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争取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五年破千亿目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8
  • 5月27日,株洲市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推进暨产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党委成立大会召开,进一步推动全市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株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覃万成出席并讲话。

    高分子新材料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成为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大国,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目前,株洲市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2019年,株洲市相关产业规模约160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被省认定的新材料企业有9家,上市企业2家。同时拥有湖南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学院,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创新平台,3个市级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基础扎实、空间广阔、后劲强大。

    覃万成表示,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任务,争取实现“三年做到三百亿,五年突破一千亿”的目标,把株洲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的产业集群。要突出重点,聚焦创新突破,做到突出特色布好局,突出研发建平台,突出“专精”创品牌,突出招商抓集群,突出服务优环境。要协调联动,狠抓工作落实,以链长制为抓手发挥好政府推动作用,产业协会的专业联动作用、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的党建引领作用。(记者 曹缇 通讯员 李志伟)

相关报告
  • 《东莞 新材料产业剑指2000亿元目标》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6-16
    • 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制造城市东莞的经济发展步伐,但抵挡不了东莞新兴产业的大步迈进。来自东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东莞市场主体累计登记新兴产业4.73万户,增长23.0%,其中新材料产业0.78万户,增长28.3%。 近年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引领下,东莞新材料产业已崭露头角,东莞先进材料产业链已现雏形,并致力于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材料产业的研发高地、先进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根据东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总规模要超过2000亿元。 把握新材料风口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青鸟金属研发中心,新一代的手机结构件新型材料研发正在火热开展中,下一步这些新材料将会被应用于新款手机终端产品。青鸟金属是一家手机金属结构件供应商,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华为、OPPO、小米等各种智能手机。青鸟金属新材料项目总监陈明向记者介绍称,公司拥有东莞规模最大的新型材料金属冶炼厂,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成左右。 陈明表示,智能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过热取决于金属结构件的高导性,而机身是否耐摔等,则要看机身的强度够不够,这些都和金属结构件材料工艺息息相关,也是他们重点攻克的方向。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10%,其中60%的研发成果能实现终端应用。 记者了解到,手机结构件新型材料产能目前80%就集中在莞深地区。 青鸟金属只是近年来东莞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的小小缩影。数据显示,东莞新材料产业市场主体已达7800户,在金属合金、功能玻璃、高分子复合材料、覆铜板、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拥有雄厚产业基础。在东莞松山湖,广东光大集团斥资20亿元建设光大We谷项目,提出打造东莞首个新材料产业社区,目前已吸引20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产值大踏步迈进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立足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已于去年在东莞动工建设。 目前,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已获重要探索,对新材料产业引领作用初显。5月底,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东莞塘厦镇揭牌,承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把握新材料产业高地,东莞前进的步伐有序而坚定。东莞市发改局发布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显示,东莞已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作为东莞布局的重点新兴领域,重点瞄准包括先进材料在内的十大产业进行突破。 从东莞重点新兴产业发展预期指标看,东莞对于新材料产业寄予厚望。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达660亿元左右;2020年,预计产值目标超过1200亿元;到2025年,产值目标更将超过2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4.9%。
  • 《总投资115亿元,嘉兴港区引进年产8000吨高分子薄膜新材料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1
    • 燕归春来、生机勃发。日前,在嘉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嘉兴瑞华泰薄膜技术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顺利地拿到了公司营业执照,这标志着总投资115亿元的中国航天瑞华泰年产8000吨高分子薄膜新材料项目主体公司正式成立,项目推进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作为今年嘉兴港区引进的首个百亿级项目,瑞华泰的加速推进,成为嘉兴港区“开局就奔跑”的最好缩影。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嘉兴港区累计引进瑞华泰高分子薄膜新材料项目、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讯及空间互联网系统项目等三个百亿项目,总投资超330亿元。 百亿项目接踵而至,仅占全市土地面积1.27%的嘉兴港区,发起了“大招引”战役的“春季攻势”,奏响了招大选优最强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 聚焦“大招引”,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从华侨城欢乐港湾项目到三江·美福项目,再到今年一季度签约的三个百亿项目,自去年二季度以来,嘉兴港区招商引资工作捷报频传,世界500强、投资超亿美元、行业龙头企业等“高精尖特”项目加速集结。 嘉兴港区秉持以高质量的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这一个个项目,涉及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文化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及领域,紧扣接轨上海、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等主题,充分体现了嘉兴港区突出“接轨上海”、突出制造业服务业并举、突出“双招双引”、突出“做优平台”的招商理念。 招大引强的新突破、重大产业项目的快速推进,形成虹吸效应,加码嘉兴港区重点产业投资项目汇聚磁吸力,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和后劲。 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大平台谋划大格局。去年以来,嘉兴港区全力以赴打造五大万亩产业平台,除了核心的化工产业外,给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契机。 航空航天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的“皇冠”。嘉兴港区抓紧夯实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在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同时,培育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打造港区“双子星”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占地10.3平方公里的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是目前港区最具潜力的核心产业平台。作为港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将立足于整机整车整台套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开展招商。 目前,已有飞瑞航空华东通航产业基地和中车绿色智能交通基地项目落户航空航天产业园。其中,总投资86.7亿元的飞瑞航空项目已于去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有望造出嘉兴第一架飞机。 聚焦“高质量”,探索转型发展“港区路径” 嘉兴港区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嘉兴建设大湾区的重要战场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龙头。但是由于港区区域面积小、资源禀赋薄弱,要素制约日益显现,嘉兴港区遇到“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嘉兴港区在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工作的同时,不断深化“亩均改革”,努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 围绕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建设,嘉兴港区始终坚持产业链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循环化改造,以实现提高园区的资源化利用率、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目标。园区先后荣获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去年以来,嘉兴港区以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为主阵地,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强链补链、倒逼腾退,完成“低弱散”企业整治228家,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亩均”改革工作,一场工业减量提质的行动全面打响,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去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首次跻身全国十强榜单。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单位面积产值达407万元/亩,排名全国第一,单位面积利润32万元/亩,列全国第四。 去年,是嘉兴港区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五亿企业、十亿企业、五十亿企业、百亿企业不断增加。港区唱响了振兴实体经济主旋律,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6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8.2%,增速位居嘉兴全市第一。 嘉兴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嘉兴港区将持续以“亩均论英雄”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腾笼换鸟、兼并重组、强链补链,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实现绿色发展。力争再经过3至5年努力,新增各类上市企业3至5家,打造3家以上超百亿元企业,实现化工新材料园区产出超千亿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产业园区,实现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生态示范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