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碳耦合研究将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6
  • 电碳耦合研究是落实国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作为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电力广泛覆盖各种碳排放责任主体,电力、碳排放具有高度耦合性。推进电碳耦合研究,将有助于辨识电能碳作用机理,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优势,以电力为纽带协调推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

    “双碳”进程中的着力方向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政策指引,结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融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等建议的科研攻关方向,可将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着力方向归纳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监测预警、碳减排规划引领、攻坚碳减排重点领域、完善碳减排政策机制、加强国际气候合作六个层面。其中,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监测预警、碳减排规划引领解决碳排放静态核算、动态追踪及未来展望的问题,攻坚碳减排重点领域、完善碳减排政策机制解决的是“双碳”目标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加强国际气候合作解决的是国内外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问题。

    具体而言,碳排放统计核算旨在从源头解决碳排放测算准确性的问题,涵盖碳排放因子测算、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及消费端碳排放等延伸测算工作。碳排放监测预警旨在追踪碳排放演变情况,有效助力碳减排过程管控,涵盖碳排放实测技术、高分辨率碳排放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校验技术等。碳减排规划引领旨在强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以规划指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路径,涵盖碳减排规划设计、碳减排规划评估、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等。攻坚碳减排重点领域旨在关注推动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的综合治理,涵盖经济转型模式、能源体系变革、行业企业及城乡建设低碳转型、产品碳足迹、区域及环境协同治理等。完善碳减排政策机制旨在研究优化经济政策与市场化机制,为“双碳”目标提供制度性保障,涵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绿色金融政策、市场化机制协同运行等。加强国际气候合作旨在探索能源电力等境外合作机遇,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涵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运营、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与非市场合作机制研究等。

    2

    电网业务与“双碳”目标的关联性

    电网企业的主要业务可大致划分为电网、产业、金融及国际业务四大版块,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联主要体现为:

    电网业务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电力清洁转型的主要抓手,主要体现为优化电网规划、建设及运行方式,以及促进绿色用能服务等。以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规划促进源—网—荷—储协同,通过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坚强网架、探索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方式、引导用户绿色用能等,进一步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逐步提升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

    产业业务是探索能源电力产业链减排机遇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为碳减排效益评估、碳资产开发及交易、业务流程再造、碳咨询等。评估电网企业涉及的新能源开发、电动汽车服务、储能投资运营等业务的碳减排效益,探索碳资产开发及交易模式。开展碳减排目标下的业务流程再造,将碳减排约束纳入电力工程建设服务等业务的关键节点。开展碳减排相关咨询服务,有效应对不同社会主体的碳减排需求。

    金融业务是引导资金支撑碳减排活动、减少低碳转型成本的关键手段,主要体现为基于碳减排的直接投资、融资活动、碳金融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研究能源电力产业链上关键企业的股权投资机遇及投资模式,扩大绿色投资规模。研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开展模式,结合市场主体碳减排量的评估认证等,为碳减排活动提供融资服务。开展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等碳金融服务,提供碳资产损失保险、低碳产业投资咨询、绿色信息披露等其他金融服务。

    国际业务是对外开展绿色低碳合作的重要窗口,主要体现为境外项目投资运营、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绿色电力开发及贸易等。探索气候变化合作下的境外项目投资机遇,将碳排放约束、碳资产开发等纳入境外项目投资评估、后评价及技术经济性评价等工作。探索国际能源合作机遇,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电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的绿色电力开发,开展绿色电力国际贸易等。

    3

    以电碳耦合研究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建议

    电网企业既有推动电力清洁转型、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任,也需要承担以电力为纽带进一步推进“双碳”进程的使命。开展电碳耦合研究,应该以“双碳”目标推进中的着力方向为指引,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的及时性、高频次、高分辨率、可靠性高等优势,既研究碳减排对电力系统自身的影响,也研究电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渠道与作用,最终在“双碳”进程中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开展电碳核算研究,为企业碳中和、碳金融服务等提供支持。基于具有时空分布特性的电力大数据,助力常态化、规范化更新电力碳排放因子。基于电力物理流向数据、电力交易数据等,开展电力碳排放的追踪及计量,在此基础上开展消费端碳排放、电网经营区域内度电碳含量等测算延伸工作,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等提供计算依据。

    二是助力构筑电碳数据库,开展电碳监测及电碳核查研究,为政府、企业等监测碳排放提供支持。助力构建涵盖主要区域、行业及企业的电碳数据库,研究电碳耦合机理,构建电碳核查、电碳监测模型,实现对碳排放数据的大规模、低成本核查,实现对主要区域、重点行业及典型企业的高频次、高分辨率监测,助力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动态跟踪、有效监控碳排放数据信息。

    三是发挥电力数据广泛链接产品上下游、精确性高等优势,开展碳足迹测算研究,助力构建碳认证体系。基于高可靠性的产业链电力大数据,构建碳足迹基础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动态更新的电力碳排放测算结果,参与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碳认证体系,结合电力供应链减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外贸易出口等场景下的碳足迹测算需求,开展碳足迹标识及认证的示范应用。

