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用上新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1
  • 长治市屯留区将沼气利用当成一项生态富民工程的重点工程来抓,用科技攻关解决北方冬季沼气产气难题,用沼气串联畜禽粪便和垃圾处理、秸秆利用、有机肥料生产,环境治理等农村能源新兴产业各个环节,掀起了一场农村能源革命新变革。
    “文明村”要当“生态村”
    沼气能广泛应用于炊事用气和发电,净化后还可以作为车用燃气,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最容易得到的生物质能源。屯留区瞄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目标,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紧紧抓住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这个关键,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可腐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
    阳春三月,屯留区王庄村正在建设的1.2万立方米的沼气综合处理站投入使用。王庄村村委会主任董建民说:“我们村已经有一座2000立方米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每天‘吃’畜禽粪便、庄稼秸秆、厕所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可日处理生活垃圾20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45万立方米,能为353户村民提供清洁能源炊事用气。新建的这座更大的沼气站竣工投料产气后可为村民供暖。”
    王庄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屯留区的富裕村。村里有养殖、运输、种植等传统产业。董建民介绍,有了沼气站,带活了村里的很多产业。利用沼气液村里的菌菇大棚每天可产香菇约350公斤,一天能为村集体收入5000元左右;刚刚新建的一座十连栋自动化养猪场,引进第一批200多头种猪,将来这里养殖的3000多头猪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其猪粪和周边养殖场的生畜禽粪便也被有效利用起来。董建民说:“我们要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用沼气池转化利用大田作物秸秆,用沼气渣生产有机肥,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产绿色农产品。把全村的养殖、种植、深加工产业链形成生态无污染绿色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法宝”
    屯留区共有农户7.2万户,每天按户均产生可腐烂垃圾0.5公斤计算,共有3.6吨;主城区各类餐饮、学校每天产生厨余垃圾50吨;全区还有95个养殖场,每天产生畜禽粪便510吨,这都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过去一般做法是将可腐烂垃圾与其他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既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又会散发臭味影响空气质量,产生的渗滤液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影响和制约沼气设备长效运行的最大瓶颈就是冬季气温低,产气量少或不产气。据了解,在我国不仅是北方地区甚至包括中部的河南、西南的四川等大型工业化沼气最发达先进地区,每到冬天沼气设备就会停用两到三个月。屯留区针对性地从采取增温保暖措施入手,大胆尝试,多措并举,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借鉴实施“以气代煤”工程中敷设地暖管的做法,采取集中供热+地暖管、沼气锅炉+地暖管、电热棒+地暖管三种模式,通过热水循环加温,提升罐内温度。同时对沼气罐外又采取搭建阳光保温棚、加盖保温棉被、喷涂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等方式,有效保持热量,防止温度下降,大大提高了产气量。王庄村2000立方米发酵罐,利用集中供热回水管网,配备增压装置,将热水管引入罐内加温,外设的钢架玻璃保温罩内同时铺设暖气管道进行加温,使发酵罐温度在两天内迅速由0℃以下提升至30℃左右,基本可与夏季产气高峰持平。屯留区的这一科技成果已经申报了专利。在路村乡老军庄村、吾元镇西岭村、张店镇南沟村、李高乡北宋村和县城可腐烂垃圾综合处理站,记者看到,发酵罐均配备了双回路加温设备,在气量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可利用沼气锅炉进行水温加热,晚上利用峰谷电价的优惠政策对发酵罐进行电加热水加温。目前,屯留区建成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站15座,总容量约1.5万立方米,可辐射处理12个乡镇110个村的可腐烂垃圾和40多个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一举解决了可腐烂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
    建设美丽乡村有了新途径
    老军庄村是屯留区人口最多的村,总人口近5000人。这个村有60余户从事牲畜屠宰行业,长期以来村里生活垃圾和屠宰废弃物料造成污水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差”成了村里摘不掉的帽子。
    老军庄村村委会主任刘振生介绍,自从建起了沼气站,村内的屠宰废弃料和其他可腐烂垃圾得到及时收运处置,昔日垃圾乱倒、蚊蝇乱飞的村中裸地也改造成了村民消闲纳凉的公园绿地,村内环境从此得到根本治理。
    不仅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变化,有机高效的循环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屯留区按照“上联养殖业、下接种植业”循环发展的桥梁,使“规模养殖-沼气处理-有机种植”闭环运行。上村镇以沼气综合处理站为辐射,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日光大棚1个,采取现代化栽植技术,发展优质香菇种植,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将在集体收入破零的基础上实现收入大幅跃升。目前屯留区依托沼气综合处理站,共发展无害化有机农作物生产基地1万亩,建成高标准现代化日光大棚20余个。
    美丽乡村需要乡村公共服务来支撑。利用沼气处理站,屯留区在许多村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处理站+公共浴室+群众炊事用气+村级组织活动、日间照料中心、中小学校取暖用气+……”的“1+N”资源化利用模式,给群众提供“一壶开水”和公共浴室等福利,实现了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村民们的幸福感倍增。截至目前,屯留区先后建立完善了以北宋村为代表的小型、老军庄村为代表的中型、王庄村为代表的大型(三种发展模式,在安全运行、稳定运行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为农村能源革命提供了强大支撑。屯留区的沼气带动的农村能源革命新变革已经呈现三大亮点,生态修复,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深度治理;促进生产,实现了有机循环农业深化融合;生活改善,实现了乡村公共服务深层拓展。

相关报告
  • 《渔光一体构建“新能源、新农村、新渔业”新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1
