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后浪是巨浪!“95后天才少年”曹原强势归来,一天两登《Nature》》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09
  • 伦敦时间5月6日,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与其博导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连发两篇Nature文章,介绍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另一篇,曹原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第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他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魔角石墨烯体系: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TBBG)。

    另一篇论文中,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该设备的相对精度达到0.002度,空间分辨率为几个莫尔周期。

    原文链接:

    1.Tunable correlated states and spin-polarized phases in twisted bilayer–bilayer graphene

    2.Mapping the twist-angle disorder and Landau levels in magic-angle graphene

相关报告
  • 《青少年声带在感染新冠后出现瘫痪》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8-23
    • 《儿科》杂志上发表了一个青少年声带在感染新冠后出现瘫痪病例报告。 感染 SARS-CoV-2 几天后,一名原本健康的少女突然呼吸困难。COVID-19似乎使她的声带瘫痪。这名女孩需要进行手术气管切开术——在声匣下方的气管上开一个口子——以支持她一年多的呼吸。根据关于该事件的新病例报告,COVID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声带麻痹。 目前的病例表明,声带麻痹可能是该病毒的额外神经性后遗症。SARS-CoV-2检测呈阳性13天后,这名15岁女孩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她的最初症状包括充血、发烧和疲劳,五天后有所改善。但她报告说,在检测呈阳性九天后突然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时。急诊科医生注意到她的呼吸急促而嘈杂,尽管她的氧气水平正常,但表明气流受阻。SARS-CoV-2 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检测呈阴性。这名患者有哮喘和焦虑病史,因疑似哮喘发作而服用类固醇和支气管扩张剂,但无济于事。耳鼻喉科医生检查了她的声带,并诊断出自相矛盾的声带运动 (PVFM),即当一个人吸气时,声带闭合而不是张开。她开始接受言语治疗来治疗这种不自主的闭合,但她的症状没有改善,而且很明显,它们与PVFM的典型症状不符。她继续呼吸困难,并出现了吞咽困难、一侧无力、刺痛和麻木以及行走不稳等新问题,因此女孩被送入儿科医院进行全面评估。耳鼻喉科医生再次检查了她的声带,这次他们诊断为双侧声带麻痹,基本上意味着她的两条声带都无法移动。但他们仍然找不到瘫痪的原因。一系列测试的结果排除了感染和神经系统疾病。她的脑部和脊柱扫描没有显示可能与她的症状有关的明显问题,也没有对她的吞咽进行测试。 医生得出结论,这名少年之前的 COVID-19 感染似乎削弱了她的声带,也可能是她一侧麻木和虚弱的原因。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到她的喉咙肌肉中——这种方法在治疗儿童的一些喉咙疾病方面显示出疗效——未能成功缓解她的呼吸问题。最终,女孩接受了气管切开术,在气管(气管)上开一个小口以辅助呼吸。最后,她的呼吸好转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虚弱、刺痛和麻木有所改善,这增加了它们与她过去的 COVID-19 感染有关的可能性。医疗团队尝试了几次,看看她是否可以在没有气管切开术的情况下呼吸,但直到插入后第 15 个月,他们才能够安全地将其移除。
  • 《《天气预报》首播背后的故事》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1-08
    • 距离第一期《天气预报》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已经过去了38年。一首《渔舟唱晚》,藏着多少人的回忆;一档《天气预报》,寄托着多少人的牵挂。这一切的背后又蕴含了多少气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一次偶然   1979年,国家气象中心(时为北京气象中心)的领导王世平在随团考察日本气象事业发展时,偶然看到了当地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又能看又能听的天气预报,让王世平一行感到又新奇又兴奋。当时,天气预报在国内电视节目中还是一片空白。   “国外能搞,我们也能搞,而且要做得更好!”从日本回来后,在电视上播天气预报的想法便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气象部门既然要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就离不开电视台。于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电视台。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电视台也正在琢磨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两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不容易。节目将采取哪种形式?由哪方负责制作?由谁来主持?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979年至1980年,经过中央气象台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长达一年多的商议、准备,《天气预报》节目终于定样。节目由主持人出镜播报,播出时间确定为每天《新闻联播》节目后,时长约为2分钟,若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可适当延长;节目中的图表和文字由中央气象台提供,中央电视台负责进一步加工。   初上荧屏   离开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节目主持人迟迟没有着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对气象知识不甚了解,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又没有主持经验。这可给大伙儿出了难题。   经过商议,双方决定参考国外的电视气象节目,由气象专家来担当主持人。   此消息一出,气象部门各单位热闹非凡,纷纷介绍、推荐合适的人选,很快就有了二三十人的大名单。   经过重重考核,韩建钢和李援脱颖而出。韩建钢是中央气象台业务骨干,气象知识扎实,人也长得精神。李援是中央气象台绘图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预报图形的绘制,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为了让韩、李二人撑起《天气预报》的门面,中国气象局领导特批一笔经费用于购置出镜的工作服。   千呼万唤始出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1980年7月7日与观众见面了。那天出镜的是韩建钢,他穿着整齐,端坐在演播室里,面对着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有条不紊地播报着全国的天气预报。就像一位资深主持人一样,韩建钢出色地完成了首播任务。   抓住人心   节目刚开播的那段日子里,团队成员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紧张。   由于气象数据的实时性特征,每天17时,编导根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最新预报数据,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稿,并将专业语言转换成电视语言。而这个过程仅有半个小时。   当韩建钢、李援拿着编导写好的文字稿上车赶往中央电视台时,纸面的墨水经常没有干透。在路上他们也一刻不放松,争分夺秒熟悉稿子,到了电视台就直奔演播室化妆。待《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便马上接棒播报《天气预报》。   当时的演播背景是一块灰色褶幕,摄像设备是电视台老式一英寸机,播报的内容主要是全国天气形势、少数大城市天气预报以及特殊天气警报等。   这一节目虽然收到众多好评,但也面临不少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新闻联播》要传递的信息量大、时间紧,再从其中抽出宝贵的几分钟用来播出天气预报不合适。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支持《天气预报》继续播出的群众占调查人数的80%以上。这给了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天气预报》节目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办得更好。   如今,《天气预报》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到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播出;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骑车送带,到现在的数字化制作、光缆传输;从最初的一间只有1平方米的播音间,到现在近4万平方米的演播大楼;从中央一频道每天2分钟的时长,发展到建立覆盖全国的多频道、多频次、多类型、多媒体的气象影视服务格局……   岁月流转,《天气预报》变了,变得更贴心也更与时俱进;《天气预报》也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依然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