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确定性推动中国平价可再生能源发展 - 中国电力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政策的偏向以及成本的下降正引导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稳步推进平价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能源局同时也核准了1.5GW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去年试点推进困难,这一批新试点带来新的希望。BNEF认为,随着平价项目成为获得审批最有优势的渠道,无补贴风电或光伏项目将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八个省区有平价难度。

      在2019年5月20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第一批平价项目中,风电与光伏项目规模分别达到了4.5GW与14.8GW。此外,另有1.5GW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将在26个城市展开,不过具体的发电技术并未公布。

      在第一批平价项目中,仅有30%的规模明确了在2019年年底前并网的目标,剩余大部分项目在2019年以后才会建成。重量级的项目开发商选择在平价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而小开发商则在其他地区探索2020年以前成本下降的可能。从这些项目的情况来看,开发商的回报预期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

      目前,黑龙江与广东成为平价项目开发商最为青睐的地区。黑龙江拥有较好的风电与光伏资源;而广东省的燃煤标杆电价为全国最高,为平价项目未来20年提供了高收益。

      虽然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带来了希望,但是项目并网和交易前仍须获得电网公司的配合。这一新的商业模型不但将催生新的售电企业,同时会减免交易涉及的过网费。因此,我们对分布式市场化交易下一步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尽管平价项目的规模仅分别占BNEF今年风电及光伏新增装机量预测的4%及11%,这将是一个快速转型的开始。2021年开始,所有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都将没有补贴的支持,光伏政策也将紧随其后。BNEF预计,开发商对平价项目的兴趣将日益高涨,推动平价项目至少在其他七个省区产生。

