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发表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关于“新冠”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0-03-09
  •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3月4日上午10点左右,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03/science.abb2762

    此前,这两项成果已分别于北京时间2月19日、2月21日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发布,并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开。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物理系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Michael K. Rosen称,周强团队的这一生物物理学研究,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体细胞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将对研发精准的新冠肺炎诊断、治疗手段起到关键作用。

    来源于西湖大学

  • 原文来源:https://www.westlake.edu.cn/info/1017/4362.htm
相关报告
  •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发表古特提斯洋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5
    • 2020年3月5日,国际地学领域权威期刊《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Subduction–collision and exhumation of eclogites in the Lhasa terrane, Tibet Plateau”(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部的俯冲碰撞与榴辉岩折返)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和刘一鸣副教授合作完成。 拉萨地块内部松多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榴辉岩和石炭纪-三叠纪蛇绿岩的发现示踪了古特提斯洋盆的存在。然而关于榴辉岩的俯冲折返机制以及松多洋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亲缘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松多地区的区域构造解析工作显示该地区主要存在两期与榴辉岩俯冲折返相关的构造作用,并提出第1期变形发生在榴辉岩(~260 Ma)沿俯冲隧道折返阶段(~240 Ma),第2期变形与榴辉岩(~230 Ma)碰撞挤压折返相关(~200 Ma)。该成果区别于以往地质学家认为该地区仅存在碰撞造山折返的榴辉岩。同时通过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和松多洋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二者不具有亲缘性,松多古特提斯洋很可能为印度-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一个早期分支。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1.019
  • 《iScience在线发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1-06
    • 爱德华氏菌病是由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引起并危害全球海水养殖鱼类健康养殖的首要病害之一,引发鱼类大量死亡,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阐明爱德华氏菌在鱼类中的致病机制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近日,Cell综合性开源子刊iScience以“A bacterial pathogen senses host mannose to coordinate virulence”(细菌病原感知宿主甘露糖并调控菌体毒力表达)为题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科学家主持的研究成果。 糖代谢是为生物体生长提供能量的的基础代谢之一。病原菌往往一方面利用糖代谢生产ATP,促进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利用糖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物作为信号分子,调控代谢过程和毒力系统表达,从而促进感染过程。从杀鱼爱德华氏菌野生毒株出发,本论文首先利用mariner家族转座子构建了一个插入位点确定的杀鱼爱德华氏菌突变株文库(Defined transposon insertion mutant library)。利用该文库和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在不同培养基、巨噬细胞以及大菱鲆条件下对生长/定植相关的条件必需基因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在该菌中甘露糖代谢显著影响其在鱼体内的定植。本论文进一步研究发现,爱德华氏菌通过其编码的甘露糖PTS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酶)系统,感知环境中存在的甘露糖,并将其磷酸化生成甘露糖-6磷酸,并转运至胞内。体内的一种新型转录调控因子EvrA能直接与甘露糖-6磷酸结合并受其调控,增强与DNA结合能力,激活由EsrB和EsrC介导的三型分泌系统(T3SS)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的表达,进而调控杀鱼爱德华氏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过程,并造成系统性感染。该研究首次报道病原菌通过感知环境中的甘露糖调控毒力系统表达,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围绕着海水养殖业主要病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相关课题组紧扣“病原菌如何感知水产养殖环境和鱼类宿主生理变化并进行条件致病”主题,较为系统研究了相关病原菌感知包括温度、渗透压、pH、盐离子等鱼体内、外多种理化和生理信号变化并协调其中主要毒力系统T3SS和T6SS等表达和相关效应蛋白分泌的分子机制,基本阐明造成鱼类病害发生的机理,并进行了减毒活疫苗的理性分子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PLoS Pathogens、mBio、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Virulence等主流期刊,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相关疫苗产品也获得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免疫防治体系的构建。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王启要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论文发表过程中受到张元兴教授和刘琴教授的大力支持,合作单位为哈佛大学。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农业农村部国家海水鱼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经费共同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