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一体”助力水产与光伏业融合共赢》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7-08-21
  • 随着西部新能源弃光限电日益突出,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布局,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屋顶”“光伏+农业”“光伏+养殖”等项目。业内人士表示,“渔光一体”模式在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空间,能够很好的融合现代水产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光伏+农、渔业模式”发展至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区建立了240个“光伏+农、渔业”项目,江苏、江西、山东、浙江、安徽五省水面光伏的装机容量已超过2.3吉瓦(GW)。

    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亿亩,然而养殖户受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靠水产品的产出,获得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传统养殖产业仍以小规模经营与粗放型养殖为主,设施简陋、污染问题严重、效率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养殖过程不可控,水产品安全问题严峻。

    业内人士介绍,在利用水面资源养鱼的同时,再利用空间太阳能,将使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大幅提高。

    借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渔光一体化”在规模养殖中的应用颇受渔业企业及渔场的喜爱。水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吴宗文教授表示,通过“渔光一体”,可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环境,以及提高单位鱼塘收入的效果。据测算,这种模式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提高3倍以上,代表着现代渔业未来发展趋势。

    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表示,“渔光一体”的最大突破就是“藻菌调控技术”,这项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有害藻和有益藻的生长问题。通威“渔光一体”项目人均管理养殖面积从现有的20-200亩提升至500-1000亩,物联网化的养殖过程管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并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在17日举办的“2017第七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上,由于对我国能源行业健康发展、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杰出贡献,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荣获“2017中国能源影响力人物”奖。

    “渔光一体”模式利用技术的创新集成,建设零污染、零排放的智能渔业养殖园区,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控制,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源头控制问题,对于传统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和推广“渔光一体”这种清洁、高效、低碳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实现渔、电、环保的一体化大丰收,还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绿色发展提供一条全新路径。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差异明显,中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电力消纳能力,加之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具备“光伏+渔业”的发展潜力。胡荣柱介绍,我国拥有4500万亩精养鱼塘,若全部建成“渔光一体”电站,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1200GW至1500GW,年发电收入高达1.2万亿元至1.5万亿元。

    目前光伏农业在业内仍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光伏渔业项目不在少数,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光轻渔”“假渔光”“伪渔光”的苗头。对此宜适当引导和规范,避免行业出现无序发展。

    “建议出台标准引导行业健康良性发展,避免行业出现泥沙俱下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胡荣柱说。

    一位研究光伏农业多年的专家亦表示,光伏农业项目切忌“简单组合”,这是一条死胡同,得不偿失。

    总体来看,随着以“渔光一体”为代表的跨界光伏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复制、推广,不仅能大大提升我国空间、国土资源的复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的高效协同发展,而且能使太阳能这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真正惠及人民,促进并加快我国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愈加沉重的环境、资源压力,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供应问题。

