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上海光机所提出优化光刻胶飞秒激光多光子聚合效率新方案》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22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薄膜光学实验室在提升光刻胶的飞秒激光多光子聚合效率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在光刻胶中引入带有非线性吸收效应的溶剂,有效降低了光刻胶的多光子聚合阈值,拓宽了光刻胶的飞秒激光加工窗口,并能够优化飞秒多光子聚合加工的精度。相关成果以“An easy method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multi-photon polymerization: Introducing solvents with nonlinear optical absorption into photoresist”为题发表在《光学与激光技术》(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上。

    飞秒激光加工由于其可以突破光学衍射极限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微纳结构制造技术,这是基于光刻胶对飞秒激光的多光子吸收(MPA)效应,调控光刻胶聚合阈值是提升飞秒激光加工精度和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其技术核心是调控光刻胶中的光引发剂。研究团队通过解析光刻胶在飞秒激光辐照后的光-物理-化学反应过程,认为光刻胶中溶剂的MPA效应也会影响聚合阈值,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利用溶剂的非线性吸收效应增强光刻胶体系MPA效应的新方案。

    研究人员选择了三种常用的光引发剂IRG369、ISO和TPO分别混合在不具有MPA的线性溶剂EA和具有MPA的非线性溶剂CPon中,相比于引发剂溶解在线性溶剂中,溶解在非线性溶剂中的MPA阈值降低~23%。研究人员进一步配制了带有聚合单体PETA的光刻胶,利用飞秒激光进行曝光实验,结果显示非线性溶剂配置的光刻胶体系的多光子聚合阈值降低16%。

    该研究成果为优化光刻胶的飞秒激光多光子聚合加工窗口、效率和精度提供了一种新颖且简便的方案,并验证了混合溶液中各成分的非线性吸收存在叠加增强效应,为优化光刻胶性能提供了思路。这种非线性吸收叠加增强也用于优化其它溶剂化的非线性光学技术,如双光子显微技术和双光子荧光成像等。

