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分析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发展面临的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23
  •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先进生物燃料:所受阻碍》 报告,调查分析了目前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发展面临的障碍。报告基于对行业主管和决策者的调查,指出了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在快速促进交通脱碳方面的潜力,分析了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投资障碍和促进其发展的途径,并为决策者提出了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生物液体燃料是快速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选择,但其面临投资下降的严峻挑战。生物液体燃料可直接使用燃料分配基础设施,并可应用于各种交通工具而无需做出改造,因而可以迅速应用以实现减排效果。同时,生物液体燃料也是航空、船运及重型卡车化石燃料的实用替代选择。根据IRENA的预测,到2050年生物液体燃料消费量需大幅增长,从2016年的1300亿升增加至2050年的近6500亿升。这意味着除了巴西、欧洲及美国等现有市场外,还需要在非洲、亚洲及南美洲发展新的增长性市场。第一代生物燃料的投资已经达到连续两年新增产能超过150亿升,但自2011年以来,对先进生物燃料的投资一直呈下降趋势。

      监管不确定性是最主要的阻碍。由于交通运输生物燃料的监管框架在不断变化,过去十年来投资活动一直停滞不前,尤其是在欧洲。2009年以来出现了三次重要立法,包括可再生能源指令(2009)、间接土地利用变化指令(2015)和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指令(2018)。每次立法均经过2-3年的讨论,在颁布后各成员国又需要将欧盟立法转变为国家立法。频繁的变动使得难以预测市场的未来,因而影响了投资决策。项目开发人员需要在未来5-12年的假设基础上,对原料和燃料市场做出决策,尤其是要使新技术达到商业成熟还需要时间。尽管如此,调查显示欧盟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指令(将于2021年生效)将鼓励投资者的信心。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制定的可再生燃料标准为生物燃料公司的运营提供了更可预测的框架(从2009年到2022年),使美国成为全球生物燃料领先国家,产量占全球近一半。但对修改或取消《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的尝试,以及美国国家环保局(EPA)针对可再生燃料标准的各方面法律程序及某些豁免权的规定,都给未来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创造有利于先进生物燃料的投资环境需要更为细微和多方面的监管。先进生物燃料的产业规模仍然很小,不考虑利用废物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商,只有大约30家公司进行先进生物燃料生产。这一产业也相当分散,因为不同公司掌握了不同的转化工艺,但生物燃料主要分为两类:混入汽油的纤维素乙醇和基于加氢处理植物油的可直接使用生物燃料(drop-in biofuels)。可直接使用生物燃料是交通运输行业脱碳的关键要素,可用于重型卡车、船运和航空领域的脱碳,加氢处理植物油生产技术为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加氢处理植物油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但其长期业务扩展受到了废油和脂肪基原料的限制。因此,需要加强基于废料的原料收集,同时还需种植油料能源作物以开发可持续替代品,以及寻求先进燃料的木质纤维素转化途径。在生产木质纤维素乙醇和采用热化学途径(热解和费-托法)的工业领域中,当今运行的许多设备都是此类设备中的首创,通常产生于初创企业中。因此,代表这些技术途径的许多项目发起人都对其设施融资和可靠运营感到担忧。

      推广先进生物燃料的方法众多。技术中立的燃料标准受到大多数行业高管的欢迎,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巴西的标准。加州经验成为了一个正面案列,该州立法造就了行业的持续稳定性,提升了项目开发商的信心。此外,它还明确促进了运输业燃料的来源多样化,以致大幅增加了对乙醇、可再生柴油、生物甲烷和电力的使用。基于碳中性燃料的政策为先进生物燃料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更直接的基于税收或义务的监管体系也可能有效,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推广先进生物燃料的国家。由于采取对生物燃料免税、对化石燃料征收高额碳税和能源税等措施,使得到2017年生物能源在瑞典交通运输行业的份额达到20%。

