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微生物降解淀粉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2025年3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est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Gut bacteria in potato tuberworm (Phthorimaea operculella) populations are dominated by Enterococcus spp. and thes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host growth” 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结构,阐述了害虫肠道微生物在淀粉降解及对高淀粉马铃薯适应过程中发挥的功能。

    马铃薯块茎蛾是一种寡食性鳞翅目害虫,钻蛀取食马铃薯叶片和块茎,对高淀粉马铃薯具有较高适应性,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传统害虫控制方法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和环境污染。因此,寻找新的害虫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采自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云南、贵州和实验室长期饲养的马铃薯块茎4龄蛾幼虫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以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 为主,且田间种群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室内种群。研究发现,抗生素能够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丰度显著下降。属水平 ASVs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中肠球菌属相对丰度为94%,而抗生素处理组仅占6%;抗生素处理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表明肠道微生物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研究还发现,抗生素处理除肠道微生物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显著影响淀粉降解过程:淀粉降解中间产物,例如麦芽糖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肠道微生物能够帮助宿主适应并取食富含高淀粉的马铃薯,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宿主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微生物功能的理解,也为开发基于微生物调控的环保型害虫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 原文来源:https://ipp.caas.cn/kyjz/d5e0a9987fef447da4b5058f73dc9a61.htm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机理分析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7
    •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机理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在降低光催化材料投加量的情况下,构建了具有快速、高效降解氧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的耦合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以 Light-excited photoelectrons coupled with bio-photocatalysis enhanced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oxytetracycline 为题发表在《水研究》( Water Research )上。    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污染物(Intimate coupling of photocatalysis and biodegradation, ICPB)是近年来新兴的污染物降解技术。它将光催化反应高效快速的特点与微生物降解的优势相结合,为水体中污染物的深度降解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在ICPB体系中,光催化材料与微生物同时负载在一个载体上,难降解的化合物首先通过光催化氧化的作用被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物质,随后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降解,通过该过程的循环进行,化合物能被有效降解甚至完全矿化。    然而,传统观念认为光催化氧化会对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因此,为了保证微生物活性不受到来自光照以及活性基团的影响,光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载体表面,微生物代谢则发生在载体内部。这会造成两方面的缺陷:一是,由于载体内部没有充足的光照,使得需要提高光催化材料的负载量来保证光催化反应的效率;二是,忽略了光激发条件下微生物与半导体材料间的电子转移效应,而这一过程被证明是有利于污染物降解和环境修复的。    为此,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更大孔隙率载体(孔隙率为95%)的方法,在充分发挥光催化氧化作用的基础上,激发了微生物与半导体材料在光照条件下的电子传递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水体中OTC的降解去除,还大大降低了体系中光催化材料的需求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体系中,在初始浓度为10 mg/L的情况下,约96%的OTC母体能在2 h内被有效去除;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0 h的动态体系中,能在400 h内保持约94%的去除率。此外,β-载脂蛋白-土霉素(β-apo-oxytetracycline)作为一种微生物降解OTC的主要产物,能在土壤中稳定存在,其半衰期约为270天,而在该体系中能在10 min就被降解,体现了该耦合体系对中介代谢产物也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科技计划及福建省STS项目的资助。
  • 《清华大学在生物可降解电池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尹斓课题组在《SMALL》期刊发表题为“一种用于植入式瞬态电子器件的可降解电池(A fully biodegradable battery for self-powered transient implant”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不仅在可降解电池领域提出了新的材料选择和制备方案,实现了高性能、完全生物可降解的电池,同时通过电池测试、电化学分析、体内外降解实验、功能电路模拟等实验设计,全面清晰地研究了此生物可降解电池在电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生物可降解器件主要指在生理或环境水溶液中具有可控降解能力的一类电子器件,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产品,也可看做是“瞬态电子学”在生物环境领域的一个分支。器件的应用场景包括作为临时植入物执行传感和刺激功能,辅助伤口愈合、组织再生等重要的生物过程等;亦可作为具有生物降解性的电子系统,可以减少常规植入式器件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引起的慢性炎症,降低相关医疗成本。其他潜在应用还包括在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相较于无线传输及外接电源,具有独立供电能力和高能量密度的生物可降解电池是更适用于植入式器件的供能方案。通过稳定的电能供给,器件可以在生物体内实现自供电的诊断和治疗,使体内感应和刺激内持续更长时间以满足临床标准,并可在随后完全被吸收或生物降解。综上,可降解电池在体内应用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但迄今为止进展十分有限。        尹斓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由可降解材料制备的电池,能够提供高稳定的输出电压以及理想的容量。该电池能够驱动典型的超低功耗电子设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完全降解。电池可以作为植入式电源,配合其它设备实现组织再生、手术前或手术后长时间监测。电极材料的选择和电池的制备为植入式设备的能量供应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择,并为完整的瞬态电子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方案。      尹斓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可降解材料及电子的研究。除此之外,近期还报道过使用薄膜单晶硅材料作为可降解电子的防水封装材料,以极大延长可降解器件在体内的工作寿命,并基于此制备了可降解的皮层脑电图传感器,为解决可降解电子的封装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ACS Nano, 2017, 11, 12562–12572, DOI: 10.1021/acsnano.7b06697)。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尹斓,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2017级博士生黄雪莹,其他重要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赵凌云、伍晖副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盛兴、张沕琳助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徐航勋教授。本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SMALL》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期刊,该期刊目前影响因子为9.598,本文工作同时被选为当月期刊封面内页(Inside Front 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