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指南评估晚期钆增强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改善风险分层》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4-02-26
  • 确定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候选者,以作为心脏性猝死(SCD)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外部验证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模型和其他基于指南的ICD推荐类(ICD-COR)模型,并探索晚期钆增强(LGE)在进一步风险分层中的效用。

    对七百七十四名连续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46名(5.9%)患者在7.4±2.5年的随访中达到SCD相关终点。患有SCD的患者具有较高的ESC风险SCD评分(4.3±2.4%对2.8±2.1%,P<0.001)和LGE程度(13.7±9.4%对4.9±6.6%,P<.001)。与2014年ESC模型相比,2022年ESC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增加(.76 vs..63),灵敏度增加(76.1%vs.43.5%),阳性预测值增加(16.8%vs.13.6%),阴性预测值增加了(98.1%vs.95.9%)。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14年ESC、2020年AHA/ACC和2022年ESC模型的SCD预测的C统计量分别为.68、.64、.76和.78。此外,在没有广泛LGE的患者中,经过多变量调整后,LGE≥5%是SCD风险的7倍。无论是在ICD-COR II还是在ICD-COR III中,LGE≥5%和<15%的患者的预后都明显低于LGE<5%的患者(均P<0.001)。

    2022年ESC模型的性能优于2014年ESC模型,灵敏度特别提高。LGE能够根据当前指南进行进一步的风险分层。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4/45/4781/7289557
相关报告
  •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长期预后及致死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年龄特异性危险因素》

    • 来源专题:心血管疾病防治
    • 编译者:张燕舞
    • 发布时间:2018-04-23
    • 问题:儿童发作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长期结局是什么?致死性心律失常事件是否存在年龄特异性危险因素? 发现:在这项队列研究中,100名1-16岁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24名患者在9.2年内发生了重大事件(平均发生率为每年1.9%),其中包括19例致死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年龄为诊断后,均数23.1岁[标准差11.5],最大达到33年)和5例心力衰竭相关事件。通过限制初步评估症状和肌钙蛋白I或T基因突变来预测风险。 含义 小儿发作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是主要由心律失常事件驱动的不良结果;风险远远超出了青春期,需要不断监测成年期水平,并且该年龄组的风险预测因子与成年人群的风险不同。
  • 《依普利酮对肥厚型心肌病的抗纤维化作用: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5-07-09
    • 背景 纤维化在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中起着核心作用,其通过损害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症状。 目的 本研究旨在确定依普利酮是否对非阻塞性 HCM(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力梯度 < 30 mm Hg)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方法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纳入 61 例非阻塞性 HCM 患者,为期 12 个月。主要终点是心脏磁共振的固有 T1 时间,作为弥漫性纤维化的指标。次要终点包括舒张功能的变化。 结果 30 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 50 mg 依普利酮治疗,31 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安慰剂治疗。依普利酮组心肌T1时间缩短(基线时1,315 ± 134 ms vs 12个月时1,259 ± 92 ms;P = 0.041),而安慰剂组心肌T1时间无显著变化(基线时1,234 ± 28 ms vs 12个月时1,238 ± 70 ms;P = 0.854)。这意味着依普利酮组心肌T1时间缩短3.7% ± 9%,而安慰剂组心肌T1时间增加1.1% ± 9%(P = 0.07)。患者功能状态及舒张功能指标(例如E/e′比值或二尖瓣E/A比值)均无显著变化。 结论 对于非阻塞性肥厚型心肌病 (HCM) 患者,依普利酮可缩短心肌T1时间,这与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减少相一致。需要更大规模、更长期的试验来证实这一发现,并探索其是否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化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或死亡率的降低。(依普利酮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和舒张功能的抗纤维化作用;ACTRN12613000065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