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能源周”聚焦能源、气候和安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9
  • 国际能源界高端会议“剑桥能源周”将于6日至10日在美国“能源之都”休斯敦召开,重点讨论如何应对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

    今年会议主题为“航行在波涛汹涌的世界:能源、气候和安全”。主办方标普全球公司表示,最近一年来,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连续冲击下,能源市场剧烈动荡,能源安全重新成为各国政策优先取向。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许多国家在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能源转型之间感到两难。

    今年会议议题广泛,涵盖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美国能源政策、战略矿产供应链、电气化、全球贸易、能源融资、极端气候等。在传统能源领域,天然气话题明显升温;在新能源领域,仅以氢能为主题的会议就有80多场,热度之高引人注目。

    今年“剑桥能源周”显著扩大了“创新集市”类别的会议规模,更加关注变革性技术和创新,热点议题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器人技术、区块链、增材制造、能源效率和连通性、最新脱碳技术及案例研究等,主讲者来自传统能源公司、220多家初创企业及众多科技和投资公司及学术机构。

    高校历来是科技创新重镇。“剑桥能源周”设立的“高校新鲜事”今年请来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赖斯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人员介绍其尖端研究项目。能源与技术如何融合并催生创新,被视为应对能源安全和转型双重挑战的最前沿。

    “剑桥能源周”是标普全球公司组织的年度全球性会议,是能源行业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之一。据主办方介绍,今年预计将有来自逾8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参会者。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0881.html
相关报告
  • 《多项能源转型新技术亮相“剑桥能源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3
    • 国际能源界高端会议“剑桥能源周”3月10日在美国“能源之都”休斯敦闭幕,重点讨论如何应对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会议期间展出的众多能源转型新技术备受关注。 分布式电网可以有效避免电能远距离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不稳定性,然而由于太阳能和风能具有间歇性,需要解决电能存储问题才能发挥分布式电网的优势。“剑桥能源周”会议期间展示了美国Urban Electric Power公司开发出的一种可充电锌镁电池。据称,这种创新型锌镁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上千次,有望为能源存储提供一种廉价且应用性广的解决方案。 另一家美国公司Quaise设计的毫米波钻井系统也引人注目。毫米波是微波的一种,但比家用微波炉的能量强约1000倍。相比传统钻井技术,毫米波钻井系统能够更便捷地达到基岩地层并获取高温地热资源,成本也更低廉。 长期以来,石墨电极一直是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未来对石墨电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石墨资源不仅有限,且使用传统工艺生产石墨电极有成本高、周期长和环境影响大等问题。美国Saratoga Energy公司展示了其研发的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高质量石墨电极的技术,可以将生产成本降至原有工艺的约五分之一,并能将生产时间从4至5个月缩短到一周以内。从碳足迹角度来看,这项新技术流程不但没有排放,还会吸收二氧化碳。 节能材料方面,会议期间展示的一种新型二氧化硅气凝胶令人眼前一亮。据研发这种凝胶的Aeroshield公司介绍,它是基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发的二氧化硅气凝胶,通过研究其纳米结构改良而成。这种新型二氧化硅气凝胶具备超强隔热、超轻和防火等特性,在双层玻璃中涂上几毫米厚这种凝胶,可使建筑隔热能力提高50%。该材料应用可望大大减少因玻璃窗产生的能耗费用。 会议期间还展示了一种电能合成燃料,它是将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和用可再生电能生产出的氢气相合成的一种燃料,可以无须改造内燃发动机就直接加入普通汽车油箱中,因而可望成为汽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品。 2022年12月,研发该燃料的美国HIF Global公司在智利一处试验场将由风力发电产生的氢气与在大气中收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制造的这种燃料加入一辆保时捷跑车油箱,成功驱动它上路行驶。
  • 《聚焦能源和半导体,东芝将加大在华投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5
    • “进博会不仅仅是中国的展会,更是一个国际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进博会,我们可以让大家看到东芝的现状,以及‘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的经营理念。” 东芝(中国)副总裁仲秋如是说。低碳背景下,东芝四大新品首展进博会和往年一样,每次东芝都会带着新产品在进博会亮相,本届进博会上,地热发电设备、VPP(虚拟电厂)、气象雷达数据分析技术及数据存储等先进解决方案作为首展展品,吸引了大量的专业观众驻足。地热发电设备地热是一种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清洁能源发电方式,东芝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计、生产制造相关的设备,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虽然地热发电设备在发电时温室气体排放量极低,但地热电站长期运行,地热资源衰减或蒸汽腐蚀都会导致机组性能衰减、可靠性降低。东芝通过常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设计生产的设备可以大幅提高机组运行的效率。。 东芝可以设计并制造单台1WM到200MW的各种型号地热机组,产品系列齐全。同时东芝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区拥有丰富的供货经验,在全球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也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地热发电在国内尚未普及。未来,伴随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热发电也存在成长的空间。因此东芝会持续关注中国地热行业的发展,并期待将来有机会为此做出贡献。VPP(虚拟电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41亿千瓦和6.09亿千瓦,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 面对该市场机遇,东芝正在积极推动VPP(虚拟电厂)的实用化。