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在3月31日举行的“零碳驱动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协鑫能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中金协鑫碳中和基金发起设立发布会”上,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表示,交通运输是耗能大户,电动汽车不仅是能源革命、能源转型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交通行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可喜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走在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车企转型发展电动汽车,也涌现出一批新势力,在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移动换电、出行平台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绿色生态,这是对城市交通体系的再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意义重大。

    统计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550万辆,产销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2月,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75.8万台,换电站663座。建成了世界上充换电设施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换电设施网络。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行业发展也存在突出短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坦言,充电设施还难以满足用户在数量和服务体验上的需求,充电服务商业模式还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在汽车储能方面,其功能与电网需求匹配还处于探索阶段,融合度远远不够。

    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设施是根本保障。“当前动力电池五花八门,充换电国家和行业标准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掌握关键技术、有成功商业运营经验企业的支持,同时尽快组织电动汽车、电池、换电装置和换电站建设方编制国家标准,并推广实施。

    在王志轩看来,汽车与交通领域将承担大规模消纳新能源以替代石油消费的主力军作用。汽车和交通领域大规模“以电代油”,将降低石油消费比重,减少环境污染及碳排放。同样,以新能源为动力的汽车交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着重要“调节器”“稳定器”作用。他进一步指出,电力及汽车交通的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既是各取所需,又构成了良性的工业生态模式,从而会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商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次会议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协鑫集团、中金资本主办的,会议围绕“绿色能源 焕动出行”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面探讨绿色交通发展路径,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现场,“协鑫能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中金协鑫碳中和基金”发布签约。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碳中和带来资本市场躁动,电动汽车到底还能火多久?》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24
    • 2020年庚子年,很多行业都不好过,而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却异军突起,部分相关企业的股票也是纷纷创历史新高。人们不禁要问,电动汽车到底还能火多久? 一、电动汽车市场现状 1、市场销售回暖 自2020年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1~11月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同比由负转正!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11月新车销量为20万辆,同比增长104.9%;1~11月累计销量110.9万辆,同比增长3.9%,首次由负转正。 其实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令人看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反弹恢复至常态,以及“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举措的相继推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步入持续上行轨道。 图片来源:中汽协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7月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 2、部分明星企业受到资本市场追捧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了九大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新能源汽车位列其中。所以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风口,电池企业也是火得发紫。因为无论哪家的新能源汽车热卖,都需要采购电池。 目前国内在美股上市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共有三家:蔚来、理想和小鹏。理想去年就已经实现毛利率转正,蔚来今年也实现了毛利率转正,小鹏随着P7的热卖财务状况也有好转。这让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中: (1)采用换电模式的蔚来尤其引人注目,它的市值已经跻身全球车企的前20名(当然,市值是动态变化的,未来排名有可能更好,也有可能滑落)。高盛曾发布报告认为,蔚来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车企之一。在蔚来的换电模式走通之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及电池企业开始进入换电领域。所以蔚来的成功可以看成是换电模式的成功。 (2)理想走的是增程式混合动力路线,可以充电可以加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所以市场认可度也较高。 (3)小鹏P7直接对标特斯拉,甚至小鹏的创始人何小鹏曾扬言,2021年在自动驾驶方面要打得(特斯拉)找不到东,并将在国际市场相遇。 有专家说,中国走电动汽车的道路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先行”,从造车新势力的不俗表现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换道先行”是换对了,而且确实走在了前面。 除了上面在美股上市的三家车企之外,在A股上市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是出尽了风头。 (1)宁德时代作为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绝对的龙头持续刷新前高,涨势如虹。宁德时代几乎为所有主流车企供应电池,无论是曾经独领风骚的镍钴锰酸锂电池还是最近重新受到重视的磷酸铁锂电池。 (2)比亚迪作为产业链齐全的车企在今年同样创出了历史新高。