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头鲸的糞便样本将海洋变暖与北极水域的藻类毒素上升联系》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11
  • 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2025年7月9日)——根据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新研究,阿拉斯加原住民社区为生生存目的而捕捞的弓头鲸中发现的毒素不断上升,这表明海洋变暖导致北极食物网中藻类毒素的浓度更高。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研究人员是多机构、多年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侧重于这一关键问题,该问题威胁到沿海社区的粮食安全,这些社区依靠海洋生物,包括蛤蜊、鱼类和鲸鱼,来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阿拉斯加的社区现在要求研究人员帮助他们了解和监测他们赖以生存的北极生态系统中藻类毒素的出现。

    西雅图NOAA渔业西北渔业科学中心的研究科学家、新研究的主要作者Kathi Lefebvre说:“这些是以前未知的新风险。”“阿拉斯加北部和西部偏远社区的人们依靠海洋资源来获得营养和文化福祉。现在我们发现这些资源处于危险之中。”

    阿拉斯加巴罗北坡区的野生动物兽医、新研究的合著者Raphaela Stimmelmayr说:“本土社区非常了解他们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并且是第一批认识到全球变暖影响的人之一。”她说,社区现在需要可靠的工具,如现场测试,这样他们就可以实时测试传统食品中藻类毒素的存在。这些测试,以及来自监测计划和仪器的信息,也有助于他们就海洋哺乳动物或其他海洋野生动物(如蛤蜊、鱼类和鸟类)是否安全食用做出明智的决定。

    她说:“很难摆脱他们自古以来就需要和依赖的资源。”

    WHOI高级科学家Don Anderson和Bob Pickart,以及Anderson的研究生Evie Fachon,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以及其他专注于产生这些危险毒素的藻类物种的海洋学和繁殖动力学的调查。

    除了开展积极的研究项目外,Anderson还领导了位于WHOI的美国国家有害藻类繁殖办公室,其使命是促进美国HAB社区在国家层面的活动协调和沟通。其中一项活动是协助发布一项研究和应对HAB的国家科学战略。

    Anderson说:“近年来,我实验室的很大一部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阿拉斯加北极。”“鉴于该地区水分的快速变暖和我们记录的亚历山大种群的大规模,这是HAB研究的新领域。”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bowhead-toxins/
相关报告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精准溯源我国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4-0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黎团队主导,联合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团队,精准溯源了我国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相关研究成果“Identifying the source organisms producing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in a subtropical bay in the South China Sea”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55: 3124-3135)。 海洋藻毒素主要源于海洋鞭毛藻类,藻毒素可沿食物链传递并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人们消费含有藻毒素的海产品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在国际上高度受关注的“海洋与人类健康(Oceans and Human Health, OHH)”研究计划中,藻毒素被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是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藻毒素。近年来,沿岸海域富营养化加剧为有毒甲藻的爆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导致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给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带来严重危害,而精准溯源是防范藻毒素危害效应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海洋环境中PSTs基本来源于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其中Alexandrium spp.种类组成多样化,外观形态相似,但并不是所有种类均可产毒,传统方法难以将环境中的PSTs与对应的具体藻种相关联。由于生物累积与转化作用,产毒藻种在低密度也会带来潜在生物中毒素超标的状况,同时也给准确捕捉产毒藻种多样性分布和藻毒素溯源带来困难。 本研究以大亚湾为研究目标区域,在非赤潮期间(有毒藻种密度66?972 cells·L-1),通过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藻细胞单克隆体系培养及传统形态学分析,筛选潜在的麻痹性产毒藻种,包括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Alexandrium hiranoi、Alexandrium leei和Alexandrium sp,对相关藻种进行分离培养构建单克隆培养体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方法对浮游植物、贝类样品和单克隆体系的毒素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尽管A. minutum和A. pacificum普遍存在于大亚湾海域,且均能够产生毒素,但A. pacificum产毒能力更强,且胞内毒素组成与浮游植物和贝类样品中相同,均以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2)为主,因此,通过藻种筛选和毒素组成分析,确定A. pacificum是大亚湾海域生物中PSTs最主要的贡献者。 综上所述,该研究基于多种分析手段明确PSTs产毒藻种在我国南海海域的多样性分布并准确溯源环境中PSTs的肇事藻种,这为准确溯源海洋环境中藻毒素的产毒藻种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思路与手段,对于揭示海洋生物沾染藻毒素特征和潜在途径,及进行藻毒素风险有效监测和预警都有极大的帮助。 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柳阳和深圳大学陈振帆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黎为本文通讯作者。项目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项目等项目的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0c06991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1
    • 6月12日,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10家单位。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成员40余人参加会议,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娄治平研究员代表依托部门致辞并对基础资源专项管理提出要求,海洋所所长王凡代表项目主持单位致辞并表示研究所及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研讨会由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颜天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包括背景意义、内容目标、考核指标、技术路线、调查海域、年度计划、运行机制等。各课题详细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专家组围绕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充分肯定了该项目方案和意义,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建议从基础资料调查角度发力,综合考虑调查海域选择和站位布局,加强各课题之间的对接和联系,重视数据平台的构建和持续运行。项目组在之后的内部讨论会上对专家组意见进行详细讨论和落实,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就调查区域布局、采样和分析方法的统一和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等具体细节展开深入研讨,并将针对样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样本库和数据库构建等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此次研讨为进一步明确项目和课题方向,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