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一体构建“新能源、新农村、新渔业”新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1
  • 位于渤海湾畔的山东省滨州市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这里的鱼虾养殖企业将虾塘建在海边,然后把渤海水抽取到虾塘里。7月21日,记者抵达滨州,在通威新能源滨州市沾化区300MW渔光一体光伏发电项目上,记者看到浩浩汤汤的水面,水上是鳞次栉比的光伏板。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下养殖的滨海盐田虾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大批量上市了。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7月21日当天,滨州市最高温度冲破了30摄氏度。而这里的盐田虾却可以享受到光伏板的遮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了光伏板的遮蔽,虾塘的水温要比传统池塘低2摄氏度左右,水温降低可以减少鱼虾高温性疾病的爆发,让水中鱼虾安全度夏,更有利于盐田虾的生长。

    “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沾化渔光一体项目由通威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所投资建设,占地7800余亩,总装机容量300MW,是目前全国单体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据悉,项目全容量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在项目25年经济寿命期内,年平均上网电量约4亿千瓦时。

    沾化项目将现代农业、渔业与智能光伏产业科学地结合,将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寸金寸土的聚宝盆。

    放眼全国,通威已经在江苏、江西、安徽、山东、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开发建设了60多个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发电基地,并网规模超过3GW。可见,“渔光新曲”正奏响全国,演绎着“新能源、新渔业、新农村”的新格局。

    1+1>2

    渔光互补不仅成了我国20多个省市的选择,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今年6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鼓励农(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

    随着平价时代的来临,光伏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唐霖表示,“渔光一体”模式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健康水产品,既实现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的高效协同,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高效协同,有利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落地实现。

    通威东营200MW“渔光一体”项目,不光实现了新能源和新渔业的融合,甚至拓展到了旅游业的领域,成了国内首个以“渔光一体”为载体的国家3A级景区。

    据介绍,通威东营项目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同时也兼养了海参。南美白对虾年产在300吨以上,海参年产有40吨,年销售额在2000余万元。光伏发电部分每年能够提供的清洁能源大约为2.4亿度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是30万吨。

    唐霖介绍,除了光伏发电和水下养殖外,通威东营项目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景点。休闲观光方面建设了“渔光小镇”、展示中心,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共同促进新农村三产发展,整体实现“渔业+光伏+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了1+1>2的目的。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小平表示,通威“渔光一体”的开发模式采用“一二产业协同发展、适度搭配第三产业”的方式。三个产业融合打造出了集新渔业、新能源、新农村为一体的“三新”现代产业园。拉动产业换挡升级,为新农村建设转型提供有效途径,达到资金有来源、投入有回报、经营管理有主体的效果,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目前,通威及合作伙伴、养殖户控制的池塘水面大约400万亩,经过规模化、智能化成片改造后,可架设120—150GW的光伏电站,同时每年产出优质水产品超1000万吨。

    技术创新支撑复合发展

    水上架设光伏板,好处虽多,但由于环境限制,渔光项目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湿度,高盐雾等特征,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维,建设难度指数比普通地面光伏项目都要高很多。

    好在,数字化+ AI已成为大型光伏电站的主流趋势。沾化项目和东营项目都采用了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体量大、建设速度快、发电效率高、工程质量高、数字化程度高”于一身。在防盐、防潮、防雾、防蚀、防辐射等都进行了非常严苛的检测。