      运输部门的脱碳应该同时采用几种燃料替代方案,而不是只采用一种总揽式的方案。行业代表对运输部门的脱碳提出了平衡的看法,并对电动汽车、生物甲烷和生物液体燃料的重要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多数看法认为,先进生物燃料的总份额将保持相对较小的水平。航空代表着先进生物燃料的新兴市场,但行业对其未来的市场份额持悲观看法。

      除非监管机构针对纤维素乙醇制定特殊的促销措施,否则在衰减的市场中,将面临来自第一代乙醇生产商不平衡的成本竞争。由纤维素原料制成的乙醇是标准燃料乙醇,目前主要与汽油混合使用。由于传统发动机效率提升和道路运输日益电气化,未来化石燃料的消耗将下降,因此应推进乙醇需求应逐步与化石燃料消耗脱钩。对此,监管机构应促进高乙醇混合和灵活燃料汽车。然而,要确保纤维素乙醇生产的可持续需求,就需要采取列入强制性燃料清单或单独定价等方法。

      当前的补贴水平以及融资成本和可获得性也是重要障碍。先进生物燃料转化技术非常接近商业化。在运营的炼油厂正在示范许多创新的工艺概念,大规模部署先进生物燃料已经做好了技术准备。但是,对这些选定技术的直接支持,尤其是对使用木质纤维素和热化学途径进行的首个预商业化项目的风险融资至关重要。

      行业内对估算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间接土地利用变化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更加一致的认证体系以验证其产品的可持续性。引入可持续性标准及认证方案是一种积极的进展,推动了先进生物燃料的市场。但是,政府和媒体对先进生物燃料的总体了解并不深入。

      决策者应制定明确的最佳实践政策,以长期支持先进生物燃料的部署。应确定足够高的目标以激励用户将先进生物燃料作为燃料选择。当前生物燃料主要市场以外的各国政府可以在谨慎考虑已知的障碍基础上,制定大胆、长期有效的政策以促进先进生物燃料的可持续增长,从而避免过去的错误。

