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大力发展氢能,仍面临诸多挑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4
  • 近年来,欧盟大力发展氢能,认为氢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并给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带来巨大转变,带动投资和就业。不过从目前来看,由于氢能的成本偏高以及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因素,欧盟发展氢能的道路面临诸多挑战。

     

    12号,随着世界首艘氢动力拖船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投入运营,这个欧洲第二大港口也正式进入氢能赛道。

    目前,氢气主要在化工、冶炼、化肥等行业作为工业原料,而作为燃料使用仍在试验阶段,在欧盟委员会看来,氢能未来有望成为更加有竞争力的能源,而氢能占欧盟能源消费的比例也有望从目前的2%上升至2050年的13%左右,不过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方面承认,在当前技术仍不成熟,成本相对偏高的情况下,只有持续加大投入,才能将氢能项目推进下去。

    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港务局副总裁阿尔努茨指出,“必须承认当前氢能的成本相当高,不过作为主要的参与者,我们港务局必须成为领跑者,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意味着不得不进行一些先期投资,但我们相信未来成本将会降下来。”

    作为新兴产业,氢能与欧盟未来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乃至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关系密切,为此欧盟公布了大量氢能项目,但来自企业界的人士表示,监管机构规则上的不确定性是当前欧盟发展氢能的最大困难。

