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抗原提呈潜能》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06
  • 2024年3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高强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团队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力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题为Neutrophil profiling illuminates anti-tumor antigen-presenting potency 的研究论文。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广泛参与免疫循环、免疫编辑、免疫逃逸等重要过程。同时,中性粒细胞也是人类白细胞中最为普遍的类型(占比40%-70%),在免疫调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中性粒细胞具有较短的半衰期(6-8小时)和较高的脆弱性,导致对中性粒细胞进行系统性研究较为困难,曾被认为可能是肿瘤免疫调控中的“配角”,他们的功能直到近年来才受到领域的逐渐关注:中性粒细胞其实是精密分工的团队,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在泛癌尺度的肿瘤微环境研究如火如荼,这一策略为系统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表型带来了新的机会

    研究团队通过整合来自225例患者样本的中性粒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数据(79.29%自测数据和20.71%公共数据),发现中性粒细胞可分为10种不同亚群,如HLA-DR+CD74+(抗原提呈型)、VEGFA+SPP1+(促血管新生型)、CXCL8+IL1B+(炎症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免疫表型、趋化因子特征和成熟状态。其中,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和更好的预后显著相关,而VEGFA+SPP1+中性粒细胞和更差预后相关。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利用4种单细胞轨迹算法、多重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表征了中性粒细胞的不同成熟状态,发现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可能是终末分化的成熟状态细胞亚型之一。因此,研究团队进一步聚焦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功能和调控机制,通过单细胞代谢通路scMetabolism(https://github.com/wu-yc/scMetabolism)分析、代谢物体外筛选等,发现亮氨酸和中性粒细胞MHC-II类抗原提呈功能的潜在联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群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研究团队发现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可提呈肿瘤新抗原至T细胞,重塑T细胞免疫组库并增强抗原特异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探索了抗原提呈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治疗价值。他们发现多种类型的小鼠肿瘤中也存在抗原提呈相关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在小鼠模型中,高亮氨酸饮食或抗原提呈相关中性粒细胞过继治疗可增强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此外,基于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测序数据分析发现,抗原提呈中性粒细胞和免疫治疗响应程度显著正相关。

    综上,这项工作生成了多癌种的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图谱(http://pancancer.cn/neu),深入分析了中性粒细胞癌种特异及共享的转录模式、细胞状态、临床相关性等,聚焦HLA-DR+CD74+中性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并探索了利用中性粒细胞抗原提呈来增敏免疫治疗的可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126-0
相关报告
  • 《纳米颗粒的表达能提高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07
    • 抗癌疫苗通过训练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消除基于差异抗原表达的恶性细胞。虽然概念上有吸引力,但由于癌症和健康组织的相似之处,临床疗效缺乏。理想的情况是,一种有效的疫苗配方能够以一种能刺激内源性免疫反应的方式来释放多种肿瘤抗原。在这里,报道了一个仿生的纳米抗肿瘤疫苗,它能与高度免疫刺激的佐剂一起提供aut同源的肿瘤抗原材料。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肿瘤抗原和佐剂,以一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有效抗原呈交和下游免疫过程活化的方式同时呈现。最后,证明该制剂能在体内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当结合其他免疫疗法如检查点封锁,纳米疫苗显示出实质性的治疗效果。总体而言,该研究成果代表了纳米技术在免疫工程领域的合理应用,为未来个性化、自体抗癌疫苗的广泛适用性提供了一份蓝图。 ——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2日
  • 《体外评价铋亲脂纳米粒(BisBAL NPs)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0-10
    • 目的:评价亲脂性铋纳米粒子(BisBAL NPs)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材料与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双纤支原体NPs对人MCF-7乳腺癌细胞和MCF-10A乳腺纤维囊性上皮细胞的影响。MTT法评价细胞活力,calcein AM法分析质膜完整性,comet基因毒性,Annexin V/7-AAD法细胞凋亡。 结果:BisBAL NPs呈球形(平均直径28nm),凝聚成致密的电子团簇。BisBAL NP诱导了剂量依赖性生长抑制。最重要的是,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高于MCF-10A细胞。1µM BisBAL NP,MCF-7抑制增长51%,尽管它是11% MCF-10A;在25岁µM BisBAL NP,生长抑制MCF-10A MCF-7为81%和24%。对机制的行动,一个24小时接触10和100µM BisBAL NP造成损失的细胞膜完整性和分裂的肿瘤细胞DNA。BisBAL NPs在10µM基因毒性,引起乳腺癌细胞的凋亡。 结论:BisBAL np诱导的生长抑制是剂量依赖性的,乳腺癌细胞比非乳腺癌细胞更脆弱。BisBAL NPs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质膜完整性的丧失和对乳腺癌细胞基因组DNA的基因毒性作用。 关键词:抗肿瘤活性,铋纳米粒子,乳腺癌,化疗,细胞毒性 ——文章发布于201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