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上海光机所在稳定多色微纳激光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6-27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董红星研究员和张龙研究员团队通过离子交换在单个卤素渐变全无机钙钛矿超晶格结构中获得了稳定多波长激光。相关研究成果以“Stable multi-wavelength lasing in single perovskite quantum dot superlattice”为题发表于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

    多波长微纳激光器在高度集成光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全无机钙钛矿具有动态软离子晶格,卤化物阴离子迁移能较低等原因,获得带隙渐变的合金微纳钙钛矿结构仍然是一个挑战。并且即使通过复杂的手段获得了带隙渐变的卤素掺杂钙钛矿微纳结构,也会由于卤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进行离子迁移导致带隙梯度的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通过钙钛矿量子点超晶格中的精细离子交换实现带隙梯度稳定的合金超晶格结构。量子点超晶格是长程有序、密集排列的量子点阵列,在超晶格中相邻量子点具有一定间距。超晶格中量子点的这种离散排列结构可以通过增加阴离子迁移的能垒,有利于离子交换后超晶格中各个区域间稳定带隙差的形成。光致发光光谱结果证实了这样获得的带隙渐变CsPbBr3-3xCl3x合金超晶格的带隙梯度稳定性比我们之前得到的钙钛矿单晶合金纳米线高约10倍。结合荧光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解析了超晶格中离子交换的机理,并基于合金超晶格结构实现了稳定的多波长激光输出。

    图1 (a) 超晶格中离子交换示意图;(b) 渐变超晶格中的多色微纳激光示意图;(c) 渐变超晶格中的多波长可调激射

相关报告
  • 《突破 | 西安光机所在超短激光脉冲光场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24
    • 近日,西安光机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在超短激光脉冲光场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微扰的三阶非线性过程全光采样方法,该方法的可测量脉冲脉宽短至亚周期,波段覆盖深紫外到远红外,具有系统结构简易稳定、数据处理简单等优点。相关两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Optics Letters。论文第一作者为特别研究助理黄沛和博士生袁浩,通讯作者为曹华保研究员、付玉喜研究员。 超短激光脉冲作为探索物质微观世界以及产生阿秒脉冲的重要工具,其完整的电场波形诊断尤为重要。目前普遍采用的表征技术广义上可分为频域测量、时域测量两类。在频域,具体有频率分辨光学门控(FROG)、光谱相位干涉法 (SPIDER)和色散扫描(D-SCAN)等主要方法,通过测量非线性过程产生的光谱信息来间接获取超短脉冲脉宽及相位。此类方法因装置简单易于搭建而被广泛采用,但通常需要复杂的反演迭代算法,并且难以获得光电场信息,而且受限于相位匹配机制,比较难以应用于倍频程以上的激光脉冲测量。 而基于时域采样的测量方法通常不受严格的相位匹配限制,并且对电场波形很敏感,可用于直接测量光电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研究团队提出基于微扰三阶非线性过程的全光采样方法是一种基于时域采样的测量方法,在实验中分别应用瞬态光栅效应(TGP)和空气三倍频效应(Air-THG),准确的测量了钛宝石激光器输出多周期脉冲(750-850nm,25fs)、基于充气空心光纤后压缩技术(600-1000nm,7.2fs)和双啁啾光参量放大系统(1300-2200nm,15fs)产生的少周期脉冲,实现了覆盖可见、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的超短脉冲测量,可以满足不同波段超短脉冲测量的需求。 未来此项进展可以在阿秒驱动源快速诊断、超短激光脉冲测量装置国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 可见波段周期量级脉冲测量结果 图3中红外波段周期量级脉冲测量结果
  • 《突破 | 上海光机所在高功率光纤传能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高功率空芯光纤传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5米长反谐振空芯光纤成功实现了1微米波段千瓦级以上功率的连续激光的长时间柔性传输,相关研究成果以“Laser-induced damage of an anti-resonant hollow-core fiber for high-power laser delivery at 1 μm”为题在线发表于《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机械加工、医疗手术和军事国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受限于传统石英光纤的非线性激光损伤与能量损失,千瓦级以上激光传输一般采用大芯径石英光纤。光纤多模传输条件下,光纤远端激光聚焦尺寸大,光束质量差,根本上限制了其在精密加工等场景中的广泛应用。近些年出现的反谐振空芯光纤将光场束缚于中空的纤芯中,为激光传输提供了一个类似自由空间的环境。反谐振空芯光纤在长距离激光传输中,展现出良好的单模特性(M2<1.3),具有极高的损伤阈值,极低的非线性和色散,成为高功率激光传输新的突破口。 研究人员通过4-f透镜系统将1080 nm大功率工业连续光纤激光器的输出耦合进入5米长的自研反谐振空芯光纤(光纤损耗0.13dB/m@1080nm),实现了千瓦级激光的准单模传输。研究人员设计并制作的水冷耦合端子为空芯反谐振光纤提供高效热管理。在1500W激光入射功率和80%耦合效率下,实现了1kW功率以上的激光长距离光纤传输,且光纤端面无激光损伤。其中1KW入射功率下,反谐振空芯光纤在30分钟之内保持连续激光无损稳定传输。 研究发现了三类空芯光纤的激光损伤机制,初步建立了反谐振空芯光纤高功率连续激光损伤模型。理论估算表明,空气填充条件下的反谐振空芯光纤的连续激光传输功率高达97kW。本项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微结构空芯光纤激光传能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 图1 (a)反谐振空芯光纤传输损耗测量图(插图为反谐振空芯光纤电镜图);(b) 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千瓦级高功率能量传输实验装置图 图2 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高功率能量传输(a)输出功率与耦合效率随输入功率变化图;(b)输出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输入功率为1000W) 图3 反谐振空芯光纤理论损伤阈值随耦合效率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