  • 原文来源: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7/0818/20/32632663.shtml
相关报告
  • 《平价光伏助推“光伏建筑一体化”落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光伏成本在十年间降低了近90%,解决了BIPV的高成本问题,给BIPV产业化以及产品带来了发展机遇。内部收益率(IRR)高、投入回收快,是BIPV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模式及技术路径逐渐成熟。据记者统计,现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BIPV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建筑与施工占据全球能源消耗的36%,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BIPV能够削减建筑碳排放。如果建筑采用BIPV建设方案,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绿色用电比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记者了解到,BIPV顺应了建筑清洁化、低碳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潮流。那么,当前,国内BIPV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 建筑节能减排助力“能源转型” BIPV是将光伏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是光伏和建筑的结合,在国际上已经有20多年历史。近两年来,光伏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为BIPV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到广泛关注。 近来,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支持BIPV发展的政策,在补贴及并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中,北京市支持光伏发电系统高端应用,全部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构件)项目,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元(含税)。 “2020年是BIPV发展的元年。我们在2020年推出了包含建筑屋顶、建筑立面、光伏车棚在内的多环BIPV产品。”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飞告诉记者,“最近,我们建设的江苏省首个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在无锡正式交付。我认为,光伏建筑一体化在国内外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随着技术升级,发电效率不断提升,光伏建筑一体化整体发电量增加,进而提高业主收益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业主愿意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据了解,建筑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对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压力,降低建筑能耗成为首要任务。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绿色节能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而绿色节能建筑的最高形态是零能耗被动式节能建筑和正能源建筑。“也就是说,建筑物的能耗能够靠自身生产的能量相抵消,甚至自身生产的能量多于建筑物的能耗。” BIPV要“有据有法可依” 联合国开发署能源部门负责人马塞尔·阿勒尔斯(Marcel Alers)最近表示:“当前,大多数国家选用太阳能比建造新的煤电厂更便宜,太阳能正成为最便宜的电力。” 随着2021年国内光伏平价时代正式开启,BIPV的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陈鹏飞认为,光伏成本在十年间降低了近90%,这就解决了BIPV的高成本问题,给BIPV产业化以及产品带来了发展机遇。“内部收益率(IRR)高、投入回收快,是BIPV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因为2020年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元年,所以,很多光伏知名企业都快速进入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认证体系缺失等问题。 据了解,BIPV的发展需要光伏行业、建筑行业、政府及行业协会等更广泛参与;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在政策方面,国家应该尽快通过地方标准(地标)、行业协会标准(行标)甚至上升到国标体系,让光伏建筑一体化真正有据可依、有法可依。”陈鹏飞表示,“在验收、检验、检测等方面都有依据,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希望国家可以尽快推动隔墙售电更多区域的开放。如果隔墙售电可以更广泛开放,将对整个市场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陈鹏飞补充道。 要遵循“尊重建筑特性”原则 记者了解到,分布式光伏的春天正在快速到来,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系统必将大量涌现。因此,如何规避光伏系统安装与建筑规划之间的一些矛盾,是光伏行业人士急需补上的一课。 “我认为,关键在于光伏产品研发人员要尊重建筑。”陈鹏飞表示,“正是秉持‘尊重建筑特性’的原则,我们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建筑领域招揽人才,打破了光伏企业原有的人才格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所所长鞠晓磊公开表示,BIPV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光伏企业介入往往滞后,与建筑设计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频繁返工,从而大大增加了项目施工难度,也给光伏企业带来很大困扰。 “解决建筑规划和光伏系统安装之间的矛盾,务必在前期就植入BIPV。否则,建筑规划和光伏系统安装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矛盾。”陈鹏飞强调。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实现碳减排目标,不只是光伏企业、能源企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参与;城市建筑面、工厂厂房屋顶都可以建设绿色光伏发电站,产生清洁电力,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能耗,并带来额外收益。
  • 《渔光一体构建“新能源、新农村、新渔业”新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1
    • 位于渤海湾畔的山东省滨州市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这里的鱼虾养殖企业将虾塘建在海边,然后把渤海水抽取到虾塘里。7月21日,记者抵达滨州,在通威新能源滨州市沾化区300MW渔光一体光伏发电项目上,记者看到浩浩汤汤的水面,水上是鳞次栉比的光伏板。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下养殖的滨海盐田虾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大批量上市了。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7月21日当天,滨州市最高温度冲破了30摄氏度。而这里的盐田虾却可以享受到光伏板的遮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了光伏板的遮蔽,虾塘的水温要比传统池塘低2摄氏度左右,水温降低可以减少鱼虾高温性疾病的爆发,让水中鱼虾安全度夏,更有利于盐田虾的生长。 “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沾化渔光一体项目由通威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所投资建设,占地7800余亩,总装机容量300MW,是目前全国单体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据悉,项目全容量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在项目25年经济寿命期内,年平均上网电量约4亿千瓦时。 沾化项目将现代农业、渔业与智能光伏产业科学地结合,将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寸金寸土的聚宝盆。 放眼全国,通威已经在江苏、江西、安徽、山东、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开发建设了60多个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发电基地,并网规模超过3GW。可见,“渔光新曲”正奏响全国,演绎着“新能源、新渔业、新农村”的新格局。 1+1>2 渔光互补不仅成了我国20多个省市的选择,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今年6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鼓励农(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 随着平价时代的来临,光伏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唐霖表示,“渔光一体”模式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健康水产品,既实现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的高效协同,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高效协同,有利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落地实现。 通威东营200MW“渔光一体”项目,不光实现了新能源和新渔业的融合,甚至拓展到了旅游业的领域,成了国内首个以“渔光一体”为载体的国家3A级景区。 据介绍,通威东营项目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同时也兼养了海参。南美白对虾年产在300吨以上,海参年产有40吨,年销售额在2000余万元。光伏发电部分每年能够提供的清洁能源大约为2.4亿度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是30万吨。 唐霖介绍,除了光伏发电和水下养殖外,通威东营项目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景点。休闲观光方面建设了“渔光小镇”、展示中心,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共同促进新农村三产发展,整体实现“渔业+光伏+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了1+1>2的目的。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小平表示,通威“渔光一体”的开发模式采用“一二产业协同发展、适度搭配第三产业”的方式。三个产业融合打造出了集新渔业、新能源、新农村为一体的“三新”现代产业园。拉动产业换挡升级,为新农村建设转型提供有效途径,达到资金有来源、投入有回报、经营管理有主体的效果,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目前,通威及合作伙伴、养殖户控制的池塘水面大约400万亩,经过规模化、智能化成片改造后,可架设120—150GW的光伏电站,同时每年产出优质水产品超1000万吨。 技术创新支撑复合发展 水上架设光伏板,好处虽多,但由于环境限制,渔光项目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湿度,高盐雾等特征,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维,建设难度指数比普通地面光伏项目都要高很多。 好在,数字化+ AI已成为大型光伏电站的主流趋势。沾化项目和东营项目都采用了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体量大、建设速度快、发电效率高、工程质量高、数字化程度高”于一身。在防盐、防潮、防雾、防蚀、防辐射等都进行了非常严苛的检测。 华为智能光伏中国区副总经理熊国喜介绍,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针对整个系统通盘考虑,采用华为智能组串式逆变器,发电量比预期高5%以上;整机IP66防护等级,无惧水面潮气,还可主动预防PID效应;采用智能IV曲线诊断技术,水面复杂场景可远程轻松运维。以数字化、AI+等先进技术,打造成本更优、发电量更高、高可靠性、低运维成本等更多价值,在助力“渔光一体“项目“高标准”推进的同时,也为全球光伏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邢清表示,从补贴时代到退补时代,贯穿光伏产业链发展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要降低度电成本。华为进入光伏领域可以发挥华为在原来传统电力电子的技术积淀,数字化的能力也是华为在ICT领域积累了30多年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为客户带来了项目成本的降低,邢清举例称,在马来西亚的一个30兆瓦时的光伏项目,节省的人力工时将近2000个小时,大幅地降低了客户运维的成本。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将成长为主力电源,光伏行业需要更高的发电量,更好的投资,更低的运维成本,更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熊国喜介绍,华为的技术积淀可以帮助客户达成以上多重目标。据悉,截至2022年3月31日,华为智能光伏已经助力客户实现累计绿色发电5359亿度,相当于减少2.6亿吨碳排放,等同于植树3.6亿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