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调控植物-土壤反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29
  • 发表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

    作    者:王光州(第一作者),张福锁,张俊伶(通讯作者)

        论文将生态学研究中的“植物-土壤反馈”思想引入农田生态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作物高产与土壤健康协同的系统化研究新范式。论述了当前以追求高产为目标的集约化农业过度依赖高产品种和外源投入,植物-土壤互作关系被削弱,造成系统负反馈作用加大,而正反馈作用减少,土壤退化严重,土壤健康现状恶化。由于长期忽视了土壤健康,在面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时多采用“快餐式”,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解决方式,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失衡,土壤多功能性难以发挥,严重威胁耕地质量和农业绿色发展。论文指出,未来农业科学研究需要改变研究范式,融合源自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深入解析土壤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耦合作用、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发展基于植物-土壤正向反馈为目标的土壤健康管理技术,强化土壤多功能性的发挥对耕地产能的贡献,减少外部依赖,推动绿色增产增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做到有益生物利用与有害生物防治兼顾,短期生产和长期健康统筹,用地和养地结合,推动作物生产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实现“地越种越好”。

        “植物-土壤反馈”实践最早起源于农业生产轮作制度对作物病害的防控,之后生态学家将其应用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目前已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科学前沿。该理论将植物-土壤-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通过解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目前被广泛用于解释植物群落构建、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演替等生态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论文指出,可持续农业亟需发展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的系统化创新思路和技术解决方案,将地上作物管理和地下土壤过程紧密结合,发展集当季作物生产与长期健康土壤培育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在个体水平上,需要深入揭示植物-土壤互馈机制,在关注病原菌危害的同时,还需充分揭示有益菌和腐生菌等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发挥生物网络的正向调控过程。借助现代分子育种与功能基因组学手段,定向改良植物的根系形态、分泌物组成和信号传导等,精准招募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发挥级联放大效应,强化正反馈,减少负反馈,提高系统的内在效率,减少外部投入。在田块尺度上,通过作物-微生物协同育种、优化养分管理、保护性耕作和多样化种植等综合措施,促进作物-土壤之间的有益互作,实现产量提升与土壤健康的协同作用。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的新理念,文章提出了未来农业科学研究的五大重点方向:(1)深入解析植物基因组和代谢组如何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指出作物育种亟需第一第二基因组的融合;(2)厘清根际微生物与土壤非生物属性之间的互作关系,培育健康土壤以支撑作物高质高产;(3)开发定殖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的微生物接种剂及相关绿色技术和产品,减少化学品投入;(4)推广保护性耕作和作物多样化配置,强化种间互作和生物网络,增强地上-地下反馈协同;(5)构建作物高产与土壤健康协同提升的长效机制和管理策略,支撑农业系统的气候韧性。

    发表日期:2025-7-24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2506#tab-contributors
相关报告
  • 《有机农业支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2-25
    • 回顾性研究--“二十一世纪的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被自然植物学报二月刊以封面刊出,该研究共同作者为华盛顿州立大学土壤和农业生态学终身教授雷甘纳德和生态学博士乔纳森那里。这一研究首次通过美国国家科学院确定的四个可持续性目标:生产力、经济、环境和社会福祉,对有机和传统农业进行了比较,分析了40年有机农业研究。 “数以百计的科学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应在养活这个世界中发挥作用,”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雷甘纳德说。“30年前,只有几个对有机与传统农业进行比较的研究。在过去的15年中,这些研究已经飞速增长。”有机生产目前仅占全球农业用地的百分之一,尽管近20年来已经在快速增长。 批评者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有机农业是低效的,从而需要更多的土地来产生同样数量的食物。回顾性研究论文阐述了有机产量可以高于传统耕作方法的案例。 “严重干旱条件可能会因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剧,但有机农场有高产量的生产潜力,因为有机耕种的土壤有较高的持水力。”雷甘纳德说。 然而,即使产量可能较低,有机农业对是农民也是较有利可图的,因为消费者愿意支付更多。价格上涨可以作为补偿农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避免环境损害或外部成本的一种方法。 回顾性报告中,大量研究也证明了有机生产的环境效益。总体而言,有机农场更倾向于储存更多的土壤碳,有更好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有机农业产生更少的土壤和水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的能源效率更高,因为它不依赖化肥或杀虫剂。它也与植物、动物、昆虫和微生物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自然提供的服务,如授粉和提高农业系统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 甘纳德和生态学博士乔纳森那里表示,没有任何单一类型的农业可以养活世界。相反,我们需要一个平衡的系统,“混合有机和其他创新的农业系统,包括农林、综合农业、保护农业、混合作物/畜牧和还未被发现的系统。” 雷甘纳德和沃切特建议改变政策以解决阻碍有机农业的发展障碍。这些障碍包括转到有机认证的成本、劳动力和市场准入的缺乏以及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用于存放和运输食品。需要法律和金融工具以鼓励采用创新、可持续的耕作方式。
  • 《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重典治污》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3-27
    • 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及到2020年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等具体目标。 为了破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挑战,我国将大力推进优化发展布局、保护耕地、节约高效用水、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等五方面工作,努力实现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规划》,我国将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适度退减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 —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 —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到2020年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同一天,农业部正式发出通知,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分别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于法稳表示,农业面源污染相对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受关注度小,但其污染程度和对民众的危害程度却远远高于后两者,而且其治理起来的难度也比后者要高。 于法稳说,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众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等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因此治理面源污染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控制住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目前中国化肥施用增长率大约在1.3%,农业部提出在近几年内把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到2020年,能够实现零增长。“我们主要提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如果化肥要减,有机肥不上,作物生长要高产,养分就供应不上。化肥利用率目前大概是33%,我们想今后几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