收、加工、病虫草害防控的研发,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科研攻关,助力技术服务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成果的推广运用。争创重大科研平台,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落地云南,联合开展科研创新,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此外,中药材产业有其特殊性,从种植到购销再到加工,流动性较强,金融机构要精准对接需求,从流动资金贷款、存货质押融资等方面着力,发挥金融机构高缓释风险、降低成本等作用,有效服务种植户和药企。
  • 《基于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析》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10
    • 摘要:如今“中医热”正在流行,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这为中药材种植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推动中药材种植事业的发展,增加中药材的种植效益,主要从中药材的种植必要性、如今中药材种植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然后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种植理论对中药材种植问题一一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而有效优化中药材的种植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问题;解决方法; 0 引言 中药材种植品质和种植效率成为如今中药材种植中的关注热点,因此,实施科学规范的种植技术以及种植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当地政府的支持倾斜等手段成为推动中药材种植事业发展的有效力量。 1 中药材种植的必要性 1.1 中药材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来,中医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升,中药材制剂的种类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各种中药颗粒、中药饮片、中药含片等中药制剂的研究也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并让中药材制剂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中药材的发展领域。同时,随着中药材制剂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便于携带、口感更佳的中药制剂种类,提升了大众对中药制剂的接受度与喜爱度,进而使得中药材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使得中药材的种植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如今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1.2 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中药材种植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种植户可以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中药材种植还可以与林木进行套种,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让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并且,随着如今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事业的发展,能够对区域内的其他产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当地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能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如今就业难的问题,进而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1]。 2 中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标准规划 如今,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已经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科学规范地开展中药材的种植工作能够有效保证最终的中药材品质,提升中药材的种植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户大多都比较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在中药材的种植方面也比较缺少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这就使得目前的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比较落后。并且,由于中药材种植户并没有获得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大部分的中药种植基地的面积都比较少,使得中药种植的产量和品质都比较低。 2.2 名贵中药材濒临灭绝 目前,中药材在我国的医疗行业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中药材的价格也随之不断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受到利益的驱动,但同时又不想静下心来发展中药材种植,便对野生中药材进行过度挖掘,使得许多地区的中药材资源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比较珍稀的中药材濒临灭绝。这些行为不仅为中药材的种植和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也会让相关领域的研究在缺失样本的情况下进步停滞。 2.3 加工企业较少 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大多是小规模企业,甚至为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产,在这种规模下的企业就会出现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落后的情况,甚至导致加工企业的加工质量控制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大多数的加工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限,与如今高速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中药材种植发展的需要[2]。 2.4 信息化水平较低 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种植产业已经成为较为主流的种植形式,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效推动了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的发展,为中药材种植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如今大多数中药材种植户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快速且完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比较有限。并且,由于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比较有限,使得信息技术在中药材种植当中的应用推广存在较大的阻碍,反而不利于中药材现代化、信息化种植的发展。 2.5 中药材种植质量参差不齐 如今,大多数种植户的种子都是直接购买,并且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辨别中药材种子质量的好坏,常常会出现购买劣质种子的情况,导致种植户的种植效益不佳。并且,由于中药材种植正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市场并没有对中药材种子质量制定严谨的监管制度,导致市场上劣质种子横行,很容易让种植户购买到质量差的种子,这些质量不合格的种子不仅自身的出苗率极低,在中药材长成后的品质也不高,给中药材种植户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3]。 2.6 中药材销售存在制约因素 经调查可以发现,如今大多数中药材种植户并没有密切联系的加工企业,双方之间没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浅薄的关系下,一旦中药材的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就会让种植户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并且,由于缺少风险分摊的合作伙伴,大多数的种植户都需要独自承担经济损失,使得中药材种植的成本急剧上升。在价格变动危机的影响下,大多数种植户都会在中药材成熟后立即将其售卖出去,在这个行为的影响下,中药材的实际售价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整个中药材行业都无法稳定发展。 