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专访全国人大代表 白春礼》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3-08
  • 目前,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卡脖子”问题有的迫在眉睫,有的是心腹之患。从去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启动了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等3个C类先导专项,组织全院力量着力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每个项目的投入都在10亿元以上。对于这些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白春礼把他们分为必须马上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和需要长远布局的心腹之患问题。中兴事件发生之后,对整个社会震动很大。“卡脖子”关键技术就包括高端芯片。目前,我国芯片的进口已经超过石油的进口。而且,很多专门用于科研的高端机器设备也需要进口,万一不能进了,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一个境地。对于C类先导专项的项目责任人,中国科学院要求他们立军令状,明确了在项目运行时期的“三不”原则:不申报奖励、不调动工作、不从事其他项目工作。

      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 项目负责人必须立军令状

      白春礼:“不申报”是指在项目的承担时期运行时期不要申请奖励,项目完成之后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大的成果,这时候再去申请奖励也不迟。我们担心忙着把阶段成果拿去申报奖励,会分散研究人员的精力,耽误研究人员的时间。

      不能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来评价人才 要倡导“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记者:从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脑子里光惦记着我的研究项目会有什么样的回报,这种心态常见吗?

      白春礼:确实有,前一段时间国家提出来破除“四唯”,就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来评价人才。我们评价承担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不是评价他是不是发了论文,是不是写了申请专利,而是看你这个项目是否真正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这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记者:我在潜心研究的同时,与此同时我也在发表文章,这是并行不悖的,为什么说他会分心呢?

      白春礼:现在讲到破除“四唯”,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要把发表论文多少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如果用论文的数量评价一个人的成果,我发了四篇文章就比你发一篇文章要好。这个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个弊端。他可以把一篇文章拆成三篇文章去写,把每一段都写上东西变成三篇文章。但其实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才是一个大部头或者一个质量比较完整的成果。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能真正潜下心来,板凳甘坐十年冷,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使一个成果更大、更完整、更有影响力,这是我们科技界非常倡导的。

      率先合并科研院所,助力国家实验室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习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那么,国家实验室建设,目前进展如何?

      白春礼:我们制定率先行动计划,率先行动计划把科学院研究所按照四类机构来管理,其中有一个四类机构就是叫创新研究院。创新研究院我们的目标就是按照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体制和模式来做,希望跨所跨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最近我们把科学院电子研究所、遥感研究所、光电研究院三个所合并,成立一个空天信息研究院,为国家实验室建设做准备。

      记者:如果不整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白春礼:整合之后形成一个合力,我们从管理上更加方便,大家就不会东跑西跑。因为像大科学装置提供服务,要提前预约要排时间,并不是说你想什么时候弄就什么时候弄。地域院所不一样,它得分别申请分别排队,肯定要浪费你时间。这样整合在一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同科学家都在一起,多学科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记者:是不是只有国家层面能够进行这样的整合?

      白春礼:所以我想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出来要建设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初衷,希望能够建立跨学科的平台,有一个大的力量。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px/201903/t20190308_4683999.s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3-11
    •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受到社会关注。 关键核心技术怎样攻关?科技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可预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燃眉之急”“心腹之患”: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看原始创新 “总体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我国存在明显的短板。”白春礼说,这些短板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白春礼说,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主动请缨,从去年开始,新启动了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等先导科技专项,要求项目责任人立“军令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申报奖励、不调动工作、不从事其他项目工作,希望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早日攻关成功。 “目前这几个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相信经过一段时期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能够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白春礼说,补齐所有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还离不开大力度的持续投入、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积累等因素……
  • 《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持续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1
    •  在新材料领域探索多年,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自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郑月明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环保型柴油添加剂、推广高等院校“双元制”教育模式、改进12306网络购票系统等与行业发展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建议。其中,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成为他的重要课题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郑月明将继续围绕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提出建议,这也是对他去年两会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的建议》的延续。 微信图片_20200519093807.jpg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月明 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个公众并不陌生的概念。在特定的工业堆肥环境下,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生态环境不会形成压力。在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进程中,这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寄予厚望。在许多发达国家,生物可降解材料也已经得到大力推广和使用。 提起有关生物可降解材料建议的初衷,郑月明表示:“‘白色污染’,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个很好的解决路径,能为‘白色污染’提供一种绿色方案,应当得到更多推广。” 尽管生物可降解材料自带“环保光环”,但因其工业化发展不成熟,相对传统塑料成本较高,近年来市场推广情况并不完全尽如人意,表观消费量仍然较小。为了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法,郑月明多次走访调研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并与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沟通交流,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市场推广问题、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PLA、PBAT、PBS等主要产品技术研发和工业化情况等广泛征求意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这份汇集了行业心声和对产业发展思考的建议带到了北京,提出:制定国家层面法规,鼓励从业者和消费者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限制一次性塑料包装、购物袋、食品包装、农用地膜等领域使用不可降解塑料,扶持生物可降解材料龙头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引导和宣传。 郑月明告诉记者,国家相关部委对这些建议给予了认真答复。今年,他的建议还是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但却与去年不同。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支持推广可降解材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降解的替代产品。”郑月明表示,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快速增长,产业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契机。有关数据表明,2019年国内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约为52万吨,同比增长15.6%,到2021年生物降解塑料产能有望实现翻番。但目前,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仍面临不少瓶颈问题,比如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国内推行试点城市较少等。 “所以,我今年的建议是围绕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郑月明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