    • 位于渤海湾畔的山东省滨州市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这里的鱼虾养殖企业将虾塘建在海边,然后把渤海水抽取到虾塘里。7月21日,记者抵达滨州,在通威新能源滨州市沾化区300MW渔光一体光伏发电项目上,记者看到浩浩汤汤的水面,水上是鳞次栉比的光伏板。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下养殖的滨海盐田虾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大批量上市了。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7月21日当天,滨州市最高温度冲破了30摄氏度。而这里的盐田虾却可以享受到光伏板的遮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了光伏板的遮蔽,虾塘的水温要比传统池塘低2摄氏度左右,水温降低可以减少鱼虾高温性疾病的爆发,让水中鱼虾安全度夏,更有利于盐田虾的生长。 “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沾化渔光一体项目由通威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所投资建设,占地7800余亩,总装机容量300MW,是目前全国单体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据悉,项目全容量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在项目25年经济寿命期内,年平均上网电量约4亿千瓦时。 沾化项目将现代农业、渔业与智能光伏产业科学地结合,将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寸金寸土的聚宝盆。 放眼全国,通威已经在江苏、江西、安徽、山东、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开发建设了60多个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发电基地,并网规模超过3GW。可见,“渔光新曲”正奏响全国,演绎着“新能源、新渔业、新农村”的新格局。 1+1>2 渔光互补不仅成了我国20多个省市的选择,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今年6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鼓励农(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 随着平价时代的来临,光伏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唐霖表示,“渔光一体”模式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健康水产品,既实现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的高效协同,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高效协同,有利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落地实现。 通威东营200MW“渔光一体”项目,不光实现了新能源和新渔业的融合,甚至拓展到了旅游业的领域,成了国内首个以“渔光一体”为载体的国家3A级景区。 据介绍,通威东营项目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同时也兼养了海参。南美白对虾年产在300吨以上,海参年产有40吨,年销售额在2000余万元。光伏发电部分每年能够提供的清洁能源大约为2.4亿度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是30万吨。 唐霖介绍,除了光伏发电和水下养殖外,通威东营项目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景点。休闲观光方面建设了“渔光小镇”、展示中心,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共同促进新农村三产发展,整体实现“渔业+光伏+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了1+1>2的目的。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小平表示,通威“渔光一体”的开发模式采用“一二产业协同发展、适度搭配第三产业”的方式。三个产业融合打造出了集新渔业、新能源、新农村为一体的“三新”现代产业园。拉动产业换挡升级,为新农村建设转型提供有效途径,达到资金有来源、投入有回报、经营管理有主体的效果,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目前,通威及合作伙伴、养殖户控制的池塘水面大约400万亩,经过规模化、智能化成片改造后,可架设120—150GW的光伏电站,同时每年产出优质水产品超1000万吨。 技术创新支撑复合发展 水上架设光伏板,好处虽多,但由于环境限制,渔光项目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湿度,高盐雾等特征,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维,建设难度指数比普通地面光伏项目都要高很多。 好在,数字化+ AI已成为大型光伏电站的主流趋势。沾化项目和东营项目都采用了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体量大、建设速度快、发电效率高、工程质量高、数字化程度高”于一身。在防盐、防潮、防雾、防蚀、防辐射等都进行了非常严苛的检测。 华为智能光伏中国区副总经理熊国喜介绍,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针对整个系统通盘考虑,采用华为智能组串式逆变器,发电量比预期高5%以上;整机IP66防护等级,无惧水面潮气,还可主动预防PID效应;采用智能IV曲线诊断技术,水面复杂场景可远程轻松运维。以数字化、AI+等先进技术,打造成本更优、发电量更高、高可靠性、低运维成本等更多价值,在助力“渔光一体“项目“高标准”推进的同时,也为全球光伏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邢清表示,从补贴时代到退补时代,贯穿光伏产业链发展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要降低度电成本。华为进入光伏领域可以发挥华为在原来传统电力电子的技术积淀,数字化的能力也是华为在ICT领域积累了30多年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为客户带来了项目成本的降低,邢清举例称,在马来西亚的一个30兆瓦时的光伏项目,节省的人力工时将近2000个小时,大幅地降低了客户运维的成本。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将成长为主力电源,光伏行业需要更高的发电量,更好的投资,更低的运维成本,更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熊国喜介绍,华为的技术积淀可以帮助客户达成以上多重目标。据悉,截至2022年3月31日,华为智能光伏已经助力客户实现累计绿色发电5359亿度,相当于减少2.6亿吨碳排放,等同于植树3.6亿棵。
  • 《广西电网全力服务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12
    •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逐渐成为南宁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建设重要承载地。2020年,宾阳县迈入“广西十强县”和“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行列,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3年12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公布 农村能源革命 试点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宾阳县位列其中。宾阳县地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良好,开发潜力大,用能需求以加工制造、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为主,能源改革工作基础好,具备先行先试条件,正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生态功能区的低碳发展之路。——编者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100%、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3478户......