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长期植入式柔性微纤维 NeuroWorm:动态生物电子学的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 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5-09-30
  • 2025 年 9 月 17 日发表于《Nature》的文章,由谢锐杰、韩飞等学者联合撰写,介绍了一种受蚯蚓启发设计的名为NeuroWorm 的柔性、可拉伸且可移动的纤维传感器,用于生物电子界面。该传感器通过卷曲工艺将二维生物电子器件转化为一维结构,内置纵向分布的电极阵列,可同时进行生物电和生物力学监测;它能在大脑内或肌肉上按需可控推进,实现对目标监测位点的动态定位与切换,如在磁场控制下完成大脑和皮下筋膜的动态探测,还能记录兔结肠腔内电信号。在大鼠肌肉中通过微小切口植入后,可提供超过43 周的稳定生物电监测,即使植入 54 周,纤维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包裹也可忽略不计;此外,研究还对其设计、制造策略、力学与电学性能(如不同金层厚度、导电路径宽度下的拉伸性,与颅骨固定电极相比更高的脑电信号信噪比等)、多种应用场景(如肌肉flexion 角度传感、坐骨神经刺激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记录、神经损伤评估)及长期植入表现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生物电子学从固定不动的探针向主动、智能且可长期微创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器件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125c898934bd.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神经技术公司推出脑植入技术以治疗长期神经系统疾病,并被FDA授予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4
    • 据药明康德公众号10月24日消息,美国神经技术公司Axoft的脑机接口(BMI)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该BMI植入物使用比柔性电子器件软1万倍的材料制成,可在比信用卡薄的单根线中嵌入多达1024个电极,实现与神经系统的无缝衔接,同时具有超高的带宽,可稳定测量单个神经元,长期跟踪大脑信号,并提供超高密度的传感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脑和电子设备之间可以交换的信息。该植入物能够长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而不会伤害脑组织,并能在大脑移动或生长时保持功能,使可以长期使用的BMI成为了可能,有望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和运动障碍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巨大影响。
  • 《鲍哲南教授最新Nature:高密度柔性生物电子纤维》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在科研与临床领域,对具备多模态传感和刺激功能的生物电子纤维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现有纤维存在高刚性、组件布局精度低、功能有限及活性组件密度低的问题,这主要源于传统微加工方法与弯曲、细长的纤维结构不兼容。近日,斯坦福大学的鲍哲南教授和James C.Y.Dunn等人提出了一种“螺旋转化”技术,将含微加工器件的二维弹性薄膜卷制成一维高密度柔性生物电子纤维,解决了上述问题。 该新型纤维名为螺旋神经弦(Spiral-NeuroString,S-NeuroString),可在230μm直径内集成1280个通道,模量达1.2-81MPa,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实验验证,该纤维在胃肠道场景中可微创植入清醒猪小肠,连续多日监测肠道运动节律与术后恢复,并通过电刺激激活或抑制肠道活动;在脑科学场景中,它能在小鼠海马区实现长达4个月的稳定单细胞电记录,还可结合光导纤维进行光遗传调控。 S-NeuroString的制造流程包括三步:首先在二维弹性薄膜上完成微加工组件的制备,然后通过“螺旋转化”技术将平面薄膜卷制成一维管状纤维,最后进行层间紧密键合处理。这一流程实现了高精度组件集成与柔性纤维形态的结合,显著提升了组件密度,从二维薄膜的150个组件/30mm宽度提升到一维纤维的150个组件/0.25mm宽度。 该技术为微创植入式电子器件在临床与科研领域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在实际应用中展示了其多功能性和实用性,推动了生物电子纤维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