相关报告
  • 《书评: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革命》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5
    • 山姆·吉尔认为,约翰·马修斯和谭浩(音)的新书对中国绿色转型背后的政策驱动因素进行了完美阐释,但对政治和电力的论述似乎不够。 Article image 新书强调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全球意义,但忽视了地方创新和政治因素。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苏里 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安安东尼奥·塞拉对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命运进行了研究,并对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进行了对比,前者因为贸易和制造业富裕无比,后者则因只依靠金属采矿而非常贫穷。 在一本关于中国电力体系的专著中,这样一个观点可能显得有些非同寻常,但对于作者约翰·马修斯和谭浩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们在书中写道,尽管中国身陷各种不利的“地缘政治纠葛”,以及给地区及全球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但它正在从以化石燃料为中心的采掘经济中“解放自我”。 相应的,中国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建设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来打破碳依赖僵局的国家”。 他们认为,这一进程“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是对当前的污染状况,以及中长期的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等问题的关切”。 减少造成气候变化的碳排放并非终点,而是这一宏大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十分顺手的副产品”。 认识到这一点,两位作者说,中国花重金建设电网,以更好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可以被视为“21世纪伟大基础设施项目”,能与公元7世纪修筑的大运河相媲美,这给中国摆脱“早期工业化电力”化石燃料依赖创造了良机。 马修斯和谭浩认为,正如德国和英国在19世纪主导了以煤炭为基础的技术,美国在20世纪成为石油基础技术的世界“老大”,中国则将成为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世界领袖,无论是其产品还是技术。用作者的话说,中国注定将创立“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能源范式”。 这些意义深远的结论并非凭空推测,而是作者在研究近年来中国发电、投资、专利等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作者关于创新与产业动力之间的理论基础尤其有价值。马修斯和谭浩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释,例如从“黑色”(化石燃料)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型路径(企业家致力于新的产业,其他人也会跟上)是如何变得“自我强化、自我可持续和不可逆的”。 他们阐释了中国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而有效降低了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的成本,这使得中国的非热源电力已经占到了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 最近的数据表明,太阳能发电量急剧增长。有趣的是,作者还指出,这些数据说明由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超过了核能发电,中国的非碳电力并不会依赖核电。 这条“学习曲线铁律”,再加上产业战略和在五年规划下“精心设置的目标”,为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做出了贡献。去年,中国的煤炭消费达到峰值,煤炭产量和热电发电量都开始下降,这一年“对世界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三重巨大意义的里程碑”。 电力政治 不过,对于一本力图“专门阐释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来说,马修斯和谭浩在政治方面的分析似乎有所欠缺。偶然出现的矛盾之处以及重要人物和机构名字的拼写错误让这个印象更加深刻。 更实际地说,书中处处提到了各种能源政策,这种提及也是有用和必要的,读者会认为这些政策有一个专家治国式的形成史,并且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如果本书能够对中国的电力政治(包括精英层和基层)进行更多阐释的话,至少会改变行文的架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重点在能源上,但对于电力谈得较少。 在中央层面,本书应该阐明围绕电力部门改革的漫长讨价还价和冲突过程,我很想多读到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在地方层面,读者可能会提出更多问题:如果增长缓慢的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要对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或者应对大规模失业的社会后果,产煤县的省一级官员应该如何适应?为遥远的城市输送电力的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设施能给电力企业带来收入,却对地方就业鲜有贡献。对此,当地人会有什么感受? 自下而上的创新 此外,这本书自上而下的视野意味着它忽略了产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正在塑造中国能源转型的许多有趣的自下而上的动力。 这里有不少需求引导的成功案例,比如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城市地区到处驰骋的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尽管上网电价常常受到地方电网的抵制,非政府组织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首批光伏设备采用者推动了其落实。 公众的焦虑甚至抗议似乎也在塑造着中国关于低碳能源选择的决策,尤其是在事关核能的情况下。在一些个案中,省或市政府(如山东省,尤其是德州市)为绿色创新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对中央政府研发项目进行了有力补充。 但总的来说,这本《中国可再生能源革命》是关于中国方兴未艾的能源转型的一本很有价值、简明清晰的最新研究专著,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全球气候都很重要。 面临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所带来的竞争威胁,发达经济体力图抵御。对此,本书在结论部分的观点也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书中呼吁发达经济体摒弃贸易报复,转而采取同样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在本国大力推动绿色创新和市场扩展。 但是,与16世纪的意大利一样,今天美国或英国的障碍不在于缺少英明的政策,而在于能源就是政治。
  • 《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1
    •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赵琼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在7月10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70%,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35%。 《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保持平稳增长,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接近2023年。2024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继续提升,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提供了基本支撑。不过,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以及来水存在不确定性,常规电源增加规模小于用电负荷增加规模,均增加了电力生产供应的潜在风险。综合考虑用电增长、电源投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迎峰度夏和度冬用电高峰期,部分区域中的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可能需要实施需求侧管理等措施。 《报告》预计,从需求总量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电力需求将持续保持刚性增长。到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绿氢、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用电需求将显著提高。从供应结构上看,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持续加大非化石电力供给,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统筹优化抽水蓄能建设布局。从消费结构上看,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全面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 《报告》表示,我国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 电力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23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566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4%。各电力交易平台累计注册市场主体74.3万家,同比增长23.9%。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已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并持续增长,发挥出电力中长期交易保供稳价的基础作用。2023年,全国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交易电量比重在90%以上,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96%,成交价格平稳。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23个省份启动了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品种和主体进一步丰富。全国各电网区域已实现辅助服务市场全覆盖,初步建立市场引导的辅助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形成以调峰、调频、备用等交易品种为核心的区域、省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 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2023年,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出台,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回收变动成本、辅助服务回收调节成本的煤电价格机制,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节奏进一步加快,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全国范围内促进有效竞争的交易规则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构建绿电、绿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机制,自绿电、绿证交易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底,全国绿电交易累计成交量954亿千瓦时,绿证交易累计成交量突破1亿张。 目前,电力行业正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电力源网荷储全链条发展迈上新台阶。 《报告》强调,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系统构建基础不断夯实,清洁低碳、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等方面均取得进展。比如在灵活智能方面,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加强,具备深度调节能力的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2814万千瓦,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高速增长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电力发输配售用全环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激发电力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