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持续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1
  •  在新材料领域探索多年,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自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郑月明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环保型柴油添加剂、推广高等院校“双元制”教育模式、改进12306网络购票系统等与行业发展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建议。其中,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成为他的重要课题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郑月明将继续围绕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提出建议,这也是对他去年两会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的建议》的延续。

    微信图片_20200519093807.jpg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月明


    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个公众并不陌生的概念。在特定的工业堆肥环境下,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生态环境不会形成压力。在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进程中,这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寄予厚望。在许多发达国家,生物可降解材料也已经得到大力推广和使用。


    提起有关生物可降解材料建议的初衷,郑月明表示:“‘白色污染’,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个很好的解决路径,能为‘白色污染’提供一种绿色方案,应当得到更多推广。”


    尽管生物可降解材料自带“环保光环”,但因其工业化发展不成熟,相对传统塑料成本较高,近年来市场推广情况并不完全尽如人意,表观消费量仍然较小。为了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法,郑月明多次走访调研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并与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沟通交流,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市场推广问题、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PLA、PBAT、PBS等主要产品技术研发和工业化情况等广泛征求意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这份汇集了行业心声和对产业发展思考的建议带到了北京,提出:制定国家层面法规,鼓励从业者和消费者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限制一次性塑料包装、购物袋、食品包装、农用地膜等领域使用不可降解塑料,扶持生物可降解材料龙头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引导和宣传。


    郑月明告诉记者,国家相关部委对这些建议给予了认真答复。今年,他的建议还是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但却与去年不同。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支持推广可降解材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降解的替代产品。”郑月明表示,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快速增长,产业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契机。有关数据表明,2019年国内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约为52万吨,同比增长15.6%,到2021年生物降解塑料产能有望实现翻番。但目前,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仍面临不少瓶颈问题,比如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国内推行试点城市较少等。


    “所以,我今年的建议是围绕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郑月明透露。

相关报告
  • 《彭寿代表:为基础材料创新发展持续发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2-22
    • “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科技部将关键基础材料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强根固本’。”   身为玻璃新材料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多次为基础材料创新发展鼓与呼。让他欣慰的是,去年两会,他提出的《关于强化基础材料创新赋能“中国创造”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建议,由工信部、科技部联合督办。   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彭寿9年来共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40条,每条建议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采纳。不仅提出了有前瞻性、代表性的建议,也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高质量、有分量的建议背后,是彭寿为人民代言、为行业发声的担当,他始终心系国家发展,深入一线基层调研,每年参加调研座谈会百余次,足迹遍布行业各领域,覆盖了生产研发一线,坚持将国家和行业最关注的问题、基层百姓最关心的热点带到全国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彭寿说,总书记的话铭记在心,鼓舞一线科研人员树立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在彭寿为主的科研团队集结攻关下,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自主研发生产出中国首片8.5代TFT浮法液晶玻璃基板,保障了国家战略性产业安全;加快实现基础材料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攻克中国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疫情期间无偿为研发机构捐赠1000万支国际标准疫苗用玻璃瓶,以实际行动捍卫人民生命健康。   “围绕保障国家战略急需,我们开展了从柔性玻璃基础研究、产前技术、产业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攻关,自主研发生产出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彭寿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安徽考察时,对安徽在量子通信、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给予肯定和表扬。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建材所属凯盛科技开发出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厚度只有A4纸的1/3,已经实现连续百万次弯折不破损。彭寿解释说,其独特性在于,打破了传统折叠屏机械抗疲劳强度差、易出现折叠痕的限制,提升了用户体验。随着超薄柔性玻璃在折叠笔记本电脑、卷轴电视、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拓展应用,未来3—5年,这一创新成果将加速走进千家万户,也将成为柔性显示材料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好消息还不止于此。2月12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在安徽蚌埠成立,看着创新平台不断升级、中央应用研究院不断壮大,彭寿心中感慨万千:遵循“四个面向”的战略指引,打造基础材料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想法逐步落地。   “基础材料的创新进步离不开‘国家队’的有力支撑。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中央企业、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形成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彭寿透露,接下来,将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与大力支持下,发挥“一中心一总院”的双轮驱动,努力打造“国之大材”,开创玻璃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我国基础材料走上世界舞台中央。   面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彭寿表示,“十四五”是我国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使命在心、责任在肩,自己也更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加自觉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继续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行业进步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3-11
    •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受到社会关注。 关键核心技术怎样攻关?科技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可预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燃眉之急”“心腹之患”: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看原始创新 “总体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我国存在明显的短板。”白春礼说,这些短板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白春礼说,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主动请缨,从去年开始,新启动了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等先导科技专项,要求项目责任人立“军令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申报奖励、不调动工作、不从事其他项目工作,希望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早日攻关成功。 “目前这几个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相信经过一段时期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能够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白春礼说,补齐所有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还离不开大力度的持续投入、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积累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