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3-11
  •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受到社会关注。

    关键核心技术怎样攻关?科技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可预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燃眉之急”“心腹之患”: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看原始创新

    “总体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我国存在明显的短板。”白春礼说,这些短板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白春礼说,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主动请缨,从去年开始,新启动了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等先导科技专项,要求项目责任人立“军令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申报奖励、不调动工作、不从事其他项目工作,希望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早日攻关成功。

    “目前这几个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相信经过一段时期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能够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白春礼说,补齐所有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还离不开大力度的持续投入、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积累等因素……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3/423748.shtm
相关报告
  • 《两会面对面:专访全国人大代表 白春礼》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3-08
    • 目前,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卡脖子”问题有的迫在眉睫,有的是心腹之患。从去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启动了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等3个C类先导专项,组织全院力量着力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每个项目的投入都在10亿元以上。对于这些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白春礼把他们分为必须马上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和需要长远布局的心腹之患问题。中兴事件发生之后,对整个社会震动很大。“卡脖子”关键技术就包括高端芯片。目前,我国芯片的进口已经超过石油的进口。而且,很多专门用于科研的高端机器设备也需要进口,万一不能进了,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一个境地。对于C类先导专项的项目责任人,中国科学院要求他们立军令状,明确了在项目运行时期的“三不”原则:不申报奖励、不调动工作、不从事其他项目工作。   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 项目负责人必须立军令状   白春礼:“不申报”是指在项目的承担时期运行时期不要申请奖励,项目完成之后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大的成果,这时候再去申请奖励也不迟。我们担心忙着把阶段成果拿去申报奖励,会分散研究人员的精力,耽误研究人员的时间。   不能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来评价人才 要倡导“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记者:从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脑子里光惦记着我的研究项目会有什么样的回报,这种心态常见吗?   白春礼:确实有,前一段时间国家提出来破除“四唯”,就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来评价人才。我们评价承担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不是评价他是不是发了论文,是不是写了申请专利,而是看你这个项目是否真正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这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记者:我在潜心研究的同时,与此同时我也在发表文章,这是并行不悖的,为什么说他会分心呢?   白春礼:现在讲到破除“四唯”,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要把发表论文多少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如果用论文的数量评价一个人的成果,我发了四篇文章就比你发一篇文章要好。这个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个弊端。他可以把一篇文章拆成三篇文章去写,把每一段都写上东西变成三篇文章。但其实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才是一个大部头或者一个质量比较完整的成果。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能真正潜下心来,板凳甘坐十年冷,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使一个成果更大、更完整、更有影响力,这是我们科技界非常倡导的。   率先合并科研院所,助力国家实验室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习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那么,国家实验室建设,目前进展如何?   白春礼:我们制定率先行动计划,率先行动计划把科学院研究所按照四类机构来管理,其中有一个四类机构就是叫创新研究院。创新研究院我们的目标就是按照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体制和模式来做,希望跨所跨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最近我们把科学院电子研究所、遥感研究所、光电研究院三个所合并,成立一个空天信息研究院,为国家实验室建设做准备。   记者:如果不整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白春礼:整合之后形成一个合力,我们从管理上更加方便,大家就不会东跑西跑。因为像大科学装置提供服务,要提前预约要排时间,并不是说你想什么时候弄就什么时候弄。地域院所不一样,它得分别申请分别排队,肯定要浪费你时间。这样整合在一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同科学家都在一起,多学科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记者:是不是只有国家层面能够进行这样的整合?   白春礼:所以我想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出来要建设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初衷,希望能够建立跨学科的平台,有一个大的力量。
  •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力挺碳基芯片:性能将是传统硅基芯片10倍以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9
    • 11月12日,由《财经》、财经网、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论坛上发表关于科技发展和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指出以石墨烯等材料为核心的碳基芯片将是芯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性能将是传统硅基芯片的10倍以上。 白春礼指出,未来科技发展的三个重点方向是:信息科技、生命健康、基础研究。其中基础研究支撑所有前沿科技的发展,信息科技则是推动生命健康领域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后两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获得投资最多、最能体现综合国力的方向。 以信息科技为例,作为信息科技尖端技术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其重要性无需赘言。当前5nm的硅基芯片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的标准,3nm的硅基芯片正在研发,然而3nm几乎已经达到物理极限,此后摩尔定律将失效,所以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碳基芯片,比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化硅等。 白春礼指出,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芯片的性能预期将是传统硅基芯片的10倍以上,将能更好的发挥摩尔定律。这些高精尖芯片的问世,也将进一步推动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发展。 行业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多国已展开对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碳基芯片的研究,如欧洲、韩国和新加坡等都已经开始呈现出从学术成果向市场化应用进行转变的趋势,以上几地政府也相继出台和实施了相关扶持政策来支持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欧洲石墨烯旗舰计划、韩国国家石墨烯计划以及新加坡国家石墨烯研究院相继实施和落地,其中均涉及相关内容。 中国目前也已涉足碳基芯片研发与应用领域。据中新社报道,中英两国正在就石墨烯新材料在芯片中的应用落地开展合作。中国公司东旭光电于今年8月与全球石墨烯顶级研究机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署协议,共同致力于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推广,该产品集合了单层石墨烯薄膜技术、悬浮石墨烯技术和碳原子化学修饰三大技术,有望以较大的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颠覆气体传感芯片产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