所谓VPP系统,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发电资源”的可再生能源与“存储资源”的蓄电池,以及作为“需求资源”的各类负荷等资源进行跨时空组合及远程控制,配合电网系统发挥类似于发电站的功能。 在VPP系统中,东芝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风力、光伏发电的高精度预测,从而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近三两年,该项技术已经在相对开放的日本电力市场得到了验证,东芝希望下一步也能在中国市场得到商业化落地。气象雷达数据分析技术东芝气象数据服务基于日本东芝在气象雷达原始数据解析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涵盖了数据分析和气象预测等应用领域。日本东芝希望通过这一核心算法和know-how,在中国市场推广气象数据服务,为灾害气象预测提供支持,应用场景包括大雨、飓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的预报。 东芝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冰雹预测。东芝的技术可以通过对气象雷达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准确区分空气中的粒子是雨滴还是冰雹,进而提前约30分钟提供冰雹预警。 目前,东芝在中国市场推广该服务的主要挑战在于,中国的气象雷达原始数据大多由政府相关气象部门掌握,不像日本那样可以公开或有偿获取。东芝希望借助进博会这一窗口,寻找合作伙伴,以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探索。数据存储市面上存储数据的硬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硬盘,另一类是固态硬盘。固态硬盘在读写速度、耐用性、噪音和热量等方面存在优势,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步提升,但是机械硬盘因其大容量和成本效益,仍然在需要大量存储空间的场合中占据重要角色,比如数据中心、企业服务器、家庭网络存储等。 面对该市场需求,东芝推出了多款新品,包括大容量氦气硬盘MG11 24TB、新一代监控硬盘S300 Pro系列、NAS专用硬盘N300系列、台式机硬盘P300系列等,既可以满足云数据中心高容量、高能效存储需求,也能满足企业、PC/台式机用户的多元化存储需求。聚焦半导体,东芝将加大在华投入“我们正在从B2C转型到B2B,在此战略下,将在能源和半导体方向做投入更多”,仲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双碳建设的共同目标上,把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带到中国。” 由此可见,半导体既是中国非常重视的新型基础行业,也是东芝在华的重点业务领域 在半导体领域,东芝有两大业务线,一个是分立器件方向,另一个是集成电路方向。在本届展会上,东芝就重点展出了聚焦于可再生能源的功率半导体技术和助力高效电气化的车载半导体技术。低碳化,功率器件功不可没中国的电力还是以火力发电为主,但随着双碳计划的推进,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正在逐步提升,然而不管是那种发电形式,都需要功率元器件来做能量的转换,所以如果可以把功率元器件的损耗降低,就意味着节能和减排就多做了一步。 与此同时,随着清洁能源体量的提升,传统直流输电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受端电网交直流相互运行风险增加,运行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运而生,为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大规模间歇性清洁电源接入、多直流馈入、海上或偏远地区孤岛系统供电、构建直流输电网络等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常常是达到±800kV/8GW的超级工程,系统对高可靠性、高电压、大电流的功率器件需求度高。为此,针对直流输电系统(HVDC)可实现长距离传输以及异步电网互联等场景,东芝抓住时代机遇,在20年前就推出了IEGT器件,并持续更新迭代。 什么是IEGT?它和常规的IGBT有何区别? 对此,东芝半导体事业线技术部主管朱科羽表示:“在将IGBT器件从低电压往高电压进行生产设计的过程中,东芝发现做高电压的IGBT器件芯片越来越厚,伴随而来的是导通损耗越来越大,整机效率不断降低。因此为了解决高电压IGBT器件的效率问题,东芝引入了一种叫门极注入增强的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到了3300V以上规格的器件中。” “此外,在中高压变频器应用中,东芝还采用了反向导通技术,来提升整个系统的能量密度,降低设计尺寸。” 朱科羽补充道。 图 | 东芝在2024年进博会上展出IEGT和SiC模块,来源:东芝 除了IEGT外,在200kW以上的商用储能系统中,东芝还会推荐SiC模块,来进一步减小元器件尺寸,并降低系统成本。 据悉,采用SiC模块的方案中,由于开关频率的提升,相应变压器的规格可以对半减,成本优势相当可观。 朱科羽透露:“东芝的SiC模块在日本的轨道交通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日本的地铁新干线就用了很多东芝的SiC模块。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的引进,目前还在推广测试阶段,期待下一步的落地成果。”车载半导体是近年来半导体产业的靓丽风景线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每辆车使用的芯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传统汽车大约需要500-600颗芯片,而新能源汽车则需要更多,预计在1000-2000颗左右,未来更高级的智能汽车可能需要3000颗以上。 据悉,新能源汽车是芯片“大户”,通常需要大量的DC-AC逆变器、变压器、换流器等部件,而这些对功率器件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这对功率MOS器件出货量处于全球第五位置的东芝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遇。 事实上,东芝在车载领域可以提供多类型的半导体产品,包括以太网音频传输和控制、汽车EPS电动助力转向、电动水泵、矩阵LED大灯、主驱变流器芯片、东芝12inch Si、东芝SiC模块等。同时,东芝的车载半导体由通过AEC-Q100和AEC-Q101认证的工厂生产,满足电子元件委员会的各种可靠性测试,还通过了IATF 16949标准认证。 关于以太网音频传输和控制产品,东芝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林诚经理表示:“我们这次展示的是通过以太网传输音频以及控制信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以太网桥接芯片,使更多的SoC可以接入到以太网上,以此来适应车载应用中越来越多的是音频数据的传输要求。同时对于汽车生产厂商来说,也是减少线束,减轻车辆重量,降低生产和维修工作量的考虑”东芝集团私有化,更利于在华战略的开展东芝集团去年宣布私有化,业界对这种变化的声音较多。 对此,仲秋表示:“退市后使得我们更容易专注于面向未来的改革,解决东芝的结构性课题,回归到“东芝本来应有的样子”,东芝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我们希望继续深化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关系,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