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ience在线发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1-06
  • 爱德华氏菌病是由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引起并危害全球海水养殖鱼类健康养殖的首要病害之一,引发鱼类大量死亡,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阐明爱德华氏菌在鱼类中的致病机制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近日,Cell综合性开源子刊iScience以“A bacterial pathogen senses host mannose to coordinate virulence”(细菌病原感知宿主甘露糖并调控菌体毒力表达)为题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科学家主持的研究成果。

    糖代谢是为生物体生长提供能量的的基础代谢之一。病原菌往往一方面利用糖代谢生产ATP,促进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利用糖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物作为信号分子,调控代谢过程和毒力系统表达,从而促进感染过程。从杀鱼爱德华氏菌野生毒株出发,本论文首先利用mariner家族转座子构建了一个插入位点确定的杀鱼爱德华氏菌突变株文库(Defined transposon insertion mutant library)。利用该文库和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在不同培养基、巨噬细胞以及大菱鲆条件下对生长/定植相关的条件必需基因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在该菌中甘露糖代谢显著影响其在鱼体内的定植。本论文进一步研究发现,爱德华氏菌通过其编码的甘露糖PTS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酶)系统,感知环境中存在的甘露糖,并将其磷酸化生成甘露糖-6磷酸,并转运至胞内。体内的一种新型转录调控因子EvrA能直接与甘露糖-6磷酸结合并受其调控,增强与DNA结合能力,激活由EsrB和EsrC介导的三型分泌系统(T3SS)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的表达,进而调控杀鱼爱德华氏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过程,并造成系统性感染。该研究首次报道病原菌通过感知环境中的甘露糖调控毒力系统表达,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围绕着海水养殖业主要病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相关课题组紧扣“病原菌如何感知水产养殖环境和鱼类宿主生理变化并进行条件致病”主题,较为系统研究了相关病原菌感知包括温度、渗透压、pH、盐离子等鱼体内、外多种理化和生理信号变化并协调其中主要毒力系统T3SS和T6SS等表达和相关效应蛋白分泌的分子机制,基本阐明造成鱼类病害发生的机理,并进行了减毒活疫苗的理性分子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PLoS Pathogens、mBio、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Virulence等主流期刊,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相关疫苗产品也获得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免疫防治体系的构建。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王启要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论文发表过程中受到张元兴教授和刘琴教授的大力支持,合作单位为哈佛大学。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农业农村部国家海水鱼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经费共同资助完成。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07&d=1&p=detail
相关报告
  • 《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23
    • 4月2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表了题为“Synchronized tropical Pacific and extratropical variabilit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过去三十年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外的同步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科研博士后杨俊超为第一作者,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林霄沛教授为通讯作者,功能实验室在读博士生张钰、青年学者李子光等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并不是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而线性增长的,存在着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剧烈波动,如最近发生在2002-2013年间的全球变暖停滞和之前1975-1998年间的全球快速增温。已有研究认为,以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TPI)为典型特征的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是导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出现变暖停滞或快速增温的主导机制,也有研究指出,热带以外区域表面温度变化例如欧亚和北美大陆增暖及相邻海洋变冷模态(COWL)对最近一次全球变暖停滞有重要贡献。本研究基于过去近百年的观测资料和模式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TPI和COWL对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变暖停滞和快速增温的共同作用,发现上述两种气候模态在近三十年的冬季达到同步,增强了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对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调制作用,例如发生在2002-2013年冬季的全球变暖停滞,就是由TPI引起的太平洋东部变冷和COWL引起的欧亚、北美大陆变冷共同抵消温室气体增暖效应所致。 预测全球变暖速率是当前国际上海洋与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指导人类生产、生活有广泛而重要的意义,也对国家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气候应对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研究指出,虽然TPI自身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COWL主要是随机的大气内部变率,因此二者的同步性不具有可预测性,说明人类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变暖停滞和快速增温事件的预测充满了挑战。 林霄沛科研团队近年来致力于探索海洋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和快速增温的作用机理。该成果首次指出了热带和热带外气候变化的同步性对全球变暖停滞和快速增温的重要调制作用,彰显出在海洋与全球变暖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753-9
  • 《Science子刊刊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14
    • 2月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题为“Deep-reach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mean ocean circul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过去二十多年延及深海的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加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气功能实验室)胡石建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海气功能实验室王凡研究员为联合通讯作者,海气功能实验室官聪博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敦欣院士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教授等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该成果首次揭示了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在过去20多年以来的加速现象,阐明了海洋环流加速的能量来源、物理机制以及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大尺度海洋环流是地球物质和能量再分配的主要动力过程,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大尺度海洋环流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内部动力过程和自然振荡的调节,海洋环流变化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和显著的复杂性,不同区域的海洋环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非常不同。同时,由于人类仍然缺乏对海洋环流的系统性连续直接观测,数据匮乏,导致学界一直未能解析气候变暖下海洋环流变化的趋势背景。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集成多种全球海洋环流和海表面风速的数据资料,包括多源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同化资料和模式资料,发现自1990年代早期以来的近20年,全球积分的大尺度海洋动能存在显著增长趋势,这表明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存在显著的加速趋势。数据显示,这种大尺度海洋动能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全球热带海域,并且延伸至数千米的深海。这种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加速主要是由行星尺度的海表面风加速引起的。 进一步分析表明,全球平均海洋环流的加速呈现出一种长期趋势,而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全球积分的大尺度海洋动能具有重要影响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PDO发生了明显的位相转变,但PDO的位相转变在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加速过程中仅作出了较小的贡献。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外强迫是近20多年以来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加速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在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海洋和地球气候系统未来如何做出响应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海洋和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全球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进展,进一步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引领实力。成果在线发表当日即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Science期刊新闻栏目连续发表两篇新闻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报道,美国《科学家》杂志、《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该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多位国际著名学者对该成果进行了点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Joellen Russell教授评论道:“这是一篇十分令人兴奋的论文,我认为结果是强有力的,它们很重要、令人震惊”(This is quite an exciting paper. I think the results are robust, I think they’re important, and I think they are a little shocking)。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Susan Wijffels研究员指出:“这项工作将激发很多后续工作” (It’s going to stimulate a lot of other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