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药材产业如何“破圈”?解读来了!》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30
  • 云南是中药材种植大省,也是中药材重要产地。目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产业规模大、品种全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然而,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产业技术支撑不足、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产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亟须确定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摆脱价值链低端困境,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价值、强品牌的“破圈”。

    优势: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2023年,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0.48万亩,同比增长5.7%;农业产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3.8%;加工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7.5%;三产产值627亿元,同比增长1.4%;综合产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7%。全省中药材产业从业农民144.6万人,户均年创造产值3.5万元。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这得益于核心单品主要种植区不遗余力地精耕细作。如文山州采取抓种源种质提升品质,抓标准引领擦亮金字招牌,深化合作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发展促增收等举措,全力打造三七千亿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州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9.5万亩、产值3351.5亿元,2024年顺利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目前,文山州已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319个,带动1500余户群众种植三七3万余亩,促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3万余人。

    文山州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云南白药集团作为龙头企业的链长功能,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推动标准化种植,实现趁鲜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赋能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目前,当地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的种植户已有500余户,占三七种植户总数的20%;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占三七种植面积的20%左右,联农带农效应明显。

    三七只是云南众多中药材核心单品中的一种。如今,天麻、云当归、铁皮石斛、云茯苓、滇黄精等品种的林下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绿色有机基地面积逐年增加。当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占比七分之一;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145种,占全国半壁江山;大宗药材品种10种,占比四分之一。2023年,云南的草果、八角、砂仁、三七、滇重楼等18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农业产值过亿元的中药材品种有31个,其中三七、滇重楼、砂仁、铁皮石斛、天麻等14个品种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  

    瓶颈:四大难题制约产业发展    

    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基础和根本保障,关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未来。当前,云南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四大难题,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相比现代农作物种业而言,我省中药材种业仍处于早期发展水平,由于很多中药材的野外自然生长属性较强,人工驯化难度大、周期长,大多数中药材没有主栽品种,良种选育难度大、推广率不高。比如云木香,种植“云香1号”亩均产量可达2.4吨,比农户种植产量高1吨左右,但云南“云香1号”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同时,种子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对天麻种植起关键性作用的萌发菌、蜜环菌,昭通等主种区每年需要2000万瓶萌发菌、蜜环菌,其中65%需要从省外购买。

    二是产业技术支撑不足。中药材产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当下全省中药材产业头部企业、高端人才、高新技术等资源要素聚集不够,产业科技成果引进、创新、转化和应用程度低。比如仅加工一项,全国中药材加工企业共4569家,云南有184家,仅占4%,全省三七年产量2万吨,但加工消化能力不足5000吨。因为产地加工能力跟不上,很多药材种出来,还没有分选、晒干,在农户地头就被买走了。

    三是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中药材市场供需信息不通畅,上下游间信息不对称,偶尔出现中药材供求失衡,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种植户及企业经济风险较大。种植生产端议价能力低,加上中药材金融产品供应不足,种植户申请小额贷款难、融资担保难,以及中药材特色保险产品不多,覆盖面不够,种植户及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是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中药材产业链上的种植、加工、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联系不紧密,协作整合程度不高,一体化经营模式整体成熟度不高,核心链主主导型的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省中药材产值不高。以2023年为例,全省中药材综合产值165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35亿元、加工产值488亿元、三产产值627亿元,安徽省亳州市去年中药材产业规模达1852亿元,相当于云南全省产值规模。与此同时,云南缺乏影响力大、交易额高的专业中药材交易流通市场,仓储、物流、检测设施和体系不完善。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国家批准的17个市场之一,但交易额只占全国0.5%,入驻商户300家、年交易额20亿元。相比同处西南的成都荷花池市场,入驻商户2000家,年交易额370亿元,分别是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的7倍和近20倍。  

    路径:各方发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如果说中药材行业的未来是蓝海,那么云南的中药材产业该如何开辟“航道”?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是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需要企业、政府、科技、金融等各方共同发力,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我省有关部门要高位推动、规划布局、制定标准,聚焦“十大云药”等道地药材,选准主打品种,解决好“种什么”问题;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展林下种植、间作套种和设施农业等,解决“种在哪”的问题;通过抓紧制定道地药材名录,分类制定标准,明确产品规格,让产品有标准、交易有规格,解决“怎么种”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存在的种质退化、质量低劣、市场混乱等问题,开展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研究,建立健全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检疫机制和全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中药材良种选育、提纯复壮、道地药材种质创新等评价研究,建立云南省中药材种质资源数据库。此外,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从省级层面出台更多相关法规,开展中药材新品种登记或认定工作,切实保护中药材原创性,加大育种者权益保护。