相关报告
  •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挑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05
    • 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正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新能源成为拯救人类工业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现在,整个世界经济都建立在化石燃料的基础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众多权威能源机构的研究来看,21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几近枯竭,也意味着以化石经济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即将终结。   因此,在未来几十年,生态文明社会将完全取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们将开始使用多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使中国化石燃料和环境承载力达到了极限。传统的化石经济模式无法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优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用地、林地和适宜林地总面积约670万平方公里,这给了中国发展生物质能的巨大潜力,生物质能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化石燃料。中国有7亿多农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这将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在西方国家,城镇化的比例通常在80%以上,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才刚刚达到50%,其中包括2.2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   政策优势   中央政府发布了一个完整的政策框架,包括建设低碳、循环、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们具有中国特有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市场经济最明显的优势是当党和国家在重大发展问题上达成共识时,具有世界上最强的推动力量。   由于政府决策的高效性,中国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西方国家需要3-5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例如,中国用5-6年时间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达国家用了近20年的时间。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拥有一批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掌握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核心技术。从生物质颗粒、发电到农村沼气生产,从工业酒精生产到高洁净航空煤油、汽油、柴油生产,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而在所有类型的生物质燃料中,生物质颗粒是应用条件最简单的生物质燃料,具有低碳排放和高燃烧性能,可用于工业和民用。由于其良好的燃烧性能和易用性,越来越多的生物质颗粒厂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   近十年来,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势头强劲。在某些地区,人们对生物质能的认识程度甚至比风能和太阳能还要高。在农村或郊区,农民过去常常在冬天焚烧秸秆,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秸秆焚烧现象迅速减少,不仅消除了污染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的收入。   中国生物质能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生物质能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在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原料回收是一个颇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开始,企业对原材料收集的问题重视不足,一些中间商都是唯利是图,而且缺乏诚信,很难得到足够数量的原材料,更不用说高质量的原材料了。这种混乱不仅损害了工厂的利益,也损害了农民提供生物质原料的积极性。最后导致一些生物质颗粒工厂没有原料可加工,同时,农民又开始焚烧秸秆。   市场无序是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生物质能源产业涉及千百万农民的利益,必须引起各方面重视,促进行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文章发布于2019-03-04
  •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氢能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8
    • 氢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重塑国际贸易市场和各国的能源关系。氢能尤其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氢,被视为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随着新的氢气出口国、进口国的确立,各国能源实力将重新洗牌,进而引发新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给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颠覆性影响。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日前发布报告称,随着传统化石燃料贸易日渐衰落,氢能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改变世界能源贸易的地理格局。 ■基于氢能的新格局将诞生 IRENA认为,鉴于许多国家都有能力生产氢气,未来的清洁能源市场将朝着“区域性而非全球性”的方向发展。氢能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和多样化的参与者,使得供应更加多样化。同时,氢能市场更加包容,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公平的合作机会。 IRENA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氢虽然不是‘新石油’,但仍会给政治、技术、环境和经济带来革命性影响。” 根据IRENA的报告,本世纪20年代将是氢能技术的竞争时代,而对氢能需求的爆发则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届时,全球范围内绿氢将与基于化石燃料的灰氢进行成本竞争。IRENA预计,中国、巴西等国可能更早迎来这场“绿灰”成本之争。 报告同时认为,随着氢能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左右价格走势的油气生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将大大削弱。这意味着,新的“能源地缘政治地图”将诞生,随着氢气供需两侧共同成长,“氢能外交”的重要性也将大大增强。 ■跨境贸易逐渐活跃 基于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使用量12%的预期,IRENA 认为,跨境氢贸易将在2030年代增加,到2050年超过30%的氢气可以跨境交易,这一比例高于当前的天然气,其中2/3的绿氢生产将用于本地,1/3用于跨境交易。经过改造的管道可能会促进一半的氢贸易,另一半则将以氢衍生物的形式通过船运实现,如氢衍生氨运输。 绿氢将是氢贸易最主要产品,IRENA估计,到2030年,部分国家可以实现绿氢价格与蓝氢持平。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计划开展氢能商业活动,建立氢贸易关系可以为本土氢价值链的建立、绿色就业机会的增加开创新的可能性。事实上,一些传统上没有进行能源交易的国家,正在围绕氢能源建立双边能源关系。 IRENA指出,绿氢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此前的预期还要再快一些”,最近,德国、乌拉圭和巴西等地都出现了相关交易。美国能源咨询公司博莱克·威奇则指出,亚洲在氢制取和综合应用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中国、日本、韩国进步显著。 IRENA估计,目前氢能的年销售额约为1740亿美元,已经超过LNG,到2050年有望增至6000亿美元,增幅近6倍。基于此,美国银行预计,到2050年,氢能市场将产生2.5万亿美元的直接收入和11万亿美元的间接基础设施收入。 ■能源进出口国角色可能对调 随着氢能产业布局逐渐打开,当前的能源进出口国角色可能出现对调。《金融时报》撰文称,最有能力生产廉价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国家,也是最适合生产具有竞争力绿氢的国家。中国、日本、欧盟等能源消费国,已经将氢作为能源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预计未来10年将有约650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制氢。 当前,智利、摩洛哥和纳米比亚等国仍是能源净进口国,但他们成为绿氢出口国的前景十分乐观。根据IRENA分析,非洲、美洲、中东和大洋洲的“绿氢”生产技术潜力最大,只是仍然面临大规模技术转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挑战;而欧洲、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潜力则相对较小。 ■平衡国家间能源关系 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指出,氢能产业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更加分散的全球能源系统来平衡国家间的能源关系。 ISPI研究助理Ruben David表示:“能源系统重新定义之后,某些国家、行业、企业会从中受益,而另外一些则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前的能源出口国可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从而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化石燃料丰富的国家大部分收入来自油气出口,可能会因氢出口腾飞而受到干扰,从而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随着化石燃料进出口依赖度降低,向氢的过渡也带来了多边关系的颠覆。“美国与海湾国家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向可再生能源和氢气过渡的严重影响。”Ruben David称,“制定氢能发展的规则、标准以及强化监管治理,也可能会导致地缘关系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