比亚迪的汉可以和特斯拉PK,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又可以和宁德时代PK。 可以说,在A股上市的这两家企业各有千秋。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电池企业站在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双风口”上。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它们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玩家,同时又都在布局储能产业。随着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无疑将加速发展。电源侧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新能源配套储能项目,一方面可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实现发电曲线的平滑,另一方面还可以优化商业模式,比如在电价比较便宜的时候存储起来,在电价比较贵的时候卖出去,从而提升新能源发电项目的经济性。 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造车新势力、电池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二、电动汽车未来展望 早在2016年10月26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总体目标是:至2030年,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提出的“2030年达峰”的承诺,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将达40%以上。 将近五年过去了,路线图也进行了更新。2020年10月27日发布的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了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纯电动车将占到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 “十四五”发展目标也已经被明确。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根据2020年11月份我国汽车销售数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整体汽车销售中的占比为7%,对比2025年20%、2030年40%、2035年50%的目标可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三、电动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电动汽车生产成本依然有待下降 由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补贴,从2014年9月1日开始,免征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在相关政策和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为电动汽车)产业已经连续五年产销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电动汽车成本也逐渐向燃油车靠拢。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下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当年也受到冲击。当前,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延续到2022年(2020年4月,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之所以延续到2022年,是因为行业普遍预期到2022年,电动汽车购置成本将可以和燃油车直接进行PK。但毕竟这一天还没有到来,在今天仍有不少消费者出于价格的原因,不选择电动汽车(同等价格往往可以买到更高配置的燃油车)。 当然成本方面的挑战不是主要挑战,会随着时间逐步得到解决。 2、来自氢能汽车的挑战 随着日本等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取得长足进展,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突然火了起来。2019年,氢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将于2021年完成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2020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氢能被列为能源范畴。2020年6月,氢能先后被写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这是政府文件对氢能最新的表态。 目前,在货车、大客车和商务车领域,氢能汽车发展迅速。今年,上汽推出了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即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加氢5分钟,续航550公里(NEDC综合工况)。上海地区补贴后售价为29.98-39.98万元。这样的价格对于一辆MPV来说,并不算贵。可以说,虽然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依然比电动汽车成本高,但已经在慢慢蚕食电动汽车的市场,至少表现出了这样的潜力。 虽然在车型和使用用途方面,氢能汽车和电动汽车有一定的分野不同,但是边界其实并不是完全清晰。如果氢燃料电池技术继续提升、成本继续下降,在小轿车领域,二者也会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如今天的日本市场)。 可以说,电动汽车来自氢能汽车的挑战虽然不是迫在眉睫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可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朋友,但可能会有兵戎相见的一天。 结语 说了这么多,回归文首提出的问题:电动汽车到底还能火多久?我们认为,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可能至少是十年——2030年中国碳达峰之年。如果更乐观一点的话,在2060年碳中和之前,电动汽车都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比如2019年、2020年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波折,类似的或者新的波折可能还会出现,这只有靠行业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努力,在翻越一个高峰之后,继续挑战下一个高峰!
  • 《电碳耦合研究将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6
    • 电碳耦合研究是落实国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作为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电力广泛覆盖各种碳排放责任主体,电力、碳排放具有高度耦合性。推进电碳耦合研究,将有助于辨识电能碳作用机理,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优势,以电力为纽带协调推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 “双碳”进程中的着力方向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政策指引,结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融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等建议的科研攻关方向,可将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着力方向归纳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监测预警、碳减排规划引领、攻坚碳减排重点领域、完善碳减排政策机制、加强国际气候合作六个层面。