    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当好主力军、发挥带动作用,推进GAP基地建设,重点向中药材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积极开展中药材药用部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用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药用部分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延伸性产品,以及药食同源类产品的研发和商品化生产加工,向中药材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

    省内科研院所、高校要加大中药材耕种、采收、加工、病虫草害防控的研发,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科研攻关,助力技术服务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成果的推广运用。争创重大科研平台,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落地云南,联合开展科研创新,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此外,中药材产业有其特殊性,从种植到购销再到加工,流动性较强,金融机构要精准对接需求,从流动资金贷款、存货质押融资等方面着力,发挥金融机构高缓释风险、降低成本等作用,有效服务种植户和药企。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58507.html
相关报告
  • 《云南省药监局政策赋能云南中药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20
    • 云南素有“药物宝库”之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为助力云南中药材加工和产业升级,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破除政策壁垒,精准释放红利,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政策创新为突破,标准完善为支撑,以中药材趁鲜加工政策创新为着力点,积极为云药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为中药材产业升级开启新赛道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独特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宝贵资源。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区的地位,素有“无云药、难成方”的行业共识,道地云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面积产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药材大省。当前,云南正在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和口岸经济,中药材作为云南最有特色的优势资源,是发展资源经济、振兴园区经济、活跃口岸经济的重要抓手。然而,云南中药材产业总体呈现出“一产领跑全国、二产三产支撑不足”的现状,产业结构不均衡,大而不强,长期处于中药产业链的中低端,云药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为了进一步因地制宜强链补链,加快我省中药材产业补短板、树品牌、扬优势,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引导我省中药材加工产业从散户种植、田间交易、粗放管理和分散加工的传统农业模式向龙头带动,规范管理、资源节约、集约发展的升级转型,部分大宗“云药”中药材通过趁鲜加工,从农副产品转变为标准医药原料。在提升中药材质量可控性和交易价格的同时,倒逼中药材种植、仓储和销售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追溯。在中药材趁鲜加工过程中实现智慧化生产,为云南中药材加工和产业升级开启了新的赛道。 突出政策引领 延伸产业链 2021年以来,云南省药监局抢抓国家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政策机遇,紧锣密鼓开展政策措施研究和落地。2021年10月29日,印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试点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走在了全国前列。两年多以来,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原则,发布了三七、重楼等17个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品种目录。一批优势特色品种纳入产地趁鲜加工试点工作,不断实现趁鲜加工品种扩面,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供应需求。 中药材趁鲜加工政策出台以来,降本提效成果显著,大力督促和引导了部分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体系的创建,形成了一批三七、滇重楼等集约化、规模化趁鲜加工新业态,推动了以云南白药数字三七平台和丽江数字中药材产业平台为代表的规模化、特色化产地加工基地打造,形成产地加工集群,塑造云药产业新优势,有效延伸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自趁鲜加工政策出台以来,云南省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量突破11万吨,产值达40亿元;其中,重楼单品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茯苓产值超8亿,三七、白及超5亿,云当归以品质纯正、含量高而重振市场享誉国内。云南大宗鲜切药材的产业化,有效拉动了云南中药材加工产业的发展,塑造了一张崭新的云南名片,让云南中药材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中药材趁鲜加工政策的落地实施,疏通法规堵点,畅通产业卡点,解决应用难点,实现了产业在产地延伸、质量在产地提升、效益在产地转化。中药材趁鲜加工政策已逐步成为撬动“云药”产地加工大产业,做强“云药”产地加工大企业,打造“云药”产地加工大品牌,助力云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积极拓展鲜切药材的应用场景 据介绍,中药材趁鲜加工是实现质量管理关口前移、推进全程溯源的重要举措,与当下国家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在中药材产地自建、共建符合规范的GAP基地,将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延伸到中药材产地,持续推进中药材示范建设等政策导向一脉相承。 云南省中药材趁鲜加工政策,创新性地将中药生产企业鲜切药材加工行为纳入药品生产许可证管理,鲜切药材的生产管理符合GMP要求纳入管理,大幅提高鲜切药材质量保障水平,高水平监管为我省鲜切药材生产企业全国药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供了高质量支撑,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鲜切药材产业高地,政策出台后,我省涌现出云南白药产业公司、普洱益品良康、云南国鹤等一批信誉好、质量优、品牌强的鲜切药材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基于鲜切药材为中药材法定来源范畴,云南省药监局在全国率先明确鲜切药材可用于中药制剂、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拓展鲜切药材的应用场景。中药材趁鲜加工摒弃了传统炮制过程中的部分重复环节,即减少了中药饮片由饮片厂进行二次浸润、切制等炮制操作,有效避免大量的有效成分流失、片形差、损耗增大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加工成本,有利于健全完善产地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及能源,扩大了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集成效应。政策出台激发了产地地方政府、鲜切加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基地农户的积极性,带动了一、二、三产的融合,使云南特色中药材趁鲜加工集群效应进一步彰显,云药品种的市场竞争优势大幅提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未来,云南将持续推进中药材趁鲜加工产业走深走实,将中药材趁鲜加工延伸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体系,全方位实现政策链、人才链、技术链、创新链、信息链、监管链、服务链、价值链的集成与协同,全产业链塑造中药材趁鲜加工新优势,构建趁鲜加工产业体系,打造云药产业新品牌,助力云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 《投资云南 “链”强中药材丨打造好中药材产业发展“第一车间”》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6
