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湿地气候变化项目揭湿地退化主因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在武汉通过验收,湖北省发改委、省湿地研究中心专家表示,该研究初步理清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及其生态脆弱性表征,确定了湿地退化的主导生态因子,探寻了湿地退化的驱动机制,可为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修复、重建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中游宜昌至湖口全长900公里,其间有四湖(洪湖、长湖、三湖、白露湖)地区、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为湖泊湿地集中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将如何演变?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湖泊湿地?项目组在收集整理近50年影响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变化的气象水文等因子基础上,运用“3S”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力模拟技术,分析评估了近50年来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特征、洪湖湖泊湿地演变及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利用SWAT、HBV模型模拟了洪湖、鄱阳湖湿地水资源变化;定量解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湖湿地径流的影响;建立了洪湖水位、面积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典型旱涝年对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湿地产生的影响;预估了RCP26、RCP45、RCP85情景下上述3个湖泊湿地未来50年降水、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关报告
  • 《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3
    • 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气候变化因素。同时,特别是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湿地以及湿地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据统计,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公顷的沿海地区,估计全球还保存了6000万公顷的珊瑚礁。 除此之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它能够为全球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防止暴风雨和减缓洪水;补充地下水;控制侵蚀;稳定海岸线;保持碳、营养物、沉淀物和污染物。湿地还可以提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洁净水、鱼类、木材、泥炭、野生动物资源等。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源于多种因素,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而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
  • 《江苏首次启动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8
    • 近日,江苏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局对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并具有保护形式的省级重要湿地首次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江苏成为全国率先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省份之一。据了解,江苏省重要湿地面积1474万亩,本次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共下达补偿资金7462万元,补偿面积567万亩。补偿资金主要用于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联通等建设,以及开展必要的调查、监测、巡护、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等工作。 “我们获得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资金2757万元,正在编制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的实施方案。”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盐城珍禽保护区)工作人员成海告诉记者。 盐城珍禽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仅有的两块潮间带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欧大陆东部边缘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持最完整的潮间带生态系统,保护着中国境内最大的野生丹顶鹤越冬种群。区内有各类动植物2552种,其中动物1855种、植物697种。近年来,保护区6万多亩的退化湿地得到修复,7.5万多亩的互花米草治理得到治理。通过野生动物保护与20只朱鹮引入野化放归项目,丰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区的生态稳定性。同时,积极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研究,主动进行盐沼蓝碳开发,开发的3.1万多吨的二氧化碳碳汇减排量成功在广碳所挂牌销售,实现了我国盐沼蓝碳交易零的突破。 据成海介绍,此次补贴,保护区将用于约6000亩退化湿地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40多亩鹭鸟栖息地生态修复、200多亩鸻鹬类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27公里管护隔离网建设、智慧保护区功能提升等项目。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洪泽湖保护区)总面积达502平方公里,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现存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多种候鸟迁徙通道的密集交汇区和关键栖息地。近年来,洪泽湖保护区累计完成退渔还湿、退圩还湖面积28.9万亩,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十年禁渔和两船清理等工作,大力开展水系疏通、“潭—滩—岛”和“边滩—心滩”地形塑造、外来物种治理等3.6万亩生态修复工程。 “洪泽湖保护区此次获得补偿资金874万元,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洪泽湖保护区工作人员王云云说。根据生态保护需求和相关规划,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强化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实施入侵物种清除、受损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日常巡护等工作,掌握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时处理破坏湿地行为,保障洪泽湖湿地健康发展;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江苏太湖湖滨(湿地公园)省级重要湿地是集生态保护、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典型的湖滨湿地。“此次获得补偿资金为23万元,我单位将做好行业指导监督,推动湿地公园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规范,持续强化生态修复力度。”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副站长范竟成说。 据了解,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今年1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提出,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逐步实现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省财政厅表示,江苏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坚决遵循《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省省级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补偿主体、范围、对象、标准及资金来源等要素,初步构建起江苏湿地补偿机制。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全省各地湿地生态保护积极性,提升湿地涵养水源、固碳、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