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后中国新增煤电项目将不具备经济性 - 中国电力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09
  • 《NEO报告》指出,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在2027年达峰,并在之后20年下降超过一半。在风电、光伏度电成本不断俯冲的情况下,中国煤电项目的经济性正在丧失,2025年将经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7月4日,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于北京举办《2019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下称《NEO报告》)发布会暨研讨会上,《NEO报告》中国市场首席作者栾栋介绍,目前中国新建陆上风电和光伏项目的度电成本位于50美元/兆瓦时的水平,与新建煤电不相上下。到2025年,新建陆上风电、光伏项目的度电成本将较新建煤电项目低三成以上。

      “这意味着,2025年后用新建煤电项目,满足新增电源需求将不具备经济性。”栾栋预计,在随后的两三年,新建陆上风电、光伏的度电成本将低于已建煤电的运行成本。

      栾栋由此指出,从经济性方面考虑,2025年后,中国将不必新建煤电项目。

      他还表示,随着新建煤电项目的减少,中国煤电发电量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此后便缓慢下降。到2050年,中国煤电在整体发电量中只占据15%的份额。

      随着煤电项目的减少,风电、光伏将挑起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的大梁。

      目前,中国电力系统累计装机中,有58%是化石能源,39%是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化石能源占比将下降到47%,可再生能源占比将提高到50%,以储能为主的灵活电源开始起势,将达到1%。到2050年,化石能源占比下降至23%,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量将占比67%,灵活电源占7%。

     这将带来13.3万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包括5.3 万亿美元的风电投资及4.2万亿美元的光伏投资。除新建发电资产外,另有8400亿美元将投向储能,有11.4万亿美元将用来扩建电网基础设施。

      该报告首席作者Seb Henbest在会上表示,预计到2050年,风电和光伏在全球电力系统装机量的占比将接近一半,并在2030年前,帮助电力行业保持在控制温升2度以内的轨道上。

      《NEO报告》预计,到2050年,煤电发电量在全球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37%下降到12%。与此同时,石油发电将基本消失;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占比将从目前的7%增长到48%;水电、气电和核电的市场占有率大致不变。

      据《NEO报告》介绍,目前,在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地区,风电或太阳能已是最低价的新建电源。自2010年以来,风机价格已下降49%,光伏组件和锂电池价格已下降85%。

      在碳价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欧洲正走在全球电力行业脱碳的最前端。到2050年,欧洲高达92%的电力供应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相较之下,拥有大量低价天然气的美国和拥有大量现代化燃煤电厂的中国,低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NEO报告》指出,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在2027年达峰,并在之后20年下降超过一半。

相关报告
  • 《十四五"东中部电力平衡面临较大压力 - 中国电力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1
    • 综合考虑环保及碳减排约束对煤电发展的影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东中部区域电力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在6月29日举行的“2019年第一批基础研究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作出上述预测。   我国“十四五”期间电力平衡情况是当前业界十分关切、具有一定争议的话题。国网能源研究院初步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4%—5%,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电力负荷峰谷差持续加大,冬季采暖范围扩大导致冬季用电峰值上升较快,夏季日负荷双峰特征更加明显。   2025年电力年均增速5.5%   张运洲表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以及能效的提升,预计一次能源消费“十四五”期间平稳增长,增速在2%左右。电力消费增速明显高于一次能源,主要是由于清洁能源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80%以上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气化水平将持续较快上升。   张运洲分析,一方面,受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逐年提高影响,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最大负荷增速将高于用电量增速,预测2025年达到13.3亿千瓦,年均增速5.5%,高于用电量增速约1个百分点。最大日峰谷差率预计将增至35%,最大日峰谷差达到4亿千瓦,电力系统调峰压力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东中部地区夏季日负荷更多地呈现双峰特征,增加了电力平衡的难度。尤其是晚高峰期间光伏出力几乎为0,电力晚高峰平衡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初步测算,如果仅考虑已明确的“十四五”期间投产电源和跨区输电通道,2025年国网公司经营区东中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能力明显不足,其中,华北受端、华东、华中等地区的电力缺口将分别达到2400万、3400万和2800万千瓦。需要多措并举,包括增加有效电源、跨区调剂以及加大需求侧响应力度等手段保证电力供应。   今年电力供需增速基本持平   国网6月29日发布的《2019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从前几年的总体宽松已转为总体平衡,《报告》预计,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28—7.41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位于5%—6%区间的概率最大,今年电力供应增速与需求增速基本持平。   “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电能替代力度加大是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副所长谭显东表示,从去年用电情况来看,西北区域用电增速在下降,其余各个区域用电增速普遍回升。2018年全国用电增长的主要增量来自华北、华东和南方电网区域,这三个区域对整个全国增量的贡献是64%。“近两年来出现一个新特点,就是华中和西南在全国的用电增速由原来的比较慢,慢慢地发展到领先于其他地区。”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一是华北、华中电网供需紧张,预计缺口将分别达到600万千瓦、5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京津唐电网、河北南网,以及山东、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电网。二是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有所下降,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2030年前后煤电装机达到峰值   《报告》还预计,2019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全国发电利用小时数在3810小时左右,较上年下降53小时。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1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8%。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削减煤炭消费的大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更大的控煤压力,需要统筹协调好煤电机组的新增、退役及延寿,推进气电建设,以及大力推动负荷高峰期需求侧响应等方面措施。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测算,煤电装机峰值出现时间在2030年前后,约12.3—13.5亿千瓦,影响煤电峰值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力需求增长、水电和核电开发进度、跨区通道建设节奏等。   “相对于电量平衡,未来电力平衡是关键问题,电力平衡和对其他电源的调节补偿需求决定了煤电在电力系统中仍将继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2030年前后要维持12亿千瓦以上的煤电装机,不宜过早、过快大规模淘汰煤电,重点核心供电区域还应布局一批保障安全供应的应急备用燃煤机组。”张运洲表示。
  • 《政策确定性推动中国平价可再生能源发展 - 中国电力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政策的偏向以及成本的下降正引导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稳步推进平价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能源局同时也核准了1.5GW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去年试点推进困难,这一批新试点带来新的希望。BNEF认为,随着平价项目成为获得审批最有优势的渠道,无补贴风电或光伏项目将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八个省区有平价难度。   在2019年5月20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第一批平价项目中,风电与光伏项目规模分别达到了4.5GW与14.8GW。此外,另有1.5GW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将在26个城市展开,不过具体的发电技术并未公布。   在第一批平价项目中,仅有30%的规模明确了在2019年年底前并网的目标,剩余大部分项目在2019年以后才会建成。重量级的项目开发商选择在平价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而小开发商则在其他地区探索2020年以前成本下降的可能。从这些项目的情况来看,开发商的回报预期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   目前,黑龙江与广东成为平价项目开发商最为青睐的地区。黑龙江拥有较好的风电与光伏资源;而广东省的燃煤标杆电价为全国最高,为平价项目未来20年提供了高收益。   虽然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带来了希望,但是项目并网和交易前仍须获得电网公司的配合。这一新的商业模型不但将催生新的售电企业,同时会减免交易涉及的过网费。因此,我们对分布式市场化交易下一步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尽管平价项目的规模仅分别占BNEF今年风电及光伏新增装机量预测的4%及11%,这将是一个快速转型的开始。2021年开始,所有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都将没有补贴的支持,光伏政策也将紧随其后。BNEF预计,开发商对平价项目的兴趣将日益高涨,推动平价项目至少在其他七个省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