    四是将碳减排需求融入电力规划、建设等过程,逐步降低电力产业链碳排放量。构建融入碳减排需求的电力规划模型,实现低碳发电、电网运行模拟、负荷侧需求响应和储能体系的有机协同。研究电力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运行机制,为统筹推进“双碳”进程提供智力支持。以碳减排为驱动,优化重塑电力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等流程。

    五是结合电碳耦合产业链深入布局金融业务,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并引导实体经济低碳转型。聚合社会资本提升绿色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为电碳耦合相关产业孵化运营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基于能源电力产业链撮合绿色信贷供需信息,扩大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研究基于碳资产发行证券化产品。助力建设绿色信用评级体系,协助开展绿色信息披露工作。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18404.shtml
相关报告
  • 《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彰显电网企业战略支撑作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6
    •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作贡献,全面融入、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深刻认识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作用。能源活动是当前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了能源行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电力行业减排进程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进程。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连接电力行业上下游的纽带和平台,南方电网公司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服务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及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南方电网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敢为人先、蹄疾步稳。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装机、电量占比连续五年超过50%,远超国内平均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清洁能源消纳水平领跑全国,水能利用率超过99.5%,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均达99.7%,基本实现全额消纳。深入推进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建成“八条交流、十一条直流”的西电东送大通道,送电规模超5800万千瓦,年送电量超2300亿千瓦时,累计送电量突破2.4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二氧化硫1200万吨。持续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十三五”累计实现替代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2020年南方五省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2%。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投产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积极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输配电价改革、率先以股份制模式组建电力交易机构,建立全国第一个电力现货市场,市场化电量占比全国领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南方五省区2020年单位GDP电力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51%,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南方电网公司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达峰,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省区率先达峰。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转型。推动新能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发展,设立海上风电服务公司,主动融入和服务海上风电发展,统筹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水电绿色开发和沿海核电安全稳妥发展。加快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中心调峰气电规划建设,推动火电灵活性改造,加快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应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65%,发电量占比提升至61%。 二是全面服务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推动能源利用效能提升。加快推动“新电气化”进程,到2030年,助力南方五省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32%提升至38%以上。积极拓展节能服务,统筹用户电、热、冷、气等用能需求,实现多种能源互补运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配合政府建立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激励各类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探索灵活多样的市场化需求响应交易模式,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效率和效益,到2030年削减尖峰负荷约1500万千瓦。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化电网,提升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能源资源,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稳妥推进跨境互联,积极推动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打造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争取2030年前新增受入电力2000万千瓦,新增区外送电100%为清洁能源。构建“合理分区、柔性互联、安全可控、开放互济”的南方电网主网架,打造世界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电网,推进城市电网升级,全面建设现代农村电网,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调控,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大程度消纳可再生能源。开展以绿电为核心的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实施绿色电网建设,推动电网设施与环境融合发展,实现线损管理精益化,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四是推动低碳新技术创新发展,服务构建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实施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技术攻关及工程示范,保障清洁能源规模开发、经济消纳。深挖电力系统调峰潜力,聚合电动汽车调节潜力,加快研究构建虚拟电厂,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科技前沿,设立能源低碳发展研究机构,加快低碳实验室建设,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五是推动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服务构建适应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跨省区清洁能源消纳机制,加快建设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进一步优化完善输配电价定价机制,研究完善抽水蓄能、调峰火电、电化学储能等调节性电源电价和成本疏导机制。探索建立能源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建设,有效促进社会的低碳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南方电网公司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切实扛起责任,只争朝夕、努力奋斗,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大陆裂谷在通往碳中和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6
    • 不来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海洋环境科学中心MARUM研究团队近期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裂谷边缘在向碳中和经济转型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的新评论文章。裂谷边缘是指陆壳发生破裂形成洋壳的大陆边缘,主要位于大洋两岸的海岸,包含巨大的沉积物堆积,碳氢化合物储量,是新的碳中和经济所需的潜在位置。 由于形成大陆裂谷边缘的岩浆活动、构造和沉积作用以及热液性质的不同,导致在全球板块边界形成多种大陆边缘类型。MARUM研究团队率先研究了大陆裂谷边缘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技术了解大陆边缘形成的过程。 研究人员强调这个新模型将是未来准确预测碳中和经济所需的碳存储和能源需求的关键。大陆裂谷陆缘可能在未来向绿色经济过渡中发挥核心作用,不仅可以作为潜在的二氧化碳储存点增加碳储存,还可以提供包括矿藏、地热能和天然氢能源。该模型的实现需要将更多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数据整合到研究中。 该论文展示了将大陆裂谷过程和数值模拟结合帮助实现未来碳中和的潜力。文中介绍的一些数值模型正在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陆边缘和海洋地壳的形成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