    • 云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如何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由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投资云南‘链’强中药材”全媒体采访团队走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李荣福表示,种植端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云南省将持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围绕种质资源保护、野生资源人工驯化、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在种植端发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植端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种植端是关键,要高度重视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研究。同时,加大对中药材资源及种植情况的调查力度,摸清资源底数,为科学种植区划提供数据支持。”据介绍,2022年云南完成国家第四次资源普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源标本库和数据库,保存资源标本9万多份,保存药用植物提取物标本6000多份。 “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方面,云南省取得了显著成绩。”李荣福介绍,云南省持续加强药用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设了一批高标准GAP、有机种植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65.5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万亩,不仅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中药材的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云南省还注重中药材品牌建设,提出了“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程,提升了云南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药材追溯体系的建立也为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荣福建议,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建设,完善种植技术标准体系,包括良种繁育、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全过程的技术规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良种繁育推广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李荣福表示,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挖掘优异种质资源,通过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抗逆性强、品质好和产量高的中药材新品种,缩短三七、当归、滇重楼、云木香等道地药材的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省农科院药植所始终致力于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中药材良种繁育与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成果不仅为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滇重楼、云木香、云当归、灯盏花、滇龙胆、草果、川贝母、滇黄精、白及等中药材中,成功选育出了70个优良品种,如“云香1号”“云归1、2号”“滇黄精云农1、2、3号”“雪贝1、2号(贝母)”“云草果1、2、3、4号”“滇韵1号白及”“滇龙胆太空1、2、3号”等,不仅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特点,及时满足了食品加工、药用等多元化市场需求。其中滇黄精选育出的“云林1号”和“林韵1号”,成为云南首个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云当归2号”成为全省主推品种,进一步拓宽了中药材的应用领域。 针对石斛种苗生产中存在的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省农科院药植所提出种子无菌贮存技术和液体培养的悬浮特性分选原球茎技术,有效提高了种苗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还创制了滇黄精种子酶解加工新技术,解决了滇黄精种子易发霉的问题,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赋能是提升药材产业“含金量”的钥匙,针对中药材种业科研成果从案头向田头转化的问题,李荣福表示,云南省应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建设。通过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中药材种植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田间地头。同时,优化科研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中药材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 “云南仍面临种质资源保护不力、良种选育进展缓慢、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和科技支撑不足等困难和不足。”李荣福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库,并给予持续支持;加大良种选育资金投入,鼓励科研单位和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研发和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在种植端,应重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政府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户积极投入中药材种植。同时,加强市场开拓工作,积极对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开拓的双重作用,推动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 杨抒燕 段毅 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