    华为智能光伏中国区副总经理熊国喜介绍,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针对整个系统通盘考虑,采用华为智能组串式逆变器,发电量比预期高5%以上;整机IP66防护等级,无惧水面潮气,还可主动预防PID效应;采用智能IV曲线诊断技术,水面复杂场景可远程轻松运维。以数字化、AI+等先进技术,打造成本更优、发电量更高、高可靠性、低运维成本等更多价值,在助力“渔光一体“项目“高标准”推进的同时,也为全球光伏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邢清表示,从补贴时代到退补时代,贯穿光伏产业链发展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要降低度电成本。华为进入光伏领域可以发挥华为在原来传统电力电子的技术积淀,数字化的能力也是华为在ICT领域积累了30多年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为客户带来了项目成本的降低,邢清举例称,在马来西亚的一个30兆瓦时的光伏项目,节省的人力工时将近2000个小时,大幅地降低了客户运维的成本。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将成长为主力电源,光伏行业需要更高的发电量,更好的投资,更低的运维成本,更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熊国喜介绍,华为的技术积淀可以帮助客户达成以上多重目标。据悉,截至2022年3月31日,华为智能光伏已经助力客户实现累计绿色发电5359亿度,相当于减少2.6亿吨碳排放,等同于植树3.6亿棵。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2/07/25/detail_20220725125634.html
相关报告
  • 《新农村用上新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1
    • 长治市屯留区将沼气利用当成一项生态富民工程的重点工程来抓,用科技攻关解决北方冬季沼气产气难题,用沼气串联畜禽粪便和垃圾处理、秸秆利用、有机肥料生产,环境治理等农村能源新兴产业各个环节,掀起了一场农村能源革命新变革。 “文明村”要当“生态村” 沼气能广泛应用于炊事用气和发电,净化后还可以作为车用燃气,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最容易得到的生物质能源。屯留区瞄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目标,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紧紧抓住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这个关键,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可腐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 阳春三月,屯留区王庄村正在建设的1.2万立方米的沼气综合处理站投入使用。王庄村村委会主任董建民说:“我们村已经有一座2000立方米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每天‘吃’畜禽粪便、庄稼秸秆、厕所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可日处理生活垃圾20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45万立方米,能为353户村民提供清洁能源炊事用气。新建的这座更大的沼气站竣工投料产气后可为村民供暖。” 王庄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屯留区的富裕村。村里有养殖、运输、种植等传统产业。董建民介绍,有了沼气站,带活了村里的很多产业。利用沼气液村里的菌菇大棚每天可产香菇约350公斤,一天能为村集体收入5000元左右;刚刚新建的一座十连栋自动化养猪场,引进第一批200多头种猪,将来这里养殖的3000多头猪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其猪粪和周边养殖场的生畜禽粪便也被有效利用起来。董建民说:“我们要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用沼气池转化利用大田作物秸秆,用沼气渣生产有机肥,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产绿色农产品。把全村的养殖、种植、深加工产业链形成生态无污染绿色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法宝” 屯留区共有农户7.2万户,每天按户均产生可腐烂垃圾0.5公斤计算,共有3.6吨;主城区各类餐饮、学校每天产生厨余垃圾50吨;全区还有95个养殖场,每天产生畜禽粪便510吨,这都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过去一般做法是将可腐烂垃圾与其他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既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又会散发臭味影响空气质量,产生的渗滤液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影响和制约沼气设备长效运行的最大瓶颈就是冬季气温低,产气量少或不产气。据了解,在我国不仅是北方地区甚至包括中部的河南、西南的四川等大型工业化沼气最发达先进地区,每到冬天沼气设备就会停用两到三个月。屯留区针对性地从采取增温保暖措施入手,大胆尝试,多措并举,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借鉴实施“以气代煤”工程中敷设地暖管的做法,采取集中供热+地暖管、沼气锅炉+地暖管、电热棒+地暖管三种模式,通过热水循环加温,提升罐内温度。同时对沼气罐外又采取搭建阳光保温棚、加盖保温棉被、喷涂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等方式,有效保持热量,防止温度下降,大大提高了产气量。王庄村2000立方米发酵罐,利用集中供热回水管网,配备增压装置,将热水管引入罐内加温,外设的钢架玻璃保温罩内同时铺设暖气管道进行加温,使发酵罐温度在两天内迅速由0℃以下提升至30℃左右,基本可与夏季产气高峰持平。屯留区的这一科技成果已经申报了专利。在路村乡老军庄村、吾元镇西岭村、张店镇南沟村、李高乡北宋村和县城可腐烂垃圾综合处理站,记者看到,发酵罐均配备了双回路加温设备,在气量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可利用沼气锅炉进行水温加热,晚上利用峰谷电价的优惠政策对发酵罐进行电加热水加温。目前,屯留区建成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站15座,总容量约1.5万立方米,可辐射处理12个乡镇110个村的可腐烂垃圾和40多个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一举解决了可腐烂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 建设美丽乡村有了新途径 老军庄村是屯留区人口最多的村,总人口近5000人。这个村有60余户从事牲畜屠宰行业,长期以来村里生活垃圾和屠宰废弃物料造成污水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差”成了村里摘不掉的帽子。 老军庄村村委会主任刘振生介绍,自从建起了沼气站,村内的屠宰废弃料和其他可腐烂垃圾得到及时收运处置,昔日垃圾乱倒、蚊蝇乱飞的村中裸地也改造成了村民消闲纳凉的公园绿地,村内环境从此得到根本治理。 不仅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变化,有机高效的循环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屯留区按照“上联养殖业、下接种植业”循环发展的桥梁,使“规模养殖-沼气处理-有机种植”闭环运行。