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东中部电力平衡面临较大压力 - 中国电力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1
  • 综合考虑环保及碳减排约束对煤电发展的影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东中部区域电力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在6月29日举行的“2019年第一批基础研究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作出上述预测。

      我国“十四五”期间电力平衡情况是当前业界十分关切、具有一定争议的话题。国网能源研究院初步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4%—5%,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电力负荷峰谷差持续加大,冬季采暖范围扩大导致冬季用电峰值上升较快,夏季日负荷双峰特征更加明显。

      2025年电力年均增速5.5%

      张运洲表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以及能效的提升,预计一次能源消费“十四五”期间平稳增长,增速在2%左右。电力消费增速明显高于一次能源,主要是由于清洁能源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80%以上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气化水平将持续较快上升。

      张运洲分析,一方面,受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逐年提高影响,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最大负荷增速将高于用电量增速,预测2025年达到13.3亿千瓦,年均增速5.5%,高于用电量增速约1个百分点。最大日峰谷差率预计将增至35%,最大日峰谷差达到4亿千瓦,电力系统调峰压力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东中部地区夏季日负荷更多地呈现双峰特征,增加了电力平衡的难度。尤其是晚高峰期间光伏出力几乎为0,电力晚高峰平衡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初步测算,如果仅考虑已明确的“十四五”期间投产电源和跨区输电通道,2025年国网公司经营区东中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能力明显不足,其中,华北受端、华东、华中等地区的电力缺口将分别达到2400万、3400万和2800万千瓦。需要多措并举,包括增加有效电源、跨区调剂以及加大需求侧响应力度等手段保证电力供应。

      今年电力供需增速基本持平

      国网6月29日发布的《2019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从前几年的总体宽松已转为总体平衡,《报告》预计,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28—7.41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位于5%—6%区间的概率最大,今年电力供应增速与需求增速基本持平。

      “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电能替代力度加大是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副所长谭显东表示,从去年用电情况来看,西北区域用电增速在下降,其余各个区域用电增速普遍回升。2018年全国用电增长的主要增量来自华北、华东和南方电网区域,这三个区域对整个全国增量的贡献是64%。“近两年来出现一个新特点,就是华中和西南在全国的用电增速由原来的比较慢,慢慢地发展到领先于其他地区。”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一是华北、华中电网供需紧张,预计缺口将分别达到600万千瓦、5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京津唐电网、河北南网,以及山东、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电网。二是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有所下降,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2030年前后煤电装机达到峰值

      《报告》还预计,2019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全国发电利用小时数在3810小时左右,较上年下降53小时。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1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8%。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削减煤炭消费的大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更大的控煤压力,需要统筹协调好煤电机组的新增、退役及延寿,推进气电建设,以及大力推动负荷高峰期需求侧响应等方面措施。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测算,煤电装机峰值出现时间在2030年前后,约12.3—13.5亿千瓦,影响煤电峰值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力需求增长、水电和核电开发进度、跨区通道建设节奏等。

      “相对于电量平衡,未来电力平衡是关键问题,电力平衡和对其他电源的调节补偿需求决定了煤电在电力系统中仍将继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2030年前后要维持12亿千瓦以上的煤电装机,不宜过早、过快大规模淘汰煤电,重点核心供电区域还应布局一批保障安全供应的应急备用燃煤机组。”张运洲表示。