    图1 (a)光刻胶A和B的MPP聚合点直径统计(b)引发剂TPO分别在非线性溶剂CPon和线性溶剂EA中,以及溶剂CPon自身的MPA强度

    图2 光刻胶中引发剂分子和溶剂分子的MPA叠加过程示意图:非线性溶剂的MPA使体系中存在更多的激发态碟子,从而促进了MPA和后续的聚合,降低了MPP阈值

相关报告
  • 《突破 | 高光灵敏度光刻胶在微纳增材制造打印速率方面实现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1-17
    • 近期,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何向明研究员、徐宏副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匡翠方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一种基于金属氧化物杂化纳米颗粒的高光灵敏度光刻胶材料。合作研究团队利用光致极性变化原理研发出的光刻胶在光刻曝光时能够高效发生化学反应,并显著改变其在显影剂中的溶解性,成功将双光子光刻技术的打印制造速率提升至了米/秒级,比常规的双光子光刻适用的打印速率(通常为微米/秒到毫米/秒级)快了3-5个数量级,大幅提高了双光子光刻技术的制造效率。 双光子光刻技术是一种微纳米级增材制造打印技术,其利用光刻前后光刻胶的溶解度变化来实现精细结构的制造。双光子光刻技术利用高数值孔径的物镜对激发光束进行聚焦,使其在空间上形成亚微米级尺度的焦点。焦点处的光刻胶能够发生双光子吸收效应,进而引发化学反应,使得光刻胶的溶解度发生变化。通过控制焦点的移动路径,在显影过后就可以得到打印出的三维立体微结构。然而,常规的双光子光刻的打印速率(即双光子线性扫描速率)较慢,通常为微米/秒到毫米/秒级,在制造较大体积的微结构时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这成为了限制双光子光刻技术大规模实际应用的瓶颈难题。要使双光子光刻技术能够成为现实可行的大规模微结构制造技术,在保持微纳米级打印精度的同时,打印制造速率需要提升几个数量级。 为了解决双光子光刻技术打印速率慢的难题,研究团队利用光致极性变化原理研发了一种基于金属氧化物杂化纳米颗粒的高光灵敏度双光子光刻胶材料。与传统的聚合物基光刻胶不同,该光刻胶的成膜树脂是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其由氧化锆内核和甲基丙烯酸配体外壳组成。2,4-双(三氯甲基)-6-对甲氧基苯乙烯基-1,3,5-三嗪(BTMST)作为该光刻胶体系的光敏剂,光刻曝光时引发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化学反应。为了实现高速双光子光刻,研究团队自主搭建了一台配备了转镜扫描系统的双光子光刻设备。利用该台双光子光刻设备,氧化锆杂化光刻胶能够适配7.77 m/s的双光子打印速率,比传统的聚合物基光刻胶的适用打印速率快了3-5个数量级。此外,氧化锆杂化光刻胶还具有微纳米级的打印精度,曝光线条的线宽能够小至38 nm。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氧化锆杂化光刻胶的高光灵敏度是由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高效光致极性变化引起的。 氧化锆杂化光刻胶由光敏剂BTMST、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和溶剂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组成。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具有约46 wt%的无机含量,并且含有许多易带电荷的Zr(IV)和O原子;然而,表面配体外壳能够对无机内核进行有效的电荷屏蔽,使得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整体外表面呈现中性。中性的外表面使得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在有机溶剂中具有很高的溶解度。通过旋涂/软烘法将氧化锆杂化光刻胶在玻璃基片上制成光刻胶膜,并使用油浸式双光子光刻模式对光刻胶膜进行打印曝光(图1)。 图1. 双光子光刻系统及其打印速率挑战示意图。 研究团队自主搭建了一台配备了转镜扫描系统的双光子光刻设备(780 nm飞秒光源),该台设备能够实现米/秒级的双光子光刻打印。利用该台光刻设备,氧化锆杂化光刻胶能够适配7.77 m/s的双光子打印速率,打印线条的线宽为172 nm。米/秒级的双光子打印速率比传统的聚合物基光刻胶(微米/秒到毫米/秒级)快了3-5个数量级。利用氧化锆杂化光刻胶,研究团队在米/秒级的双光子打印速率下刻写了一些2D和3D的结构图形,例如1 cm2面积的正方形光栅图形和~1 mm3体积的3D微透镜阵列图形(图2)。 图2. 氧化锆杂化光刻胶在配备了转镜扫描系统的双光子光刻设备(780 nm飞秒光源)下的双光子光刻性能。 研究团队还自主搭建了一台配备了振镜扫描系统的双光子光刻设备(532 nm飞秒光源)。利用该台光刻设备,氧化锆杂化光刻胶能够打印出38 nm线条线宽的图形;光刻图形的最小可分辨间距能够达到150 nm。此外,研究团队还打印了一些复杂的3D微结构,例如空心的富勒烯结构和超材料立方体结构等(图3)。 图3. 氧化锆杂化光刻胶在配备了振镜扫描系统的双光子光刻设备(532 nm飞秒光源)下的双光子光刻性能。 研究团队利用DFT-COSMO方法对光刻胶组分结构的电荷密度分布进行了模拟预测(图4)。曝光前,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以及纳米颗粒的聚集体的表面电荷呈现中性;然而,曝光后,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阳离子以及纳米颗粒阳离子的聚集体的表面带有明显的正电荷。研究团队根据模拟计算和光谱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该光刻胶可能的成像机理:光敏剂BTMST通过双光子吸收发生异裂,生成了活性阳离子。光敏剂活性阳离子进而诱导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外层配体壳发生解离,外层配体壳受到破坏后生成了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阳离子。破坏纳米颗粒的外层电荷屏蔽壳会使得纳米颗粒之间产生强相互作用力,导致纳米颗粒发生聚集。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阳离子及其聚集体的分子极性与原始的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分子极性相差很大,这种高效的光致极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纳米颗粒在显影剂中的溶解性,从而实现了高速双光子光刻。 图4. 利用DFT-COSMO方法计算模拟光刻胶组分结构的表面电荷密度分布情况 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可实现高速双光子光刻的高光灵敏度氧化锆杂化光刻胶,以解决双光子光刻技术打印速率慢的难题。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高效光致极性变化使得曝光后的光刻胶在显影剂中的溶解性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了体现氧化锆杂化光刻胶高光灵敏度的优势,研究团队自主搭建了一台配备了转镜扫描系统的双光子光刻设备,并利用氧化锆杂化光刻胶实现了7.77 m/s的双光子光刻打印速率。在打印精度方面,研究团队通过优化双光子曝光-显影工艺,获得了线宽为38 nm的光刻图形。该项工作研发的高光灵敏度光刻胶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双光子光刻技术的打印速率,并大幅缩短双光子光刻制造所需的时间,有望推动双光子光刻技术在微纳增材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实际应用。
  • 《突破 | 上海光机所在稳定多色微纳激光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6-27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董红星研究员和张龙研究员团队通过离子交换在单个卤素渐变全无机钙钛矿超晶格结构中获得了稳定多波长激光。相关研究成果以“Stable multi-wavelength lasing in single perovskite quantum dot superlattice”为题发表于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 多波长微纳激光器在高度集成光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全无机钙钛矿具有动态软离子晶格,卤化物阴离子迁移能较低等原因,获得带隙渐变的合金微纳钙钛矿结构仍然是一个挑战。并且即使通过复杂的手段获得了带隙渐变的卤素掺杂钙钛矿微纳结构,也会由于卤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进行离子迁移导致带隙梯度的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通过钙钛矿量子点超晶格中的精细离子交换实现带隙梯度稳定的合金超晶格结构。量子点超晶格是长程有序、密集排列的量子点阵列,在超晶格中相邻量子点具有一定间距。超晶格中量子点的这种离散排列结构可以通过增加阴离子迁移的能垒,有利于离子交换后超晶格中各个区域间稳定带隙差的形成。光致发光光谱结果证实了这样获得的带隙渐变CsPbBr3-3xCl3x合金超晶格的带隙梯度稳定性比我们之前得到的钙钛矿单晶合金纳米线高约10倍。结合荧光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解析了超晶格中离子交换的机理,并基于合金超晶格结构实现了稳定的多波长激光输出。 图1 (a) 超晶格中离子交换示意图;(b) 渐变超晶格中的多色微纳激光示意图;(c) 渐变超晶格中的多波长可调激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