上村镇以沼气综合处理站为辐射,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日光大棚1个,采取现代化栽植技术,发展优质香菇种植,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将在集体收入破零的基础上实现收入大幅跃升。目前屯留区依托沼气综合处理站,共发展无害化有机农作物生产基地1万亩,建成高标准现代化日光大棚20余个。 美丽乡村需要乡村公共服务来支撑。利用沼气处理站,屯留区在许多村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处理站+公共浴室+群众炊事用气+村级组织活动、日间照料中心、中小学校取暖用气+……”的“1+N”资源化利用模式,给群众提供“一壶开水”和公共浴室等福利,实现了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村民们的幸福感倍增。截至目前,屯留区先后建立完善了以北宋村为代表的小型、老军庄村为代表的中型、王庄村为代表的大型(三种发展模式,在安全运行、稳定运行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为农村能源革命提供了强大支撑。屯留区的沼气带动的农村能源革命新变革已经呈现三大亮点,生态修复,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深度治理;促进生产,实现了有机循环农业深化融合;生活改善,实现了乡村公共服务深层拓展。
  • 《“渔光一体”助力水产与光伏业融合共赢》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7-08-21
    • 随着西部新能源弃光限电日益突出,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布局,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屋顶”“光伏+农业”“光伏+养殖”等项目。业内人士表示,“渔光一体”模式在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空间,能够很好的融合现代水产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光伏+农、渔业模式”发展至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区建立了240个“光伏+农、渔业”项目,江苏、江西、山东、浙江、安徽五省水面光伏的装机容量已超过2.3吉瓦(GW)。 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亿亩,然而养殖户受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靠水产品的产出,获得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传统养殖产业仍以小规模经营与粗放型养殖为主,设施简陋、污染问题严重、效率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养殖过程不可控,水产品安全问题严峻。 业内人士介绍,在利用水面资源养鱼的同时,再利用空间太阳能,将使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大幅提高。 借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渔光一体化”在规模养殖中的应用颇受渔业企业及渔场的喜爱。水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吴宗文教授表示,通过“渔光一体”,可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环境,以及提高单位鱼塘收入的效果。据测算,这种模式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提高3倍以上,代表着现代渔业未来发展趋势。 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表示,“渔光一体”的最大突破就是“藻菌调控技术”,这项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有害藻和有益藻的生长问题。通威“渔光一体”项目人均管理养殖面积从现有的20-200亩提升至500-1000亩,物联网化的养殖过程管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并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在17日举办的“2017第七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上,由于对我国能源行业健康发展、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杰出贡献,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荣获“2017中国能源影响力人物”奖。 “渔光一体”模式利用技术的创新集成,建设零污染、零排放的智能渔业养殖园区,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控制,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源头控制问题,对于传统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和推广“渔光一体”这种清洁、高效、低碳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实现渔、电、环保的一体化大丰收,还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绿色发展提供一条全新路径。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差异明显,中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电力消纳能力,加之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具备“光伏+渔业”的发展潜力。胡荣柱介绍,我国拥有4500万亩精养鱼塘,若全部建成“渔光一体”电站,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1200GW至1500GW,年发电收入高达1.2万亿元至1.5万亿元。 目前光伏农业在业内仍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光伏渔业项目不在少数,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光轻渔”“假渔光”“伪渔光”的苗头。对此宜适当引导和规范,避免行业出现无序发展。 “建议出台标准引导行业健康良性发展,避免行业出现泥沙俱下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胡荣柱说。 一位研究光伏农业多年的专家亦表示,光伏农业项目切忌“简单组合”,这是一条死胡同,得不偿失。 总体来看,随着以“渔光一体”为代表的跨界光伏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复制、推广,不仅能大大提升我国空间、国土资源的复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的高效协同发展,而且能使太阳能这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真正惠及人民,促进并加快我国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愈加沉重的环境、资源压力,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供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