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哲南教授最新Nature:高密度柔性生物电子纤维》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在科研与临床领域,对具备多模态传感和刺激功能的生物电子纤维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现有纤维存在高刚性、组件布局精度低、功能有限及活性组件密度低的问题,这主要源于传统微加工方法与弯曲、细长的纤维结构不兼容。近日,斯坦福大学的鲍哲南教授和James C.Y.Dunn等人提出了一种“螺旋转化”技术,将含微加工器件的二维弹性薄膜卷制成一维高密度柔性生物电子纤维,解决了上述问题。 该新型纤维名为螺旋神经弦(Spiral-NeuroString,S-NeuroString),可在230μm直径内集成1280个通道,模量达1.2-81MPa,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实验验证,该纤维在胃肠道场景中可微创植入清醒猪小肠,连续多日监测肠道运动节律与术后恢复,并通过电刺激激活或抑制肠道活动;在脑科学场景中,它能在小鼠海马区实现长达4个月的稳定单细胞电记录,还可结合光导纤维进行光遗传调控。 S-NeuroString的制造流程包括三步:首先在二维弹性薄膜上完成微加工组件的制备,然后通过“螺旋转化”技术将平面薄膜卷制成一维管状纤维,最后进行层间紧密键合处理。这一流程实现了高精度组件集成与柔性纤维形态的结合,显著提升了组件密度,从二维薄膜的150个组件/30mm宽度提升到一维纤维的150个组件/0.25mm宽度。 该技术为微创植入式电子器件在临床与科研领域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在实际应用中展示了其多功能性和实用性,推动了生物电子纤维的发展和应用。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p=268510
相关报告
  • 《美韩大学教授联合改进柔性超级电容器 能量密度性能直逼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0-17
    • 近日,使用简单的逐层涂布技术,美国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纸质柔性超级电容器,该超级电容器具备高能量和高功率密度的极佳性能。 我们通常根据三种性质来判断储能装置的优劣: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稳定性。与电池相比,超级电容通常具有高功率密度,但是能量密度低,即超级电容存储电量的能力要弱于电池,但是瞬间充放电能力要优于电池。 所以想要将电容作为储能设备,其低能量密度是最大的限制。为了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性能,韩国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的Lee和合作者Jinhan Cho就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源密度进行研究,同时他们将保持其高功率产出。 实验中,首先,他们将纸样品浸入含有胺表面活性剂材料的溶液的烧杯中,其中,该表面活性剂可以将金纳米颗粒粘合到纸上;接着,他们将纸浸入含有金纳米颗粒的溶液中。由于纸的本质是一种纤维,且纤维是多孔的,所以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进入纤维后会很牢固的附着在上面,以此在每个纤维上形成共形涂层。 通过重复浸渍步骤,研究人员得到了一张导电纸,随后他们在其上添加了交替层的金属氧化物储能材料,如氧化锰。对这一过程,Lee表示:“这基本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我们在烧杯中交替进行操作,为纤维素纤维提供了良好的保形涂层。这样,我们就可以折叠所得到的金属纸而不损坏导电性。” 研究人员表明,他们的自组装技术改进了纸张超级电容,据测试,该金属纸张超级电容器的最大功率和能量密度分别为15.1 mW / cm2和267.3 uW / cm2,基本超过传统纸张或纺织超级电容。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是金纳米颗粒,因为该材质颗粒易于使用,但他们计划使用较便宜的金属如银或铜,以降低材料成本。 虽然这项研究涉及到小型纸张样本,但是基于实际应用中解决方案的技术要求,研究人员表示完全可以使用更大的储罐甚至喷涂技术将其放大使用。对于该技术,Lee还补充说:“我们对施涂在纸张上的涂层进行了纳米级控制,如果我们增加层数,性能将继续增加。” 接下来,研究团队将测试柔性织物上的技术,以及开发可与超级电容器配合使用的柔性电池。 关于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助理教授Seung Woo Lee表示:“这种灵活的储能装置为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之间提供独特的连接方式,未来它将会应用于生物医学传感器、消费电子和军事电子产品等,将柔性电容与电子设备相结合,它可以推动最先进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
  • 《可移动长期植入式柔性微纤维 NeuroWorm:动态生物电子学的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5-09-30
    • 2025 年 9 月 17 日发表于《Nature》的文章,由谢锐杰、韩飞等学者联合撰写,介绍了一种受蚯蚓启发设计的名为NeuroWorm 的柔性、可拉伸且可移动的纤维传感器,用于生物电子界面。该传感器通过卷曲工艺将二维生物电子器件转化为一维结构,内置纵向分布的电极阵列,可同时进行生物电和生物力学监测;它能在大脑内或肌肉上按需可控推进,实现对目标监测位点的动态定位与切换,如在磁场控制下完成大脑和皮下筋膜的动态探测,还能记录兔结肠腔内电信号。在大鼠肌肉中通过微小切口植入后,可提供超过43 周的稳定生物电监测,即使植入 54 周,纤维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包裹也可忽略不计;此外,研究还对其设计、制造策略、力学与电学性能(如不同金层厚度、导电路径宽度下的拉伸性,与颅骨固定电极相比更高的脑电信号信噪比等)、多种应用场景(如肌肉flexion 角度传感、坐骨神经刺激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记录、神经损伤评估)及长期植入表现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生物电子学从固定不动的探针向主动、智能且可长期微创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器件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