广西宾阳县是南方五省区唯一入选的全国第一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眼下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如火如荼开展,风、光等新能源装机项目接续上马,新能源电力高速捷报频传,智慧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呈现生机勃勃、绿意昂扬的奋进场景。 可靠网架畅通绿电高速 近期,宾阳县300兆瓦农光互补综合能源利用项目220千伏送出工程建成投运。该工程为南方电网公司重点项目、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50兆瓦,投运后预计年发绿电1.4亿千瓦时,通过220千伏送出线路输送至千家万户。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宾阳县新能源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5月底,宾阳县电源总装机容量86.27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100%,实现电力供应“全绿色”。 随着宾阳农村能源革命建设按下加速键,新能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今年以来,宾阳县就开工建设多个新能源项目:宾阳武陵风电场项目拟布置16台单机容量5.0兆瓦风电机组,装机规模80兆瓦;华能宾阳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拟利用公共停车场等地块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宾阳黎塘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200兆瓦,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4.4亿千瓦时...... 绿电发得出,更要送得出、用得上。南宁宾阳供电局主动对接新能源重点项目并网接入工作,确保新能源项目“应开尽开、能并尽并、能并快并”。截至2024年4月,宾阳县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3478户,并网容量12.23万千瓦。 为保障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广西电网 公司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宾阳县域区已有8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基础上,今明两年还将推进110千伏河渚(艾村)站送变电工程、110千伏古安站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构建可靠宾阳电网,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该公司发挥电网平台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做好新能源项目并网和消纳,推进新能源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和利用,助力完善乡村能源站建设,为各领域“新能源+”等项目建设做好并网和用电服务,全力推动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企业绿色清洁发展,助力宾阳打造广西能源转型示范样板。 绿电消费带动绿色转型 新能源加快发展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绿色转型。根据统计,2023年宾阳县电能替代电量205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8%,其中充电桩、家庭电气化是绿电消费重点领域。 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加快推进,为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家住宾阳县宾州镇永武路的胡先生说,家门口的充电站有2个快充桩和4个慢充桩,补能既方便又快捷。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宾阳县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73座,充电桩339个,总容量18556千瓦。 根据规划,今明两年,宾阳县将大力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向县镇有序延伸,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进一步织密乡村充电桩网络,新增不少于100个以上充电桩。 “公司计划在宾阳县积极实施综合能源站、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广西电动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梁泳介绍说。 服务绿色出行的同时,广西电网公司着力推进宾阳县新时代农村电气化建设,推广炊事、交通、热水等电能替代技术,努力改变农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化转型,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可靠供电是能源消费绿色转型的基础。广西电网公司加快升级宾阳农村配电网,努力将宾阳电网建成广西首个县级智能自愈全覆盖配电网。力争到2025年,实现宾阳网区中压线路环网化率100%,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100%,自愈覆盖率100%,农村户均配变容量2.8千伏安。 数字电网 赋能绿色发展 专家预测,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2025年宾阳县清洁能源装机将超200万千瓦,比2023年底增长157%。 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接性特点的新能源大量并入电网,给电网稳定运行和清洁能源消纳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用好每一度新能源绿电,广西电网公司加速推进数字赋能,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努力锻造宾阳县农村能源技术创新“全链条”。 “通过深化数字电网建设,努力把宾阳电网打造成可视化的透明电网,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基础上,让可再生能源能够灵活开放接入电网,最大化用好每一度新能源绿电。”广西电网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唐慧珍说。 立足宾阳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定位,广西电网公司还将推动打造宾阳古辣社区近零碳示范区、黎塘工业园绿色供电园区示范等示范项目,构建县域级车桩网互动新生态,打造数字电网示范工程,同时充分发挥新型能源体系“链长”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新能源开发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建设企业向宾阳集聚和整合,并结合宾阳县配电网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智慧能源、数字产业等项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西电网将充分发挥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枢纽平台等优势,全力助推宾阳打造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实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不低于3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不低于80%的目标,服务宾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西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张宁表示。 (陈钦荣 罗天禄 敬敏 黄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