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湿地气候变化项目揭湿地退化主因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在武汉通过验收,湖北省发改委、省湿地研究中心专家表示,该研究初步理清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及其生态脆弱性表征,确定了湿地退化的主导生态因子,探寻了湿地退化的驱动机制,可为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修复、重建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中游宜昌至湖口全长900公里,其间有四湖(洪湖、长湖、三湖、白露湖)地区、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为湖泊湿地集中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将如何演变?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湖泊湿地?项目组在收集整理近50年影响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变化的气象水文等因子基础上,运用“3S”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力模拟技术,分析评估了近50年来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特征、洪湖湖泊湿地演变及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利用SWAT、HBV模型模拟了洪湖、鄱阳湖湿地水资源变化;定量解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湖湿地径流的影响;建立了洪湖水位、面积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典型旱涝年对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湿地产生的影响;预估了RCP26、RCP45、RCP85情景下上述3个湖泊湿地未来50年降水、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关报告
  • 《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3
    • 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气候变化因素。同时,特别是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湿地以及湿地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据统计,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公顷的沿海地区,估计全球还保存了6000万公顷的珊瑚礁。 除此之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它能够为全球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防止暴风雨和减缓洪水;补充地下水;控制侵蚀;稳定海岸线;保持碳、营养物、沉淀物和污染物。湿地还可以提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洁净水、鱼类、木材、泥炭、野生动物资源等。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源于多种因素,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而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
  • 《湿地保护,少点人为设计多点天然野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4月20日-26日为江苏爱鸟周,主题是“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在六合龙袍沿江湿地,南报融媒体记者拍下一画面:震旦鸦雀正在芦苇荡中寻找虫子。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其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 经普查统计,南京地区已有243种鸟,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126种,震旦鸦雀是其中之一。湿地保护好不好,鸟类最有发言权。震旦鸦雀连续几年在南京被发现及鸟类数量越来越多都表明:南京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之地,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湿地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独特复杂的生态系统。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中,湿地保护和修复也是重头戏。但在保护和修复湿地中有种偏向特别值得注意,即过分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导致“建设性破坏”。故而专家连连呼吁:湿地保护“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要从“景观优先”转为“生态优先”。震旦鸦雀恋上南京,鸟类在南京越来越多,则最直观地证明:南京在湿地保护和恢复方面不仅“真抓实干”,而且做到了“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 前几天本报有消息说:去年,南京修复湿地约3700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3%,从全省第六跃居第一。今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还将再增0.2个百分点。先前市领导在专题调研中则要求:湿地保护要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长江南京段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宝贵空间。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堪称是个典范:草木繁盛,鸟类栖息,生机勃勃,野趣盎然。方向对不怕到不了岸。理念对头,干到实处,湿地保护和修复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美丽和惊喜。 湿地保护中有个观念也值得推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建设!即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落实“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严格限定人工设施功能用途,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高度体量,最大限度提升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南京实践则告诉我们,有新理念引领,按正确政绩观做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就能够处理好“建”与“不建”关系,做到“景观设计”与“野花野草”兼顾,为长江南京段留下一个“江中绿宝石”和“生态大宝库”。 “长江流域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依旧是长江生态危机之一,湿地保护和修复任重道远且困难重重。但有条铁律也是不变的:沿着正确方向持之以恒去做,再难也挡不住生态保护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