2.7 中药材种植存在盲目性 目前,大多数的中药材种植户对药材市场的信息获取渠道都比较单一,这就使得他们进行中药材种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法掌握独家信息的后果便是只能跟随市场主流需求进行药材的种植。但是,由于中药材对生长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需求,如果不同地区的种植户都选择同一种药材进行种植,就会出现中药材水土不服的情况,影响最终的药材品质。并且,盲目跟风进行中药材的种植也会导致某种中药材出现市场饱和的情况,导致中药材的供大于求,对同类中药材的销售价格有着较大的影响,导致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不高,甚至会存在经济损失[4]。 3 中药材种植的优化对策 3.1 加强种植户的技术培训 首先,需要当地政府增加对种植户良种补贴的力度,让种植户的种植热情被大大激发,有效提升中药材的种植效率。其次,当地政府需要对种植户进行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让中药材种植专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同时还可以对中药材的种植进度进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种植户的专业知识和种植技能水平,还可以减少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的错误,引导种植户走向正确且光明的种植道路。在专业种植技术的支持下,种植户的种植效率和种植收益都能得到显著提升。再次,政府需要大力推动规模化种植,用优惠的价格为种植户提供高品质的中药材种苗,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种植开端。同时,还可以在本区域内建立完善的中药材种植基础设施,并针对性地建立中药材种植标准,制定规模化、科学化的中药材种植体系,有效保证种植户的中药材品质。并且,还需要将药材的品质和价格挂钩,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中药材价格保障和良好的竞争机制,提高本地区中药材种植市场的活力。最后,积极寻找本地区的种植能手,让其为其他种植户开展种植经验和心得分享交流大会,这样可以让种植户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用的种植经验,促进种植户种植水平的提升。 3.2 选择优质的中药材种子 为了保障中药材种植的最终品质,种植户必须做好药材种子的选优工作,在购买种子时就要选择出品质最佳的种子,这样才能育出高品质的中药材种苗,保障药材质量。所以,当地政府需要对种植户进行种子培训,让他们掌握种植选优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明确优质种子和劣质种子的外形特征,让种植户能在购买种子时就能做出正确的“选优排劣”的决定。同时,还需要对种植户传授药材种子寿命相关的理论知识,让他们知晓有些药材种子的寿命只有一年,让他们在购买种子时能够准确避开老种子或者次种子,避免种植户“踩坑”。为了对优质种子的选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让种植户在购买种子后第一时间开展发芽试验,如果发芽成功,便可正常进行播种,保证中药材的种植质量[5]。 3.3 构建规模化的药材生产基地 为了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规模化生产和信息化种植的理念和技术,建立专业的规模化药材生产基地,对中药材进行科学种植和培育,保证药材品质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药材的种植效率。并且,在现代化种植理念的影响下,当地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种植和生产设备,并对种植户进行统一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规模化、信息化种植的专业素养,打造现代化的药材种植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现代化中药材种植的道路,为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做好先进示范。此外,在现代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更加全面的病虫害防治制度,可以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化学制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可以选用更加无害、环保的防虫药剂,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保证中药材的品质。 3.4 拓宽中药材种植的信息渠道 当今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方能够实现高效地沟通交流,有效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所以,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拓宽药材种植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并且,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种植户也可以对中药材种植信息有着更多的了解,还能及时获取当下中药材市场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导向,更加准确地捕捉到市场对中药材种类的需求,进而有效避免盲目种植的情况出现,避免中药材市场冗余,导致种植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6]。 3.5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为了扭转因为药材价格变动而造成种植户损失大量资金的情况,当地政府需要积极加强种植户与药品收购商以及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种植户+收购商+批发商+企业”的中药材发展模式,使得多方的利益构成整体,进而有效加强种植户的种植收益保障,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并且,在“种植户+收购商+批发商+企业”发展模式的支持下,当地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中药材产品链,有利于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的药材收购和销售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首先,当地政府需要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种植户、合作社以及企业构成利益共同体,在推动利益共享的同时,也能将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风险均摊到各个主体上,降低种植户进行中药材种植的风险。其次,相关部门需要对中药材交易进行优化,构建官方的交易市场,不仅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能依法严厉打击损害种植户利益的行为,为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带来强有力的保障。最后,当地药企需要不断推进自身产业的优化升级,不仅需要提升药品的质量,更需要打造品牌文化,不断推动自身产业发展,进而为当地的药材市场提供更多的中药材需求,为中药材种植带来更广泛的市场[7]。 3.6 优化产销模式 首先,需要对中药材的价格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由于中药材的价格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条件、加工质量等等,并且中药材的销售也会受到市场需要的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种植基地”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保证中药材的供求稳定,降低中药材的价格波动。其次,需要将中药材的种植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及乡村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药材种植、药材加工、药材销售的产业链,让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通过是还能让中药材产业链得到有效延长,并且还能有效增加中药的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展中药材种植市场范围。最后,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药材市场信息渠道,这样才能依据信息稳定自身的药品销售优势,强化药材的产销对接,扩大药材的销售量,进而有效推动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张[8]。 4 结语 综上,在如今中医药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下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对中药材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中药材种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对中药材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可以有效提升中药材种植的品质和效率,进而有效扩张中药材种植市场,推动中药材种植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