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体外成熟的Cas9/sgRNA核糖蛋白复合物在病人特异性的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RDEB)小鼠表皮干细胞实现了成体基因修复,从而为RDEB疾病以及其它遗传性皮肤疾病的治愈提供了全新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
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由皮肤中VII型胶原(Collagen VII)蛋白功能异常引起的隐性皮肤遗传病。在正常皮肤中,表皮角化细胞(Keratinocyte)与真皮中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分泌的Collagen VII首先形成同源三聚体,然后组装成锚原纤维(anchoring fibrils),从而使得表皮与真皮牢固结合。在RDEB病人体内,Col7a1基因中一些突变使得VII型胶原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表皮与真皮的脱离,产生血疱。
基因治疗是唯一可以根治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系统,近年来逐渐用来治疗一些以前毫无根治方法的遗传疾病。但,高效的体内导入CRISPR/Cas9的转运系统一直制约着这种技术向临床的应用。
为探索利用CRISPR/Cas9系统实现成体基因编辑从而治愈RDEB疾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婷实验室研究人员首先建立病人特异性地RDEB小鼠模型。突变纯合体(Col7a1 c.6485G>A mut/mut)小鼠在出生后出现与病人相似的血疱表型。而杂合型(Col7a1 c.6485G>A wt/mut)小鼠皮肤完整,没有出现任何病症。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出现血疱位置的皮肤,表皮与真皮层相分离。即使在没有出现血疱的背部皮肤以及尾巴上的皮肤,表皮与真皮连接松散,也呈现出表皮与真皮分离的表型。Collagen VII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野生型老鼠皮肤Collagen VII呈线性分布在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层位置。而在突变纯合体中,Collagen VII蛋白则弥散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细胞(Basal cells)以及靠近基底层的真皮层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