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机理分析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7
  •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机理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在降低光催化材料投加量的情况下,构建了具有快速、高效降解氧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的耦合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以 Light-excited photoelectrons coupled with bio-photocatalysis enhanced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oxytetracycline 为题发表在《水研究》( Water Research )上。   

    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污染物(Intimate coupling of photocatalysis and biodegradation, ICPB)是近年来新兴的污染物降解技术。它将光催化反应高效快速的特点与微生物降解的优势相结合,为水体中污染物的深度降解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在ICPB体系中,光催化材料与微生物同时负载在一个载体上,难降解的化合物首先通过光催化氧化的作用被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物质,随后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降解,通过该过程的循环进行,化合物能被有效降解甚至完全矿化。   

    然而,传统观念认为光催化氧化会对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因此,为了保证微生物活性不受到来自光照以及活性基团的影响,光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载体表面,微生物代谢则发生在载体内部。这会造成两方面的缺陷:一是,由于载体内部没有充足的光照,使得需要提高光催化材料的负载量来保证光催化反应的效率;二是,忽略了光激发条件下微生物与半导体材料间的电子转移效应,而这一过程被证明是有利于污染物降解和环境修复的。   

    为此,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更大孔隙率载体(孔隙率为95%)的方法,在充分发挥光催化氧化作用的基础上,激发了微生物与半导体材料在光照条件下的电子传递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水体中OTC的降解去除,还大大降低了体系中光催化材料的需求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体系中,在初始浓度为10 mg/L的情况下,约96%的OTC母体能在2 h内被有效去除;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0 h的动态体系中,能在400 h内保持约94%的去除率。此外,β-载脂蛋白-土霉素(β-apo-oxytetracycline)作为一种微生物降解OTC的主要产物,能在土壤中稳定存在,其半衰期约为270天,而在该体系中能在10 min就被降解,体现了该耦合体系对中介代谢产物也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科技计划及福建省STS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在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微生物降解淀粉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2025年3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est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Gut bacteria in potato tuberworm (Phthorimaea operculella) populations are dominated by Enterococcus spp. and thes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host growth” 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结构,阐述了害虫肠道微生物在淀粉降解及对高淀粉马铃薯适应过程中发挥的功能。 马铃薯块茎蛾是一种寡食性鳞翅目害虫,钻蛀取食马铃薯叶片和块茎,对高淀粉马铃薯具有较高适应性,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传统害虫控制方法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和环境污染。因此,寻找新的害虫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采自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云南、贵州和实验室长期饲养的马铃薯块茎4龄蛾幼虫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以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 为主,且田间种群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室内种群。研究发现,抗生素能够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丰度显著下降。属水平 ASVs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中肠球菌属相对丰度为94%,而抗生素处理组仅占6%;抗生素处理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表明肠道微生物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研究还发现,抗生素处理除肠道微生物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显著影响淀粉降解过程:淀粉降解中间产物,例如麦芽糖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肠道微生物能够帮助宿主适应并取食富含高淀粉的马铃薯,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宿主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微生物功能的理解,也为开发基于微生物调控的环保型害虫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 《我国科学家在环境中土霉素降解途径上取得新发现》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7-02
    •   自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各类抗生素相继问世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与畜禽水产养殖,大量的抗生素以医疗废物、污水、养殖废水、粪便等形式进入环境中,对环境与人类生活均带来潜在危害,抗生素的环境效应及其去除技术机制,也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近年来,常用抗生素尤其是兽用抗生素的环境效应、微生物对抗生素的降解作用效果已经初步明确,但对微生物降解抗生素的途径机制尚不清楚。   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支持下,“畜禽养殖废弃物生物降解与资源转化调控机制”项目团队在环境中土霉素降解途径研究上获得了新发现。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李兆君研究员课题组以畜禽养殖业中常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碳源、金属离子、土霉素初始浓度、温度、pH值条件下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4对土霉素降解的作用,以及抗性基因相对丰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等。研究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对主要的土霉素降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推导出土霉素在Pseudomonas T4降解过程中存在六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和七种可能的降解途径,包括烯醇-酮转化、羟基化、脱水、脱氨、脱甲基和脱羰基化等。同时也发现三价铁离子(Fe3+)能够显著促进T4菌生长,进而提高土霉素的生物降解效果,且在上述降解过程中不会导致相关抗性基因的产生。该研究对于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