其中,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监测预警、碳减排规划引领解决碳排放静态核算、动态追踪及未来展望的问题,攻坚碳减排重点领域、完善碳减排政策机制解决的是“双碳”目标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加强国际气候合作解决的是国内外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问题。 具体而言,碳排放统计核算旨在从源头解决碳排放测算准确性的问题,涵盖碳排放因子测算、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及消费端碳排放等延伸测算工作。碳排放监测预警旨在追踪碳排放演变情况,有效助力碳减排过程管控,涵盖碳排放实测技术、高分辨率碳排放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校验技术等。碳减排规划引领旨在强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以规划指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路径,涵盖碳减排规划设计、碳减排规划评估、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等。攻坚碳减排重点领域旨在关注推动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的综合治理,涵盖经济转型模式、能源体系变革、行业企业及城乡建设低碳转型、产品碳足迹、区域及环境协同治理等。完善碳减排政策机制旨在研究优化经济政策与市场化机制,为“双碳”目标提供制度性保障,涵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绿色金融政策、市场化机制协同运行等。加强国际气候合作旨在探索能源电力等境外合作机遇,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涵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运营、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与非市场合作机制研究等。 2 电网业务与“双碳”目标的关联性 电网企业的主要业务可大致划分为电网、产业、金融及国际业务四大版块,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联主要体现为: 电网业务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电力清洁转型的主要抓手,主要体现为优化电网规划、建设及运行方式,以及促进绿色用能服务等。以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规划促进源—网—荷—储协同,通过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坚强网架、探索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方式、引导用户绿色用能等,进一步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逐步提升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 产业业务是探索能源电力产业链减排机遇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为碳减排效益评估、碳资产开发及交易、业务流程再造、碳咨询等。评估电网企业涉及的新能源开发、电动汽车服务、储能投资运营等业务的碳减排效益,探索碳资产开发及交易模式。开展碳减排目标下的业务流程再造,将碳减排约束纳入电力工程建设服务等业务的关键节点。开展碳减排相关咨询服务,有效应对不同社会主体的碳减排需求。 金融业务是引导资金支撑碳减排活动、减少低碳转型成本的关键手段,主要体现为基于碳减排的直接投资、融资活动、碳金融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研究能源电力产业链上关键企业的股权投资机遇及投资模式,扩大绿色投资规模。研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开展模式,结合市场主体碳减排量的评估认证等,为碳减排活动提供融资服务。开展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等碳金融服务,提供碳资产损失保险、低碳产业投资咨询、绿色信息披露等其他金融服务。 国际业务是对外开展绿色低碳合作的重要窗口,主要体现为境外项目投资运营、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绿色电力开发及贸易等。探索气候变化合作下的境外项目投资机遇,将碳排放约束、碳资产开发等纳入境外项目投资评估、后评价及技术经济性评价等工作。探索国际能源合作机遇,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电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的绿色电力开发,开展绿色电力国际贸易等。 3 以电碳耦合研究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建议 电网企业既有推动电力清洁转型、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任,也需要承担以电力为纽带进一步推进“双碳”进程的使命。开展电碳耦合研究,应该以“双碳”目标推进中的着力方向为指引,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的及时性、高频次、高分辨率、可靠性高等优势,既研究碳减排对电力系统自身的影响,也研究电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渠道与作用,最终在“双碳”进程中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开展电碳核算研究,为企业碳中和、碳金融服务等提供支持。基于具有时空分布特性的电力大数据,助力常态化、规范化更新电力碳排放因子。基于电力物理流向数据、电力交易数据等,开展电力碳排放的追踪及计量,在此基础上开展消费端碳排放、电网经营区域内度电碳含量等测算延伸工作,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等提供计算依据。 二是助力构筑电碳数据库,开展电碳监测及电碳核查研究,为政府、企业等监测碳排放提供支持。助力构建涵盖主要区域、行业及企业的电碳数据库,研究电碳耦合机理,构建电碳核查、电碳监测模型,实现对碳排放数据的大规模、低成本核查,实现对主要区域、重点行业及典型企业的高频次、高分辨率监测,助力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动态跟踪、有效监控碳排放数据信息。 三是发挥电力数据广泛链接产品上下游、精确性高等优势,开展碳足迹测算研究,助力构建碳认证体系。基于高可靠性的产业链电力大数据,构建碳足迹基础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动态更新的电力碳排放测算结果,参与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碳认证体系,结合电力供应链减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外贸易出口等场景下的碳足迹测算需求,开展碳足迹标识及认证的示范应用。 四是将碳减排需求融入电力规划、建设等过程,逐步降低电力产业链碳排放量。构建融入碳减排需求的电力规划模型,实现低碳发电、电网运行模拟、负荷侧需求响应和储能体系的有机协同。研究电力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运行机制,为统筹推进“双碳”进程提供智力支持。以碳减排为驱动,优化重塑电力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等流程。 五是结合电碳耦合产业链深入布局金融业务,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并引导实体经济低碳转型。聚合社会资本提升绿色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为电碳耦合相关产业孵化运营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基于能源电力产业链撮合绿色信贷供需信息,扩大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研究基于碳资产发行证券化产品。助力建设绿色信用评级体系,协助开展绿色信息披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