    西班牙阿蒙造船厂市场部总监加西亚表示,“监管机构的规则市场让人产生疑问,因为目前出台的规则依然基于传统类型的燃料,但对于氢气这类新型燃料并没有适宜的规则,所以我们最大的困难是与监管机构对话,我们不仅要设计建造新能源船舶,还需要与监管机构一起制定新规则,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欧盟每年消耗氢气总量约为八百万吨,占全球氢能需求的9%,但欧盟生产的氢气大多来自天然气,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物,直接影响减排目标。此外,由于制造氢气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这对受地缘政治影响,电力价格攀升的欧盟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目前来看,欧盟氢能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未知性,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尚待时日。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1738.shtml
相关报告
  • 《欧盟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6
    • 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作为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发展迅速。2022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近半数欧盟成员国公布跨境输氢管道建设计划,预计将大幅提高欧盟氢气进口量,欧盟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提速。 近日,意大利、德国、奥地利三国能源部长共同签署了一份氢气运输管道合作开发协议,表示希望在北非和欧洲大陆之间新建一条可运输氢气的输气管道。据了解,2022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近半数欧盟成员国公布跨境输氢管道建设计划 ,预计将大幅提高欧盟氢气进口量,欧盟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提速。 多国加速新建输氢管道 据意大利天然气管网运营商Snam公司官方网站信息,此次欧盟三国合作筹建的输氢管道名为南部氢气走廊,拟起始北非,经过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将地中海南部地区生产的绿氢输往欧洲,保障欧盟氢气需求。该输氢管道项目预计长3300公里,每年可确保至少400万吨氢气运抵欧洲,可满足欧盟2030年氢气进口目标的40%。据介绍,该项目将由上述三国的能源企业联合运营,最早将在2030年前投运。 事实上,早在2022年12月,西班牙、法国和葡萄牙就宣布,将共同建设H2Med能源互联项目,斥资数千亿欧元建设一条连接三国的跨境输氢管道,这也是欧盟规划的首条跨境输氢管道项目。公开消息显示,该管道预计在2030年投用。 不仅如此,2023年初,德国还分别与挪威、丹麦签署输氢管道项目建设合作协议,期待能够加大氢气进口力度。根据规划,德国莱茵集团将与挪威Equinor公司共同在德国投资建设燃气发电项目,同时也将在两国间建设一条输氢通道,确保氢气供应。据悉,该燃气发电项目首先将利用挪威天然气进行发电,随后将逐步用天然气制得的氢气进行发电,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挪威海上风电制得的绿氢实现供电。另外,希腊、保加利亚两国也在2023年初表示,将在两国间建立输氢管网,推动两国能源供应从天然气向氢气转型。 发力氢能或成转型关键 欧洲国家如此快速新建跨境输氢管道,正是为响应欧盟提出的氢能发展目标。根据欧盟提出的RePowerEU能源转型目标,到2030年前,欧盟绿氢年产量力争达到1000万吨,同时计划将氢气进口规模提升至1000万吨水平。而欧盟国家之所以如此押宝氢能,在各国政府以及能源业界看来,氢气,尤其是绿氢将是保障欧盟能源安全且达成能源清洁转型的关键所在 。 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近期表示,挪威是欧洲可靠的天然气供应国,但与此同时,挪威也需要更快转向可再生能源,因此,发展绿氢十分重要。与挪威建立输氢管道合作的能源公司莱茵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克雷伯也在一份公开声明中表示:我们迫切需要快速发展氢经济。可以从蓝氢起步,随后转化为绿氢供应。 5月首周,奥地利、德国和意大利联合致信欧盟委员会,希望欧盟对氢能相关项目提供政策支持,确保欧盟资金能够尽快批复,项目也能够快速审批投建。路透社援引信件内容称:当前潜在的氢能相关项目将有助于保障氢气供应安全,提高氢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同时也将有助于欧盟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除了有助于提高能源安全外,欧洲国家同样也看准氢气在高能耗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西班牙生态转型部长特里萨·里贝拉就曾指出,低碳氢气将有助于缓解重工业高碳排放问题,例如,氢气能够显著降低钢铁行业的碳排放,也能够取代氨生产过程中的天然气使用。 远距离管道输氢挑战尚存 业界普遍认为,欧盟各国对氢燃料的需求预期出现激增,但仅利用欧洲本土资源将难以达成这一目标,加大氢气进口将是欧洲国家实现氢能发展目标的不二之选。 然而,新建跨境输氢管道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对于欧洲国家快速扩建输氢管道的举措,业界普遍质疑。大规模兴建输氢管道的成本实际上远比天然气管道成本更高。同时,氢气是一种高度易燃的燃料,远距离运输仍存技术瓶颈,为此,相关项目可能会存在工程和安全方面的挑战。 除此以外,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最新发布的氢能行业报告中对欧盟绿氢发展目标也提出警告,欧洲氢能产业虽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但绿氢大规模使用还面临生产成本、技术壁垒、材料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对此,该机构建议,绿氢产业政策引入脱碳战略和量身定制的规划,在扩张氢能市场之前,应制定更为合理的各领域发展顺序,并引入碳交易等相关支持政策。
  • 《天然气发电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6
    •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可与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低排放能源形成良性互补,是能源供应清洁化的最现实选择。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我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环境约束、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推动节能减排、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天然气发电产业也因其清洁性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当前我国天然气发电尚未达到规划目标 中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天然气发电设定了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天然气发电产业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据记者了解,中国天然气主要使用在四个方面:城市燃气、化工、工业和发电领域。 “发电用气作为我国天然气重要利用领域之一,总的来看,受天然气资源稀缺影响和价格机制的制约,当前我国天然气发电尚未达到规划目标,与国外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90.7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82.8亿立方米,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天然气进口量年均增长达107.9亿立方米。2018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能源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依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天然气产量1276.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4%;天然气进口量97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22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达到3300亿立方米,2025年增至4500亿立方米,2030年增至5500亿立方米。 从发电能源结构来看,我国主要发电能源有煤炭、水能、风能、天然气、核能与太阳能。其中,煤电占全部发电量的70%,其次是水电、风电、气电。 美国主要的发电能源有天然气、煤炭、核能和水能等。长期以来,天然气都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发电能源。2015年4月,美国天然气发电量首次超越煤炭。此后,天然气发电量经历小幅下降后重回高位,2017年为美国提供了14680亿千瓦时的电力,占全年发电总量的35%。 刘满平表示,截至2019年7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9.5亿千瓦,其中,燃气装机8948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4.6%,距“十三五”规划要求的1.1亿千瓦仍存在2000万千瓦的缺口,也远远低于美国(35%)与欧盟(18.9%)水平。从天然气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发电用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5%,发电用气份额低于美国(35%)和欧盟(23.9%)水平。 天然气发电面临一定的困难 中电联在今年4月2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气电装机为8450万千瓦,较2015年仅增长1850万千瓦,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仍有超过2550万千瓦的巨大差距。“十三五”已经进入第四年,且气电目前仍未现“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气电规划目标“落空”几乎已成定局。 气电规划目标之所以“落空”,与高气价直接导致气电竞争力羸弱有很大的关系。中电联理事长刘振亚在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上表示,气电成本远高于煤电,仅燃料成本就接近0.5元/千瓦时。这一水平已远高于各地煤电标杆电价。 据了解,《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气电装机“2020年达到1.1亿千瓦以上”。同样制定类似“开放式”目标的还有能源领域的两颗“新星”——风电和光伏发电,二者的规划装机目标分别为,到2020年底“达到2.1亿千瓦以上”和“达到1.05亿千瓦以上”。虽然被寄予厚望,但相比于光伏发电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风电正在快速接近“十三五”发展目标,气电“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刘满平看来,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主要是当前天然气发电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前些年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以及对外依存度升高等因素,使得社会上产生了对发展气电的担心。 第二,对发展天然气发电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三,缺少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现行上网电价结构不合理,定价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充分体现天然气发电的调峰效益和环境效益价值。而很多地方财政补贴支持政策难以落实,导致部分气电项目经营难以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