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石油产甲烷 古菌拯救“老”油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1
  • 近日,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团队的刘鹏飞教授与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承磊研究员团队、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团队、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甘特·韦格纳(Gunter Wegener)教授团队深度合作,首次证实了古菌Ca.Methanoliparia具有独立降解烷烃产甲烷的能力。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和工业生产原料,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采,出现了大量的“老旧”油井,常规的开采手段已经无法有效高效进行原油开采。

    1999年,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证实在无氧的条件下,原油中的细菌和古菌合作,可以将复杂的石油化合物(主要是烷烃类化合物)转化为甲烷。基于这一发现及后续研究,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厌氧微生物的,廉价、清洁的微生物开采技术——“原油生物气化”技术,希望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深部油藏中难以开采的石油转化为天然气,实现残余原油的再次开采。然而既往的研究表明,降解石油产甲烷的过程由细菌和古菌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耗时久且体系不稳定,难以实现工程化运用。

    伴随微生物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家已经能够在不分离微生物的情况下,获得微生物的基因组,解析其可能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2019年,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古细菌Ca.Methanoliparia可能具有独立降解长链烷基烃产甲烷的能力,但相关研究仅停留在假设阶段。

    此次中外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通过生理培养实验结合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证实了该古菌可以独立降解长链烷基烃产甲烷,并提出第五种古菌甲烷产生代谢途径,即长链烷烃代谢产甲烷。

    研究还揭示了产甲烷古菌在地球深部厌氧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与传统的基于细菌和古菌合作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系统相比,以单一古菌为主的石油烃降解体系石油烃降解速率更快,转化周期远小于已有报道,该研究为实现原油生物产甲烷提供了科学基础。不仅如此,该研究也为其他极端厌氧环境的碳循环过程研究带来了新启示。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利用蓝细菌生产可降解塑料》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利用蓝细菌生产可降解塑料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近的Microbial Cell Factories和PNAS上发表的几项研究中,介绍了他们成功地改变了蓝细菌的代谢通路,生产出了具有良好生物降解特性的有前途的生物塑料替代品——PHB。该方法有望在工业上大量使用,与对环境有害的石油基塑料竞争。 蓝细菌,又称微藻或蓝藻,是地球上最不起眼但功能最强大的细菌之一。研究者发现有一种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可以产生多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PHB),一种天然形式的塑料。PHB的使用方式与塑料聚丙烯类似,但PHB在环境中可以快速降解,其降解产物无污染,是有前景的环境友好材料。 通常情况下,蓝细菌产生PHB的数量很小。研究小组成功地明确了细菌的生产PHB的关键路径和限制因素,通过去除相应的阻遏蛋白(调节蛋白PIRC),并进一步优化遗传回路(过表达基因PHAA和PHAB),使得细菌产生的PHB产量极大增加,可以占细胞总质量的80%以上,最终产生的聚合物由高度规整的纯PHB组成。研究者将继续优化细菌的碳利用效率使其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该研究有望彻底改变塑料生产方式。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phys.org/news/2021-02-cyanobacteria-revolutionize-plastic-industry.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6/e2019988118 https://microbialcellfactori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34-020-01491-1           原文标题:The novel PII-interactor PirC identifies phosphoglycerate mutase as key control point of carbon storage metabolism in cyanobacteria;                      Maximizing PHB content in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a new metabolic engineer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regulator PirC
  • 《古菌新种“吃掉”石油“吐出”甲烷 枯竭油藏有望重获“生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6
    • 众所周知,漫长岁月里,动植物遗体等复杂有机物在地下特殊环境和各类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的馈赠”。而在生成天然气的过程中,一类具有产甲烷功能的古菌功不可没。 古菌可能是地球上第一批生物居民。它们藏于深海、高温等极端环境,个头小到肉眼看不见,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大本领”,近年来相关国际研究不断升温。 此前,学界认为,具有产甲烷功能的这类古菌在生长过程中并不能直接“吃掉”复杂有机物。在地下特殊环境里,它必须得到其他微生物的协同帮助,经历多步骤的代谢过程,才能获取有机物的养分,最终生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能源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深圳大学、中石化采油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合作,从我国胜利油田的一处地下油藏中发现了一种独特古菌。课题组通过同位素标记培养等技术发现,这种古菌在生长过程中,“绕过”了所有传统代谢步骤,可不与其他微生物合作,独立“吃掉”复杂有机物,产生甲烷气体。而石油的主要成分正是比较复杂的有机物,实验证明,这种古菌可以直接“吃掉”石油,生成甲烷。 《自然》认为,这一发现令产甲烷古菌的基础研究迈出了一大步,更指向了未来的应用前景。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承磊介绍,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缺油、少气”,地质结构复杂。受技术条件制约,目前,国内许多油田可开采的石油量不足真正储量的一半,大量石油在“沉睡”。一些老油田开采难度日益加大,已出现诸多低品质油藏甚至枯竭油藏。 “为此,我们提出了‘地下沼气工程’计划——经大量培养后,将这种古菌注入已枯竭或低品质油藏,使难以开采的石油部分转化为易于开采的甲烷气体,并最终处理为天然气,‘点油成气’,实现这些地区的油气共采。”承磊说。 据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登山初步估算,若对我国现存所有地下枯竭油藏进行上述开采,所产油气总量有望达到4亿吨~8.5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十年稳产的大庆油田。王登山表示,这不仅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全球化石能源行业碳减排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