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HIV药物研发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1-12-25
  • 抗HIV药物研发取得进展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资助的一项由8个欧盟国家、瑞士和2个非洲国家27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大型研究项目——“欧盟抗病毒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项目成功研制出一种廉价的、能够抗HIV病毒的新型抗病毒物质(microbicide),有望成为攻克艾滋病这一世界顽疾的有效武器。 抗病毒物质可以有效地阻止HIV的传播。项目所采用技术路线有两个。一种是糖纳米粒子技术,利用纳米粒子模仿细胞表面的碳氢结构,阻断感染机制中的碳氢-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另外一种是小片段抗体(small fragment of antibodies)技术,阻止病毒的传播。目前,项目已成功开发出三个单克隆抗体,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检验药物对人体的反应,确定安全剂量,以及检验药物的毒副作用。抗病毒物质的有效成分为植物衍生物。项目已通过一期临床试验,二、三期临床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该抗病毒物质最终将被制作成膏状或胶状物,用于预防HIV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例如:在性交前置入阴道,可使女性在不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有效防止HIV或其它性传播疾病。其作用原理:首先,在病毒与阴道细胞壁之间形成一个物理隔离屏障,其次,药物有效成分可破坏病毒的外层,阻止病毒繁殖,并且阻止病毒与目标细胞的结合。
  • 原文来源: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122315402376521342.shtm;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mp2002957?prevSearch=%28hiv%29+and+%5BContrib%3A+Kiser%2C+Patrick+F.%5D+and+%5BContrib%3A+Kiser%2C+Patrick+F.%5D+and+%5BContrib%3A+Kiser%2C+Patrick+F.%5D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在抗炎止痛药物研发上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7-26
    •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被列为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关节炎患者有3.55亿人。截至2015年,中国大陆的关节炎患者有1.2亿人,发病率约为13%,,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年轻人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每年在关节炎患者治疗总费用上支出135 亿元以上,存在庞大的抗炎药止痛药物市场。选择性COX-2 抑制剂是一组新型的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类药物,与传统的非选择性NSAID 相比,COX-2 抑制剂引起的胃肠道合并症更少,故自上世纪90 年代发明至今,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药物研发体系高级研发人员张艳梅博士与美国著名药物化学家John J. Talley博士组成项目组,合作开发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抗炎止痛药物项目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   化合物SF-1001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COX-2选择性抑制剂抗炎止痛药物。科研人员通过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成药性和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前景。SF-1001 对COX-1 的IC50 值大于10 uM,对COX-2 的IC50 值为0.018 uM。而临床一线药物塞莱昔布(Celecoxib)对COX-1的IC50值大于10uM,对COX-2的IC50值为0.050uM。由此可见,该化合物是COX-2 有效的选择性抑制剂。   化合物SF-1001 具有良好生物利用度,它的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T1/2 = 12.5 h)优于Celecoxib。另外,SF-1001的分散容积为0.34,远远好于Celecoxib 的分散容积(1.944)与同类药物Celecoxib、Rofecoxib、Valdecoxib 相比较,化合物SF-1001在体内局部分布在致病组织,因而能够显著降低昔布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和肾脏毒性。这是选择性的苯并吡喃类COX-2抑制剂所具有的特性。因此,SF-1001可被开发成高效而低毒的抗炎止痛药物。此外,在3种不同的动物模型上表征该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炎止痛活性,效果优于一线临床药物Celecoxib。化合物SF-1001制备相对比较简单,科研人员也开发S构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经济而高效。   该研究得到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项目的大力资助。
  • 《微生物所等在天然产物药物研发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一般也称为微生物天然产物,是抗菌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通常情况下,如何提高活性是天然产物进入到新药研发流程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采用的常规方法是构建天然产物的衍生物库,筛选活性显著提高的化合物进入后续研发流程。多种药物分子都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得到的。但建库筛选费时、费力,大大增加了研发成本。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课题组提出基于构效关系和次级代谢多样性,通过理性设计和组合生物合成快速获得活性显著提升的天然产物的思路。他们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六肽类抗生素白黄菌素作为出发材料,基于白黄菌素类似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理性设计活性更优的二聚化的白黄菌素衍生物,并通过组合生物合成技术让微生物直接生产二聚化的白黄菌素,将白黄菌素类化合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提高了10-100倍以上(达到纳摩尔级),大大推进了白黄菌素类天然产物药物的研发速度。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年12月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12/t20181227_4675180.shtmll 原文标题:微生物所等在天然产物药物研发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