相关报告
  • 《“十四五”电力规划难在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1-27
    • 2020年是制定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目前“十四五” 能源分领域规划已经呈现诸多新变化。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国家层面不再单独做水电、风电、光电的专项规划。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十四五”电力规划工作启动会议提出,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注重提升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效率,推动电力绿色转型升级。 环境复杂,规划难度加大 当前已处于“十四五”规划研究或者编制最重要的时期,“十四五”电力规划的编制方法肯定不能照搬以往。“很大一部分精力需要放到如何研究规划本身,比如,哪些是强制性,哪些是引导性,哪些根本不需要做,哪些一定要强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 “涉及电力的约束条件甚多,物理约束有电力平衡、调峰平衡、电量平衡,资源约束有风电和水电等技术可开发量、核电和抽蓄的站址资源等,均需合理研究。”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以前电力规划主要面对的是如何解决我国电力短缺问题,无论是电力规划、电网规划、煤电规划,还是水电规划,主要都是围绕资源配置、电网安全、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来进行。近年来,我国解决了电力长期短缺的问题,但是现在面临的电力工业问题比过去更加复杂。 “仅根据过去的经验方法做电力规划,肯定行不通了。”王志轩认为,规划需要适应新时代电力工业性质拓展、电力系统形态的变化。 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电改进入深水区、低碳发展、常规污染物控制等,都直接影响到“十四五”电力规划的制定,这些问题均需要在“十四五”电力规划中予以考虑。“例如,如何在规划中具体落实我国在《巴黎协定》中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还有,与电力体制改革9号文件颁布时相比,时代背景和电力发展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改革措施也应与时俱进,在规划中也应有所体现。”王志轩表示。 新形势下需要新思维 回顾电力规划缺失的10年,正是电源与电网脱节建设的1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由于没有出台电力综合规划(包括电网规划),电力发展规划与财政政策等存在严重的不统筹。那么,如何避免电力规划缺失造成的不协调?怎么规划“十四五”电力发展?电网发展趋势又是什么? 从2019年底开始,国网自身定位已经转变为输电服务供应商。 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陈皓勇看来,“十四五”时期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可能放缓。他向记者表示,特别是特高压交流从输电工程的角度看必要性不大。“那只是电网权力延伸的结果,输电线路铺设到哪儿,电网公司的权力就延伸到哪儿。” 在新问题新形势下,电网规划已无法按原来思维方式去研究。“以浙江为例,‘十四五’规划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紧平衡的规划,第二是不确定性的规划。为什么是不确定性规划?浙江资源匮乏,有潮流的不确定性、有电力市场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要转变规划思路,以前的规划是按需定购,需要多少保证供应多少,‘十四五’浙江电力规划需要转向双侧互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飞在日前表示。 规划核心是系统优化 “十四五”电力规划不仅要考虑供需平衡,更需要考虑电力工业性质的拓展、电力转型方向、电力系统形态变化、能源输送转化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着新能源发电大规模的建设,电力供给和能源侧之间关系日渐模糊,电力需求随着储能发展和电力供给交叉,分布式能源建设使电力需求和能源供给侧交叉,这些变化均是“十四五”电力规划需要研究的。 “我认为,‘十四五’的核心是能源系统优化。”王志轩表示,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系统、电力系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十四五”期间可能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到系统优化上,在对存量系统优化的基础上考虑增量发展。 “以电力规划为核心的多规合一势在必行。”国网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红霞对记者表示,只有把不确定性的边界条件尽可能统一,规划才有实际指导意义。“‘ 十四五’电力目标的多样性,供需平衡的挑战性,都亟待在‘十四五’规划得到解决。”
  • 《东北振兴将迎新一轮政策红利 - 中国电力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09
    • 部委频频调研部署 一揽子改革开放举措和重大项目落地在即 加快国企混改、更大力度开放、加码创新转型将成发力点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东北振兴将迎新一轮政策红利。《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日,从中央高层到部委层面围绕东北振兴频频展开调研和部署,辽宁、黑龙江等地也在密集谋划新一批重大政策和重点任务,一揽子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蓄势待发。除了设立东北振兴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倾斜支持外,加快国企混改步伐、采取更大力度开放措施、加码推动创新转型将成关键发力点。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东北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今年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6.1%、2.4%、5.3%。其中辽宁经济增速时隔四年多再次回到6%以上。   近一个月来,中央高层和部委紧锣密鼓地展开调研和部署,加快推进东北振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实现东北振兴关键在改革开放。6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据悉,国家将设立东北振兴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建立区域间产业转移税收分享机制。采取更大力度开放措施,打造重点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高地。   部委层面,6月18日至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赴辽宁省、吉林省,围绕东北地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十四五”时期推进东北振兴发展等主题开展调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要求,围绕推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目标,研究提出东北振兴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工作座谈会暨现场经验交流会,强调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融合,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东北三省一区在奋力实现全面振兴上也在加快部署。比如,6月25日国新办举行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省长唐一军表示,将抓好国企国资改革重头戏,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建设等。6月18日召开的吉林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强调,研究落实举措,细化具体任务,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扩大招商引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副院长王士君对记者表示,据统计,针对东北振兴及相关政策已有1000余项,其中国家政策200项左右,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政策体系结构。   从省域情况看,辽宁省集中在创新创业、功能区发展等;黑龙江省集中在开放政策、国企政策和政府改革策略;吉林省更多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性政策。   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东北地区重大工程项目也将提速推进。记者从地方发改委获悉,黑龙江将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建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重大能源项目、重大产业建设项目等。辽宁计划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从各方释放信号看,改革、开放、创新已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词。其中,国企改革被提到重要位置。6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孟建民在东北三省一区国资委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当前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处于关键时期。要发挥国企在东北振兴中的龙头作用,尽快在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东北地区要以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大试点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不受股权限制,积极探索各种经营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国企改革方式和国有资本配置格局,建立容错机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对记者表示。   在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看来,东北振兴既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加大国企混改力度,也要加快改善营商环境,破除隐形壁垒,壮大民营企业。事实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已经明确,将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   在打造开放新高地上,多地也有不少部署。辽宁省明确提出,全力把辽宁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大门户, 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振兴东北经济需要三省一区通力合作。比如,在开放通道建设,协作平台建设方面,发挥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构建大通关的贸易通道。”银温泉说。   王士君还建议,东北振兴政策除了区域普适性外,要强化差异性和导向化,以及提高政策连续性和持续性,建立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   此外,专家表示,东北经济已进入转型关键期,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马德秀表示,要立足制造业的扎实基础,加快大平台建设,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把既有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与转化扩散。“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